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8-21 浏览次数:次
本发明属于饲料添加剂,具体涉及一种小麦胚芽的发酵工艺及应用。背景技术:1、小麦胚芽是小麦发芽及生长的器官之一,是小麦中营养价值最高的部分。其粗蛋白质含量高,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一种优质的蛋白质饲料资源。目前已有的小麦胚芽发酵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小麦胚芽与酵母菌共同发酵,这类方法的缺陷是发酵所得小麦胚芽往往营养成分单一;另一类是小麦胚芽先与酵母菌和脆弱拟杆菌共发酵,再加入双歧杆菌进行厌氧发酵,这种方法虽然发酵效果较好,但工艺复杂。技术实现思路1、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小麦胚芽的发酵工艺及应用。通过选择高抗逆性的凝结芽孢杆菌、唾液乳杆菌与小麦胚芽共同进行固态发酵,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小麦胚芽的营养价值,且在发酵过程中还产生了多种氨基酸、谷胱甘肽、酶和酵母细胞壁等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作为饲料添加剂,能够提升蛋鸡的生产性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应用前景。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3、本发明技术方案之一:提供一种小麦胚芽的发酵工艺,包括以下步骤:4、将凝结芽孢杆菌粉、唾液乳杆菌粉与经蒸汽灭菌并冷却后的小麦胚芽混合,在密封环境中固态发酵,发酵后臭氧灭菌,得到发酵小麦胚芽;5、所述凝结芽孢杆菌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 no 1.17145;6、所述唾液乳杆菌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号为:cctcc no:m2022848。7、本发明通过选用特定的凝结芽孢杆菌和唾液乳杆菌作为发酵菌种,并采用固态发酵的方式,能够充分地将小麦胚芽中的营养成分转变为易吸收的氨基酸、谷胱甘肽和酶,同时发酵所用凝结芽孢杆菌经过臭氧灭菌后转换为营养价值高的酵母细胞壁。本发明采用臭氧灭菌目的是灭杀发酵菌种的同时,不破坏发酵所得的营养成分。8、优选地,所述凝结芽孢杆菌粉的活度为1.0~10.0×108cfu/g;所述唾液乳杆菌粉的活度为1.0~10.0×108cfu/g;所述凝结芽孢杆菌粉、唾液乳杆菌粉与小麦胚芽的质量比为1:1:14~15。9、优选地,所述蒸汽灭菌的温度为120~125℃,时间为3~6min。10、优选地,小麦胚芽经蒸汽灭菌后冷却至30~40℃再与所述凝结芽孢杆菌和唾液乳杆菌混合。11、优选地,所述固态发酵的温度为30~40℃,相对湿度为50±3%,时间为40~48h。12、优选地,所述臭氧灭菌时臭氧的浓度为15~20mg/m3。13、本发明技术方案之二:提供一种根据上述小麦胚芽的发酵工艺制得的发酵小麦胚芽。14、本发明技术方案之三:提供一种上述发酵小麦胚芽在蛋鸡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15、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16、本发明选择特定的高抗逆性的凝结芽孢杆菌(保藏号cgmcc no 1.17145)、唾液乳杆菌(保藏号cctcc no:m 2022848)与灭菌后的小麦胚芽共同进行固态发酵,得到了营养价值高的发酵小麦胚芽。17、本发明制备的发酵小麦胚芽用作蛋鸡饲料添加剂时,能够明显提升蛋鸡的产蛋率和鸡蛋品质。18、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步骤简便,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应用前景。技术特征:1.一种小麦胚芽的发酵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麦胚芽的发酵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凝结芽孢杆菌粉的活度为1.0~10.0×108cfu/g;所述唾液乳杆菌粉的活度为1.0~10.0×108cfu/g;所述凝结芽孢杆菌粉、唾液乳杆菌粉与小麦胚芽的质量比为1:1:14~1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麦胚芽的发酵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灭菌的温度为120~125℃,时间为3~6min。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麦胚芽的发酵工艺,其特征在于,小麦胚芽经蒸汽灭菌后冷却至30~40℃再与所述凝结芽孢杆菌和唾液乳杆菌混合。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麦胚芽的发酵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态发酵的温度为30~40℃,相对湿度为50±3%,时间为40~48h。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麦胚芽的发酵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灭菌时臭氧的浓度为15~20mg/m3。7.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小麦胚芽的发酵工艺制得的发酵小麦胚芽。8.权利要求7所述发酵小麦胚芽在蛋鸡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麦胚芽的发酵工艺及应用,属于饲料添加剂技术领域。所述小麦胚芽发酵工艺的步骤包括:将凝结芽孢杆菌(保藏号CGMCC No 1.17145)粉、唾液乳杆菌(保藏号CCTCC NO:M 2022848)粉与经蒸汽灭菌并冷却后的小麦胚芽混合,在密封环境中固态发酵,发酵后臭氧灭菌,得到发酵小麦胚芽。本发明通过简单的步骤制得了营养价值高的发酵小麦胚芽,该发酵小麦胚芽可作为蛋鸡饲料添加剂,能够提升蛋鸡的生产性能。技术研发人员:张海华,杨童奥,刘洪丽,杨雅涵,代玉梅,范庆忠,尹雪姣,夏继桥,张娟,尹树仁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