农业专利资料库

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生态缓冲带的制作方法

发布日期:2024-06-10 浏览次数:

本技术涉及面源污染治理与河湖生态修复,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生态缓冲带。背景技术:1、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水生态系统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农业、畜牧业、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产生了大量的废水、废气、废弃物等排放物质,这些物质经过地表径流和大气扩散过程中的沉积形成了面源污染,其对水环境的污染逐年加重,严重影响地表水的质量。而设置生态缓冲带,即在河流、湖泊、海岸等水域周围设置的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通过种植适宜的植物和采用适当的管理措施,可以起到保护水体生态环境、减少污染物输入、改善水质、维护生态平衡等作用。2、现有的生态缓冲带技术主要集中在植物的种植上,不能实现对江、河、湖岸泥土的加固,对面源污染带来的颗粒物和氮磷等元素不能有效清除。技术实现思路1、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生态缓冲带,以解决现有技术不能对岸边泥土加固,无法清除面源污染带来的颗粒物和氮磷等元素的问题。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础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生态缓冲带,包括坡顶和坡面,坡顶设有人行道,人行道两侧依次设有第一过滤槽和深根树木层,坡面自上而下依次设有地被植物层、第二过滤槽、涨水层和沉水植物层。4、基础技术方案的原理:通过设置生态植物带,植物根系在生长范围内形成根系网络,对岸边泥土进行加固,通过设置第一过滤槽和第二过滤槽,使滤槽的缝隙小于颗粒物的直径,将地表径流水体中的颗粒物进行拦截。5、基础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对地表径流水体中的颗粒物和悬浮物进行有效拦截,植物带将面源污染带来的氮、磷等元素进行吸收,同时对岸边的泥土进行加固,减少了泥土的流失,同时有效防止了江、河、湖等的水体富营养化,植物带还带具有观赏性,有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化的作用。6、优选地,人行道采用透水砖铺设,人行道宽度为1.2m,高度为60mm。7、通过上述设置,将面源污染中的地表径流水进行吸收,当光照时,水分蒸发,还能吸收热量,防止热岛效应。8、优选地,第一过滤槽自上而下依次设有卵石层和砾石层,卵石的直径大于所述砾石的直径,第一过滤槽高度为1m,宽度为50cm。9、通过上述设置,对地表径流水中较大的颗粒物进行拦截。10、优选地,第二过滤槽自上而下依次设有砾石层和粗砂层,砾石的直径大于所述粗砂的直径,第二过滤槽纵向高度为1m,横向宽度为50cm。11、通过上述设置,对地表径流水中较小的颗粒物进行拦截。12、优选地,深根树木层包括垂柳、豆梨、龙爪柳、杜梨和桑树的一种或多种。13、通过上述设置,利用树木发达的根系,对坡顶的泥土进行加固,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吸收地表径流水中的氮、磷、钾等元素。14、优选地,所述地被植物层包括怪柳、珠美海棠和黑松的一种或多种。15、通过上述设置,对坡面的泥土进行加固,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吸收地表径流水中的氮、磷、钾等元素。16、优选地,涨水层种植有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层种植有沉水植物。17、通过上述设置,植物的根茎叶可以直接吸收泥底和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同时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促进悬浮物质沉淀。18、优选地,地被植物层与涨水层的斜面宽度均为5m。19、通过上述设置,等宽的地被植物层与涨水层,减噪的同时美化环境。技术特征:1.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生态缓冲带,其特征在于:包括坡顶(1)和坡面(2),所述坡顶(1)设有人行道(3),所述人行道(3)两侧依次设有第一过滤槽(4)和深根树木层(5),所述坡面(2)自上而下依次设有地被植物层(6)、第二过滤槽(7)、涨水层(8)和沉水植物层(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生态缓冲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道(3)采用透水砖铺设,所述人行道(3)宽度为1.2m,高度为6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生态缓冲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槽(4)自上而下依次设有卵石层和砾石层,所述卵石的直径大于所述砾石的直径,所述第一过滤槽(4)高度为1m,宽度为50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生态缓冲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滤槽(7)自上而下依次设有砾石层和粗砂层,所述砾石的直径大于所述粗砂的直径,所述第二过滤槽(7)纵向高度为1m,横向宽度为50c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生态缓冲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深根树木层(5)包括垂柳、豆梨、龙爪柳、杜梨和桑树的一种或多种。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生态缓冲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被植物层(6)包括怪柳、珠美海棠和黑松的一种或多种。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生态缓冲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涨水层(8)种植有挺水植物,所述沉水植物层(9)种植有沉水植物。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生态缓冲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被植物层(6)与所述涨水层(8)的斜面宽度均为5m。技术总结本技术属于面源污染治理与河湖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生态缓冲带,包括坡顶和坡面,坡顶设有人行道,人行道采用透水砖铺设,人行道两侧依次设有第一过滤槽和深根树木层,第一过滤槽自上而下依次设有卵石层和砾石层,坡面自上而下依次设有地被植物层、第二过滤槽、涨水层和沉水植物层,第二过滤槽自上而下依次设有砾石层和粗砂层,地被植物层包括怪柳、珠美海棠和黑松的一种或多种,涨水层种植有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层种植有沉水植物;本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不能对岸边泥土加固,无法清除面源污染带来的颗粒物和氮磷等元素的问题,适用于江、河、湖等地的生态缓冲带。技术研发人员:王增龙,敖文,李艳华,田雨桐,包牧仁,王前勇,张兆勇,陶玉龙,王琪,陆璐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呼伦贝尔市北方寒冷干旱地区内陆湖泊研究院技术研发日:20231109技术公布日:2024/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