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利资料库

一种平原复垦地间作高效种植方法

发布日期:2024-06-10 浏览次数:

本发明属于土壤修复及植物种植,具体涉及一种平原复垦地间作高效种植方法。背景技术:1、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本、农民安身之本。耕地保护不断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有力支撑了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但受农业比较效益偏低、耕种条件差、农民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导致土地资源浪费、耕地质量下降,给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带来一定影响。2、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由于挖砂采石、耕地塌陷、城市建造、撂荒等造成我国平原土地大面积积水、受淹和盐碱化、废弃,不仅使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而且加剧了人口与土地、工业与农业的矛盾。因此,撂荒土地需要进行复垦才能得以使被破坏的土壤重新满足农业生产所需。3、针对平原复垦地的土地问题,已有研究者采用了各种不同的土地复垦方式,然而不同的复垦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耕作效果会有明显的差异。如泥浆泵复垦方式由于工艺流程及原料来源等限制,使复垦土壤耕性很差,且肥力恢复周期较长,但无污染风险。煤矸石、粉煤灰充填复垦土壤与泥浆泵复垦土壤相比,在某些性质上并不是最优的,而且复垦土壤存在一定的污染风险,但是充填复垦土壤的肥力能通过耕作措施快速恢复。4、因此,平原复垦地生态修复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质和环境条件,充分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并施以适当适量的人工干预调节手段,从而推动被破坏的平原复垦地生态环境逐步恢复至接近正常状态,促进生态系统实现正常良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最大化。目前的平原复垦地生态修复技术主要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三大类,且一般采用多种方法组合实施的方式,以求实现平原土壤的高效复垦。5、然而,基于目前土地复垦手段仍然处于研究和不断实践中,平原复垦地生态修复相关理论仍研究不足,土地复垦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仍有待加强,导致现有复垦土壤的活力不足,土壤可耕性仍然较差,导致复垦土壤作物种植效果差,作物产量不高,病害严重,作物品质有待提高。6、因此,如何提高复垦地土壤作物的种植效果和经济性,提升其作物产量和品质,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实现思路1、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平原复垦地间作高效种植方法。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在平原复垦地上种植作物时存在因肥力不足,土壤可耕性差导致的大豆和玉米作物产量不高,作物品质较低、种植经济性差的问题。2、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3、一种平原复垦地间作高效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4、(1)选择平原撂荒复垦地,于复垦地开挖带状和条状的大小定植沟,带状的大定植沟与条状的小定植沟交替排列,二者相邻的间距为40-60cm,大定植沟的沟宽为30-40cm,小定植沟的沟宽为8-12cm;5、(2)于上述大定植沟和小定植沟内铺设杂草,然后向杂草表面铺设一层锯木屑,待种植前向其中施入底肥,所述底肥的配方为:人畜粪肥102kg/亩、氮肥96kg/亩、磷肥84kg/亩;6、(3)待4月下旬,选择玉米和大豆同时播种,将玉米播种于大定植沟内,大豆播种于小定植沟内,播种密度为玉米4000株/亩、大豆6000株/亩,播种完成后进行覆膜;7、(4)进行田间管理,在玉米和大豆播种后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并在玉米生长至大喇叭口期时,追施氮肥120kg/亩;在大豆幼苗有2片真叶时,追施钾肥60kg/亩,待玉米和大豆成熟后进行收获。8、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栽培方法,是通过选择作物玉米和大豆之间的间作方式,并通过摸索出合适的栽培方式,从而确保了在间作期间能够很好满足玉米和大豆生长所需营养,克服了撂荒复垦地土壤肥力不足,不适宜耕作的缺陷。本发明方法在复垦地上进行玉米和大豆的间作种植,能够同时获得产量提升、且作物品质好的玉米和大豆。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很好用于复垦地土壤的农作物栽培,可以很好克服复垦地土壤肥力较差,不适宜耕作的缺陷。9、进一步的是,步骤(1)中所述复垦地为避风向阳、不积水、地势较为平坦的复垦地。10、进一步的是,步骤(3)于大定植沟内种植两行玉米,于小定植沟内种植一行大豆。11、进一步的是,步骤(2)中所述锯木屑的厚度为2-3cm。12、进一步的是,步骤(2)中所述杂草为黑麦草或三叶草。13、进一步的是,步骤(3)中所述播种方式为机播。14、进一步的是,步骤(4)中在播种后第5天,用除草剂均匀喷雾除草;玉米采用75%烟嘧磺隆稀释液进行喷雾除草,大豆采用25%氟磺胺草醚进行喷雾除草。15、进一步的是,步骤(4)中在玉米抽雄期、大豆分枝期以及玉米大豆开花成熟期喷施杀虫剂和杀菌剂。16、进一步的是,步骤(4)中对玉米螟、二代粘虫、蚜虫、红蜘蛛,双斑萤叶甲、孢囊线虫,玉米大斑病、青枯病、粗缩病,大豆叶斑病和茎腐病进行防治。1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18、(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于在复垦地土壤进行作物栽培的方法,能够很好解决因复垦地土壤肥力差、可耕性不足而带来的作物产量低、栽培质量差的问题。19、(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间作植物之间相互影响从而克服复垦地土壤不适宜栽培的问题,很好保证了在平原复垦地种植作物时的产量和质量。技术特征:1.一种平原复垦地间作高效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复垦地为避风向阳、不积水、地势较为平坦的复垦地。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于大定植沟内种植两行玉米,于小定植沟内种植一行大豆。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锯木屑的厚度为2-3c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杂草为黑麦草或三叶草。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播种方式为机播。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在播种后第5天,用除草剂均匀喷雾除草;玉米采用75%烟嘧磺隆稀释液进行喷雾除草,大豆采用25%氟磺胺草醚进行喷雾除草。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在玉米抽雄期、大豆分枝期以及玉米大豆开花成熟期喷施杀虫剂和杀菌剂。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对玉米螟、二代粘虫、蚜虫、红蜘蛛,双斑萤叶甲、孢囊线虫,玉米大斑病、青枯病、粗缩病,大豆叶斑病和茎腐病进行防治。技术总结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平原复垦地间作高效种植方法,属于土壤修复及植物种植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平原复垦地间作高效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择平原撂荒复垦地,于复垦地开挖带状和条状的大小定植沟,带状的大定植沟与条状的小定植沟交替排列;(2)于上述大定植沟和小定植沟内铺设杂草,然后向杂草表面铺设一层锯木屑,待种植前向其中施入底肥;(3)选择玉米和大豆同时播种,将玉米播种于大定植沟内,大豆播种于小定植沟内;(4)进行田间管理。本发明方法在复垦地上进行玉米和大豆的间作种植,能够获得大豆和玉米产量同时提升、且作物品质好的效果。技术研发人员:曾子入,李彪,蒲兴雨,康一,王珊珊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