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湿疹的壮药湿毒消汤及其制备方法_中国专利数据库
全国客户服务热线:4006-054-001 疑难解答:159-9855-7370(7X24受理投诉、建议、合作、售前咨询),173-0411-9111(售前),155-4267-2990(售前),座机/传真:0411-83767788(售后),微信咨询:543646
企业服务导航

一种用于治疗湿疹的壮药湿毒消汤及其制备方法

发布日期:2024-08-22 浏览次数: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资质办理快速响应热线:4006-054-001 微信:15998557370


一种用于治疗湿疹的壮药湿毒消汤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设计)人: 申请(专利权)人:
主分类号: 分类号:
代理公司: 代理人:
地址: 国省代码:
权利要求书: 说明书:
微信咨询: 添加微信:543646或【点此在线咨询 文件下载: 【点此下载】请正确填写本页网址和接收邮箱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中药,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治疗湿疹的壮药湿毒消汤及其制备方法。、湿疹(eczema)是一种炎症性皮肤病,具有慢性和瘙痒的特点。湿疹由多因素引发,包括遗传、免疫功能异常、环境等内外部因素,同时,紧张、焦虑等社会心理因素也可能加重病情。湿疹有多种类型,包括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
相关服务: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全国受理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本发明涉及中药,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治疗湿疹的壮药湿毒消汤及其制备方法。背景技术:1、湿疹(eczema)是一种炎症性皮肤病,具有慢性和瘙痒的特点。湿疹由多因素引发,包括遗传、免疫功能异常、环境等内外部因素,同时,紧张、焦虑等社会心理因素也可能加重病情。湿疹有多种类型,包括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以及钱币状湿疹、汗疱疹等特殊类型。湿疹病因复杂,治疗好转后仍易反复发作,难根治,因临床形态和部位各有特点,故用药因人各异,而且不同类型的湿疹治疗药物也不同,2、现有技术中,治疗湿疹的药物很多,不同的药物效果不同,而且不同的中医专家开出的药方也完全不同,对于治疗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的患者,有些患者口服金蝉止痒胶囊,然而治疗的有效率相对较差,有些患者使用西医治疗,虽然可能见效快,然而西医治疗副作用大,并且易复发。3、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技术实现思路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湿疹的壮药湿毒消汤,该壮药湿毒消汤在治疗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方面效果显著、疗效可靠、副作用小。2、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用于治疗湿疹的壮药湿毒消汤的制备方法。3、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湿疹的壮药湿毒消汤,主要由第一组合物和第二组合物制成,其中,所述第一组合物的原料包括:土茯苓、杠板归、鸡骨草、三叉苦、白术、防风;所述第二组合物的原料包括:白鲜皮、忍冬藤、紫草、乌梅、银柴胡、五味子、五指毛桃、马齿苋、甘草、黄芪。4、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用于治疗湿疹的壮药湿毒消汤,按重量份数计,所述第一组合物的原料包括:土茯苓20~40份、杠板归6~15份、鸡骨草20~40份、三叉苦6~15份、白术6~15份、防风6~15份。5、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用于治疗湿疹的壮药湿毒消汤,按重量份数计,所述第一组合物包括:土茯苓30份、杠板归10份、鸡骨草10份、三叉苦10份、白术10份、防风10份。6、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用于治疗湿疹的壮药湿毒消汤,按重量份数计,所述第二组合物的原料包括:白鲜皮15~30份、忍冬藤10~20份、紫草5~15份、乌梅15~30份、银柴胡5~15份、五味子5~15份、五指毛桃15~30份、马齿苋5~15份、甘草4~8份、黄芪20~30份、茵陈10~20份。7、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用于治疗湿疹的壮药湿毒消汤,按重量份数计,所述第二组合物的原料包括:白鲜皮20份、忍冬藤15份、紫草10份、乌梅20份、银柴胡10份、五味子10份、五指毛桃20份、马齿苋10份、甘草6份、黄芪25份、茵陈15份。8、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用于治疗湿疹的壮药湿毒消汤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9、(1)按重量份称取第一组合物的原料,将土茯苓、杠板归、鸡骨草、三叉苦、白术、防风分别洗净之后晾干备用;10、(2)按重量份称取第二组合物的原料,将白鲜皮、忍冬藤、紫草、乌梅、银柴胡、五味子、五指毛桃、马齿苋、甘草、黄芪、茵陈分别冲洗晾干备用;及11、(3)加入第一组合物及第二组合物3-5倍的水,小火煎煮浓缩装袋。12、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每袋装200ml~300ml。13、本发明用到的药物原料药物机理如下:14、土茯苓:性味,甘、淡、平;归经,归肝、胃经;功效,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主治,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15、杠板归:性味,酸,微寒;归经,归肺、膀胱经,功效,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止咳;主治,咽喉肿痛,肺热咳嗽,小儿顿咳,水肿尿少,湿热泻痢,湿疹,疖肿,蛇虫咬伤。