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9-02 浏览次数:次
本技术涉及康复器械,具体是一种上下肢康复训练器。背景技术:1、康复器材主要就是帮助患者开展被动运动和日常活动,促进康复的设备,多数由不锈钢、铁、塑料、木材为材料,通过机加、焊接、注塑等生产工艺做成需要的零件,最后由几个或上百个零件拼装成康复器械,设计趋向智能化,康复器可以满足患者日常上下肢被动活动,定时电动翻身护理床可以满足日常翻身,电动轮椅可以满足行走、站立等,治疗师借助于一些器械对患者肢体功能作被动运动或手法训练,患者也可以利用器械进行自主训练或在治疗师的指导下训练等。2、目前患者在使用康复器械时,通过坐在器械坐垫处,之后双脚蹬踩脚踏,从而对患者的下肢进行康复训练的操作,上肢训练通过手臂推动滑动座往复移动,从而对患者上肢进行康复训练的操作,但是患者上肢水平位置的高度不一,目前的滑动座水平高度多为固定,这导致不同患者在使用器材时出现适应性不同的情况,进而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为此提供了一种上下肢康复训练器。技术实现思路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目前上肢训练器械部分位置固定而不适用各类患者而影响患者康复效果的问题,提供一种上下肢康复训练器。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上下肢康复训练器,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顶端通过螺栓固定有底座,所述基座的顶端通过螺栓固定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位于底座的一端,所述底座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脚踏,还包括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通过螺栓固定于固定柱顶端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底端贯穿至固定柱的内部,所述螺纹杆的外壁通过螺纹连接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的一端通过焊接固定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一端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一端贯穿至连接座的内部,所述连接柱的一端通过焊接固定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通过焊接固定有固定杆。3、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设置在固定杆内部的滑动座,所述滑动座的顶端贯穿至固定杆的外部,所述滑动座的一侧设置有与固定杆内壁固定连接的弹簧,所述连接柱的一端通过焊接固定有蜗轮,所述蜗轮的顶端啮合有蜗杆,所述蜗杆的一侧通过焊接固定有转动柱,所述转动柱的一端贯穿至连接座的外部。4、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螺纹杆通过轴承与固定柱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柱的一端设置有与滑动块移动轨迹相匹配的第一滑动通槽。5、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杆的顶端设置有与滑动座移动轨迹相匹配的第二滑动通槽。6、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柱通过轴承与连接座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脚踏通过轴承与底座的内壁转动连接。7、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蜗杆的一侧通过轴承与连接座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柱通过轴承与连接座的内壁转动连接。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滑动座的两端通过焊接固定有推杆,且推杆位于固定杆的上方。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0、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调节机构,驱动电机输出端转动通过机械传动带动固定杆与滑动座移动,当滑动座两端的推杆与使用者水平状态的手臂处于同一水平高度时,即可控制驱动电机停止工作,当需要对上肢进行不同角度的康复训练时,转动柱转动通过机械传动带动滑动座转动,通过此结构有利于装置适用于不同上肢高度的患者,同时也可使患者进行上肢不同角度的康复训练操作,大大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和适应性,同时也使患者在康复训练时大大提高舒适度,进而大大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技术特征:1.一种上下肢康复训练器,包括基座(1),所述基座(1)的顶端固定有底座(2),所述基座(1)的顶端固定有固定柱(5),所述固定柱(5)位于底座(2)的一端,所述底座(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脚踏(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调节机构(4),所述调节机构(4)包括固定于固定柱(5)顶端的驱动电机(401),所述驱动电机(401)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连接有螺纹杆(402),所述螺纹杆(402)的底端贯穿至固定柱(5)的内部,所述螺纹杆(402)的外壁通过螺纹连接有滑动块(403),所述滑动块(403)的一端固定有连接座(404),所述连接座(404)的一端设置有连接柱(405),所述连接柱(405)的一端贯穿至连接座(404)的内部,所述连接柱(405)的一端固定有连接杆(406),所述连接杆(406)的一端固定有固定杆(40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下肢康复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4)还包括设置在固定杆(407)内部的滑动座(408),所述滑动座(408)的顶端贯穿至固定杆(407)的外部,所述滑动座(408)的一侧设置有与固定杆(407)内壁固定连接的弹簧(409),所述连接柱(405)的一端固定有蜗轮(412),所述蜗轮(412)的顶端啮合有蜗杆(411),所述蜗杆(411)的一侧固定有转动柱(410),所述转动柱(410)的一端贯穿至连接座(404)的外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下肢康复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杆(402)通过轴承与固定柱(5)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柱(5)的一端设置有与滑动块(403)移动轨迹相匹配的第一滑动通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下肢康复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407)的顶端设置有与滑动座(408)移动轨迹相匹配的第二滑动通槽。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下肢康复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405)通过轴承与连接座(404)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脚踏(3)通过轴承与底座(2)的内壁转动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上下肢康复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蜗杆(411)的一侧通过轴承与连接座(404)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柱(410)通过轴承与连接座(404)的内壁转动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上下肢康复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座(408)的两端固定有推杆,且推杆位于固定杆(407)的上方。技术总结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上下肢康复训练器,涉及康复器械技术领域,包括基座,底座,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位于底座的一端,脚踏,调节机构。本技术通过设置调节机构,驱动电机输出端转动通过机械传动带动固定杆与滑动座移动,当滑动座两端的推杆与使用者水平状态的手臂处于同一水平高度时,即可控制驱动电机停止工作,当需要对上肢进行不同角度的康复训练时,转动柱转动通过机械传动带动滑动座转动,通过此结构有利于装置适用于不同上肢高度的患者,同时也可使患者进行上肢不同角度的康复训练操作,大大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和适应性,同时也使患者在康复训练时大大提高舒适度,进而大大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技术研发人员:李玉梅,赵颖娟,吴漫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市黄埔区黄埔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州市黄埔区黄埔街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技术研发日:20231019技术公布日:2024/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