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利资料库

一种以木桩固定为基础的牡蛎生态礁群的制作方

发布日期:2024-06-10 浏览次数:

本技术涉及海洋生态修复,具体为一种以木桩固定为基础的牡蛎生态礁群。背景技术:1、牡蛎作为滤食性动物,能大量去除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浮游植物和碎 屑物,提高水体的透明度,从而增加水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 (底栖硅藻、水草和浮游植物),在温带海域具有较高的生态服务价值。牡蛎礁通常位于潮汐扰动较低的区域,是由大量牡蛎聚集生长而形成的生物礁,能够抗击海水侵蚀,稳定滩面,为潮间带生物营造适宜生境。牡蛎礁作为重要的海岸带栖息地之一,在中国温带和亚热带海区的潮间带和浅海潮下带有着广泛分布。2、目前针对近岸潮间带区域海洋生境退化,生态灾害频发,岸线侵蚀和生 物多样性较低的生态问题,很多地区陆续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采用 牡蛎礁修复以达到减弱区域水动力条件,从而实现生态系统修复、改善环境的目的。3、国内的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推动了牡蛎生态修复礁体设计的发展,需要充分考虑修复区水动力环境、地质条件、牡蛎种选择、礁体构建和空间布局等。4、目前已有“一潮间带牡蛎礁 (cn 216674319u) ”,采用固定绳将礁体单体固定于固定杆上组装而成大面积单个牡蛎礁体。此方法未明确适宜使用的苗种附着基和固定杆材质,并且停留于单个牡蛎礁体增殖层面,未构建以多个礁体为单位的牡蛎礁群体。其他一些以玄武岩为基础材质的“一种玄武岩格栅 (cn218571180u) ”和 “ 一 种 抗 沉降梯形玄武岩格栅牡 蛎礁装置(cn114304027a)”也主要以单个礁体的结构设计为主,但缺乏空间布局设计且造价较高。技术实现思路1、(一)解决的技术问题2、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以木桩固定为基础的牡蛎生态礁群,解决了缺乏空间布局设计且造价较高的问题。3、(二) 技术方案4、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以木桩固定为基础的牡蛎生态礁群,包括牡蛎礁体,所述牡蛎礁体三个一组;5、所述牡蛎礁体包括原地面,所述原地面表面贯穿设置有松木杆,所述松 木杆的杆身上端通过多根固定绳固定设置有网袋,所述网袋的内部设置有多个礁体和多个内容物。6、优选的,所述松木杆的杆身总长度为300厘米。7、优选的,所述松木杆杆身贯穿在原地面内部的长度为200厘米。优选的,所述松木杆位于原地面外部的杆身长度为100厘米。8、优选的,多组所述牡蛎礁体之间的竖向间距为50米。9、优选的,多组所述牡蛎礁体之间的横向间距为50米。10、优选的,所述礁体设置为球形状。11、(三) 有益效果1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以木桩固定为基础的牡蛎生态礁群。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以木桩固定为基础的牡蛎生态礁群,本实用新型通过礁体单体为单元组装成较大规模的牡蛎礁生态群,不仅可以为牡蛎苗提供良好的增殖附着条件,改善区域水质和生态环境,同时通过礁体生态群的连片效应达到减弱区域水动力环境提高岸线稳定性的效果,礁体材质的选择可获得性强,造价较低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可行性,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满足近岸潮间带水域的牡蛎增殖生态礁群,能够防止牡蛎礁在浅滩沉 降,同时防止受波浪作用产生位移,构建以多个牡蛎礁体为基础的生态礁群达到减弱区域水动力条件防止岸线侵蚀的目的,礁体增殖需考虑固定杆材质、附着基种类、投苗密度和礁体空间布置。技术特征:1.一种以木桩固定为基础的牡蛎生态礁群,包括牡蛎礁体 (1) ,其特征在于:所述牡蛎礁体 (1) 三个一组;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以木桩固定为基础的牡蛎生态礁群,其特征在于:所述松木杆 (101) 的杆身总长度为300 厘米。3.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以木桩固定为基础的牡蛎生态礁群,其特征在于:所述松木杆 (101) 杆身贯穿在原地面 (106) 内部的长度为 200 厘米。4.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以木桩固定为基础的牡蛎生态礁群,其特征在于:所述松木杆 (101) 位于原地面 (106) 外部的杆身长度为 100 厘米。5.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以木桩固定为基础的牡蛎生态礁群,其特征在于:多组所述牡蛎礁体 (1) 之间的竖向间距为50 米。6.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以木桩固定为基础的牡蛎生态礁群,其特征在于:多组所述牡蛎礁体 (1) 之间的横向间距为50米。7.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以木桩固定为基础的牡蛎生态礁群,其特征在于:所述礁体 (103) 设置为球形状。技术总结本技术提供一种以木桩固定为基础的牡蛎生态礁群,涉及海洋生态修复技术领域。一种以木桩固定为基础的牡蛎生态礁群,包括牡蛎礁体,所述牡蛎礁体三个一组;所述牡蛎礁体包括原地面,所述原地面表面贯穿设置有松木杆,所述松木杆的杆身上端通过多根固定绳固定设置有网袋,所述网袋的内部设置有多个礁体和多个内容物。本技术设计满足近岸潮间带水域的牡蛎增殖生态礁群,能够防止牡蛎礁在浅滩沉降,同时防止受波浪作用产生位移,构建以多个牡蛎礁体为基础的生态礁群,达到减弱区域水动力条件防止岸线侵蚀的目的,礁体增殖需考虑固定杆材质、附着基种类、投苗密度和礁体空间布置。技术研发人员:刘潇,王荣元,温国义,曲亮,刘海滨,王惠,窦静林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中国海监北海区检验鉴定中心)技术研发日:20230615技术公布日:2024/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