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专利数据库

一种可充气式鼻撑的制作方法

发布日期:2024-08-22 浏览次数:

本技术涉及鼻整形辅助工具,具体为一种可充气式鼻撑。背景技术:1、鼻部外伤、鼻部烧伤后瘢痕形成以及鼻部整形术中经鼻腔内切口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普遍,均可造成鼻部变形、鼻腔内出血、分泌物阻塞等情况。尤其是外伤或鼻部瘢痕可致鼻腔变形、鼻孔缩小,造成严重的鼻部通气障碍及鼻部形态变化。传统的鼻腔内填塞物可起到止血及支撑鼻腔的作用,但阻碍了鼻腔通气功能及分泌物的排泄,导致患者依从性较差,严重影响鼻部损伤后鼻部外形及通气功能。2、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公布号:cn 113491608 a,申请公布日:2021.10.12)公开了一种鼻整形术后定型用气动撑塞,属于鼻整形领域。该方案通过充气或者充液的方式,使贯通塞可以适应鼻腔内壁的形状形成,从而对鼻腔实现适应性的支撑。但是,该方案的贯通塞在塞入鼻腔充气后,贯通塞的外表会覆盖住大面积的鼻腔黏膜,使得该部位的鼻腔黏膜细胞无法呼吸,长时间佩戴,会不利于鼻腔内分泌物的排出,且会造成鼻腔黏膜因不透气而滋生细菌。技术实现思路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充气式鼻撑,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3、一种可充气式鼻撑,包括一对内套管,内套管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片,内套管上包覆连接有气囊部,所述内套管的管壁上分布设置有多个管体穿孔,所述气囊部分布设置有多个气流通道,气流通道的一端与鼻腔黏膜导通,气流通道的另一端与对应的管体穿孔导通。4、优选的,所述气囊部包括气囊外膜以及用于贴附在内套管外壁上的气囊内膜,气囊内膜的四周边沿与气囊外膜的四周边沿对接,气囊内膜与气囊外膜之间形成气囊腔,气囊内膜上分布设置有多个内膜孔,气囊外膜上分布设置有多个对应的外膜孔;内膜孔与对应的外膜孔之间拼接有管膜,管膜内部形成气流通道。5、优选的,所述气囊腔的横截面呈月牙状。6、优选的,所述气囊部部分覆盖内套管的圆弧外壁,气囊部将内套管的圆弧外壁分隔为充气区和未充气区,连接片的两端连接固定在内套管的未充气区。内套管的未充气区与鼻子中间的软骨抵触,而充气区的气囊部即可稳定地撑起鼻翼,贴合性相对更强,可与原鼻部外形保持一致。7、优选的,所述气囊外膜还一体连接有用于向气囊腔充气的外膜接头,两个外膜接头与挂耳式充气软管的对应端口对接,挂耳式充气软管上还一体连接有充气管头。挂耳式充气软管可套装在人体头部,通过耳廓对挂耳式充气软管进行支撑,使得鼻撑的佩戴更加稳定。8、优选的,所述内套管采用软质锥形套管。9、优选的,所述气囊外膜和气囊内膜采用弹性硅胶膜。佩戴舒适性更强,可增加患者的依从性。10、优选的,所述气囊内膜的周向两端还一体连接有包覆膜,包覆膜与气囊内膜形成用于套装在内套管外壁上的包覆套。在进行组装制作时,气囊部可通过包覆套直接套装固定在内套管1外壁上,组装制作方便。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2、1、本实用新型在内套管上分布设置管体穿孔,在气囊部分布设置多个与其对应的气流通道,当可充气式鼻撑佩戴后,大部分的鼻腔黏膜能够直接与外部空气导通,使得鼻腔黏膜细胞保持良好的新陈代谢,鼻腔黏膜排泄的分泌物可经过气流通道、管体穿孔,进入内套管内部,最终由内套管排出,本实用新型具有良好的通气功能,可有效避免鼻腔黏膜因不透气而滋生细菌;13、2、使用时,通过控制外部注入气体量,可调节气囊部的形状大小及压力大小,具体可根据不同患者鼻腔形状及自身感受进行调节;14、3、当可充气式鼻撑佩戴后,内套管的未充气区与鼻子中间的软骨抵触,而充气区的气囊部即可稳定地撑起鼻翼,贴合性相对更强,可与原鼻部外形保持一致。1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合理,在鼻部外形、通气功能及舒适度等维度进行了最优配置,解决了患者的个性化需求。技术特征:1.一种可充气式鼻撑,包括一对内套管(1),内套管(1)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片(5),内套管(1)上包覆连接有气囊部(2),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管(1)的管壁上分布设置有多个管体穿孔(11),所述气囊部(2)分布设置有多个气流通道(23),气流通道(23)的一端与鼻腔黏膜导通,气流通道(23)的另一端与对应的管体穿孔(11)导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充气式鼻撑,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部(2)包括气囊外膜(22)以及用于贴附在内套管(1)外壁上的气囊内膜(21),气囊内膜(21)的四周边沿与气囊外膜(22)的四周边沿对接,气囊内膜(21)与气囊外膜(22)之间形成气囊腔,气囊内膜(21)上分布设置有多个内膜孔,气囊外膜(22)上分布设置有多个对应的外膜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充气式鼻撑,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腔的横截面呈月牙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充气式鼻撑,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部(2)部分覆盖内套管(1)的圆弧外壁,气囊部(2)将内套管(1)的圆弧外壁分隔为充气区和未充气区,连接片(5)的两端连接固定在内套管(1)的未充气区。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所述的一种可充气式鼻撑,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外膜(22)还一体连接有用于向气囊腔充气的外膜接头,两个外膜接头与挂耳式充气软管(3)的对应端口对接,挂耳式充气软管(3)上还一体连接有充气管头(4)。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充气式鼻撑,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管(1)采用软质锥形套管。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充气式鼻撑,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外膜(22)和气囊内膜(21)采用弹性硅胶膜。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充气式鼻撑,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内膜(21)的周向两端还一体连接有包覆膜(24),包覆膜(24)与气囊内膜(21)形成用于套装在内套管(1)外壁上的包覆套。技术总结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充气式鼻撑,包括一对内套管,内套管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片,内套管上包覆连接有气囊部,所述内套管的管壁上分布设置有多个管体穿孔,所述气囊部分布设置有多个气流通道,气流通道的一端与鼻腔黏膜导通,气流通道的另一端与对应的管体穿孔导通。当可充气式鼻撑佩戴后,大部分的鼻腔黏膜能够直接与外部空气导通,使得鼻腔黏膜细胞保持良好的新陈代谢,鼻腔黏膜排泄的分泌物可经过气流通道、管体穿孔,进入内套管内部,最终由内套管排出,本技术具有良好的通气功能,可有效避免鼻腔黏膜因不透气而滋生细菌。技术研发人员:唐硕,陈敏亮,白瑞琪,付强,周桂文,裴海娜,刘悦,吴倩,徐丽,赵娜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技术研发日:20230823技术公布日:2024/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