16、鸡骨草,性味,味甘、微苦,性凉,归经,归肝、胃经,功效,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疏肝止痛,主治,湿热黄疸,胁肋不舒,胃脘胀痛,乳痈肿痛。17、三叉苦,性味,苦,寒;功效,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主治,咽喉肿痛、风湿骨痛、疟疾、黄疸、湿疹、皮炎、跌打损伤及虫蛇咬伤等症。18、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一般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等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脾气虚弱、脾虚积滞、脾虚饮停、痰饮、肌表不固而汗多、胎动不安等。白术含有苍术醇、脱水苍术内脂、棕榈酸、果糖、菊糖、树脂、维生素a等营养物质,具有益气健脾、增强机体的功效。19、防风,性味,味辛、甘,性微温;归经,归膀胱、脾、肝经;主治,用于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症,脾虚湿盛。20、白鲜皮,性味,苦、寒;归经,脾、胃、膀胱经;功效,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风疹,疥癣疮癞,风湿热痹。21、忍冬藤,性味,甘,寒;功效,清热,解毒,通络,主治,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传染性肝炎,痈肿疮毒,筋骨疼痛。22、紫草,甘、咸,寒,凉血,活血,解毒透疹;主治,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湿疹,疮疡,水火烫伤。23、乌梅,性味,味酸、涩,性平;归经,归肝、脾、肺、大肠经;功效,敛肺,涩肠,生津,安蛔;主治,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24、银柴胡,性味归经,甘苦,凉;功能与主治,清虚热,除疳热。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小儿疳热。25、五味子,性味,味酸、甘,性温,归经,归肺、心、肾经;功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功效,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26、五指毛桃,性味,味甘,性平;归经,入脾、肺、肝经;功效,健脾补肺,行气利湿,舒筋活络;主治,脾虚浮肿,食少无力,肺痨咳嗽,盗汗,带下,产后无乳,风湿痹痛,水肿,肝硬化腹水,肝炎,跌打损伤。27、马齿苋,性味,酸,寒,归经,归肝、大肠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主治,热毒血痢,痈肿疔疮,湿疹,丹毒,蛇虫咬伤,便血,痔血,崩漏下血。28、甘草,性味,味甘,性平;归经,归心、肺、脾、胃经;功效,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主治,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29、黄芪,性味归经,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功能,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30、茵陈,性味,味苦、辛,性微寒,归经,归脾、胃、肝、胆经,功能,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的功效;主治,用于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疮瘙痒。3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32、(1)本发明用于治疗湿疹的壮药湿毒消汤,以第一组合物为主,以第二组合物为辅,具体第一组合物中以土茯苓、三叉苦、鸡骨草、杠板归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为君药,加上忍冬藤、白鲜皮、甘草、马齿苋、五指毛桃、银柴胡、五味子、紫草、乌梅、黄芪、茵陈共奏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清热解毒、利湿,调和诸药,进一步地,通过第二组合物改善第一组合物对湿热证候变化,从清热利湿解毒出发改善湿热蕴肤状态及临床患者皮损表现使患者更好的接受和有效吸收,从而防止湿疹反复发作。33、(2)本发明用于治疗湿疹的壮药湿毒消汤能够很好改善湿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e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有效改善湿疹患者临床问题,提高生活质量34、(3)本发明能够能有效抑制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制备方法较为简便,便于大规模生产。35、说明书附图3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37、图1为本技术基础研究部分治疗14天的空白组、模型组及病证结合组小鼠体质量比较结果;38、图2为本技术基础研究部分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壮药组在第7天、14天、21天皮损炎症评分结果中小鼠皮损变化情况;39、图3-图5为本技术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壮药组在第7天、14天、21天皮损炎症评分结果;40、图6-图8为本技术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壮药组在第7天、14天、21天中医湿热证候积分;41、图9为本技术各组小鼠血清il-4水平;42、图10为本技术各组小鼠血清ige水平;43、图11为本技术各组小鼠皮损病理图。

一种用于治疗湿疹的壮药湿毒消汤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