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专利数据库

一种肺功能康复训练器的制作方法

发布日期:2024-09-01 浏览次数:

本技术属于呼吸护理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肺功能康复训练器。背景技术:1、肺功能训练器是一种低阻力呼吸训练理疗辅助用品,该装置辅助患者通过主动呼吸训练,增加呼吸肌强度与耐受度,从而增强患者的肺活量,进而帮助恢复患者的正常肺呼吸功能。2、基于上述,在临床使用中,通常采用三球式呼吸训练器,患者通过克服不同的吸气或呼气阻抗进行呼吸训练,但传统的三球式呼吸训练器在进行呼气与吸气训练转换时,需要依次调节不同的气流阀门进行气流通道转换,转换过程较为复杂且无法进行快速同步的气道转换操作。技术实现思路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肺功能康复训练器,以解决传统呼吸训练器的呼气与吸气转换操作复杂不便的问题。2、本实用新型一种肺功能康复训练器,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3、一种肺功能康复训练器,包括呼吸接管、咬嘴、气道壳、基座、固定螺栓、气流瓶、连接架、旋钮、连接管、阻流球、活动阀门、垫圈和联动转杆;所述咬嘴的尾端密封插接在呼吸接管的前端;所述联动转杆与气道壳轴接;所述旋钮焊接连接在联动转杆顶端;所述基座数量为两组,基座分别焊接连接在连接架左右两侧,每组基座上侧面设有两组螺纹通孔,基座与固定螺栓通过螺纹拧接;所述气流瓶数量为三组,每组气流瓶顶端设有通孔,连接管底端密封插接在气流瓶顶端的通孔内;所述阻流球数量为三组,三组阻流球分别嵌设在三组气流瓶的内部;所述垫圈数量为四组,垫圈焊接连接在联动转杆外侧面;所述活动阀门数量为两组,活动阀门嵌设在气道壳内部,活动阀门与气道壳滑动连接。4、进一步的,所述气道壳为框体结构,气道壳框口内的上侧面设有三组通孔,气道壳框口内的下侧面设有三组通孔,连接管顶端密封插接在气道壳框口内上侧面的三组通孔内,气流瓶底端分别密封插接在气道壳框口内下侧面的三组通孔内,气道壳右端靠近上下两侧的位置分别设有两组通孔,呼吸接管尾端密封插接在气道壳右端靠近上侧的通孔内,气道壳内部设有隔板,靠近气道壳右端两组通孔的隔板处均设有通槽,活动阀门滑动连接在气道壳隔板通槽内,气道壳前后两侧均设有两组耳板,耳板上设有通孔,固定螺栓嵌设在气道壳耳板的通孔内,气道壳与基座通过固定螺栓连接。5、进一步的,所述咬嘴前端设有咬合块,咬合块前侧面长方形通槽。6、进一步的,所述联动转杆外侧面靠近上下两端的部位均设有螺纹。7、进一步的,所述活动阀门中心部位设有螺纹通孔内,联动转杆上端外侧的螺纹面啮合连接在活动阀门的螺纹通孔内。8、进一步的,所述气流瓶采用透明塑料材质,气流瓶底端设有通孔,三组气流瓶底端通孔的孔径从右到左依次减小。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0、1.在本装置中,通过旋钮拧动活动阀门与联动转杆所组成双螺纹啮合传动结构,使两组活动阀门在气道壳内进行同步垂直滑动,从而使两组活动阀门同时完成呼气气道或吸气气道的开闭转换,进而实现了肺功能康复训练器呼气与吸气训练的快速转换,转换操作也更加便捷。11、2.在本装置中,设置了呼吸接管与咬嘴,通过呼吸接管的风琴结构,呼吸接管不仅可以根据使用长度进行伸展延长,而且便于呼吸接管缩短收纳,通过咬嘴前端的咬合块,利用牙齿对呼吸接管进行咬合连接,避免了呼吸训练时,患者对呼吸接管长时间的手扶操作,减轻了患者负担。技术特征:1.一种肺功能康复训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呼吸接管(1)、咬嘴(2)、气道壳(3)、基座(4)、固定螺栓(5)、气流瓶(6)、连接架(7)、旋钮(8)、连接管(9)、阻流球(10)、活动阀门(11)、垫圈(12)和联动转杆(13);所述咬嘴(2)的尾端密封插接在呼吸接管(1)的前端;所述联动转杆(13)与气道壳(3)轴接;所述旋钮(8)焊接连接在联动转杆(13)顶端;所述基座(4)数量为两组,基座(4)分别焊接连接在连接架(7)左右两侧,每组基座(4)上侧面设有两组螺纹通孔,基座(4)与固定螺栓(5)通过螺纹拧接;所述气流瓶(6)数量为三组,每组气流瓶(6)顶端设有通孔,连接管(9)底端密封插接在气流瓶(6)顶端的通孔内;所述阻流球(10)数量为三组,三组阻流球(10)分别嵌设在三组气流瓶(6)的内部;所述垫圈(12)数量为四组,垫圈(12)焊接连接在联动转杆(13)外侧面;所述活动阀门(11)数量为两组,活动阀门(11)嵌设在气道壳(3)内部,活动阀门(11)与气道壳(3)滑动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肺功能康复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道壳(3)为框体结构,气道壳(3)框口内的上侧面设有三组通孔,气道壳(3)框口内的下侧面设有三组通孔,连接管(9)顶端密封插接在气道壳(3)框口内上侧面的三组通孔内,气流瓶(6)底端分别密封插接在气道壳(3)框口内下侧面的三组通孔内,气道壳(3)右端靠近上下两侧的位置分别设有两组通孔,呼吸接管(1)尾端密封插接在气道壳(3)右端靠近上侧的通孔内,气道壳(3)内部设有隔板,靠近气道壳(3)右端两组通孔的隔板处均设有通槽,活动阀门(11)滑动连接在气道壳(3)隔板通槽内,气道壳(3)前后两侧均设有两组耳板,耳板上设有通孔,固定螺栓(5)嵌设在气道壳(3)耳板的通孔内,气道壳(3)与基座(4)通过固定螺栓(5)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肺功能康复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咬嘴(2)前端设有咬合块,咬合块前侧面长方形通槽。4.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肺功能康复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转杆(13)外侧面靠近上下两端的部位均设有螺纹。5.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肺功能康复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阀门(11)中心部位设有螺纹通孔内,联动转杆(13)上端外侧的螺纹面啮合连接在活动阀门(11)的螺纹通孔内。6.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肺功能康复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瓶(6)采用透明塑料材质,气流瓶(6)底端设有通孔,三组气流瓶(6)底端通孔的孔径从右到左依次减小。技术总结本技术提供一种肺功能康复训练器,涉及呼吸护理领域,包括呼吸接管、咬嘴、气道壳、基座、固定螺栓、气流瓶、连接架、旋钮、连接管、阻流球、活动阀门、垫圈和联动转杆;所述咬嘴的尾端密封插接在呼吸接管的前端;所述联动转杆与气道壳轴接;所述旋钮焊接连接在联动转杆顶端;所述基座焊接连接在连接架左右两侧,基座与固定螺栓通过螺纹拧接;所述连接管底端密封插接在气流瓶顶端的通孔内;所述阻流球嵌设在气流瓶的内部;所述垫圈焊接连接在联动转杆外侧;通过旋钮、活动阀门、联动转杆、气道壳的设置,实现了呼气与吸训练的快速同步转换,解决了传统呼吸训练器的呼气与吸气转换操作复杂不便的问题。技术研发人员:刘昕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技术研发日:20231124技术公布日:2024/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