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视化组织牵开导引系统的制作方法_中国专利数据库
全国客户服务热线:4006-054-001 疑难解答:159-9855-7370(7X24受理投诉、建议、合作、售前咨询),173-0411-9111(售前),155-4267-2990(售前),座机/传真:0411-83767788(售后),微信咨询:543646
企业服务导航

一种可视化组织牵开导引系统的制作方法

发布日期:2024-08-22 浏览次数: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资质办理快速响应热线:4006-054-001 微信:15998557370


一种可视化组织牵开导引系统的制作方法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设计)人: 申请(专利权)人:
主分类号: 分类号:
代理公司: 代理人:
地址: 国省代码:
权利要求书: 说明书:
微信咨询: 添加微信:543646或【点此在线咨询 文件下载: 【点此下载】请正确填写本页网址和接收邮箱
摘要: 本申请涉及医用器械,尤其涉及一种可视化组织牵开导引系统。、脑血管病(脑卒中)系指各种原因导致的个或多个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或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自发性脑出血指非创伤性脑内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在脑实质内聚集,其在脑卒中各亚型中的发病率仅次于缺血性脑...
相关服务: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全国受理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本技术涉及医用器械,尤其涉及一种可视化组织牵开导引系统。背景技术:1、脑血管病(脑卒中)系指各种原因导致的1个或多个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或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2、自发性脑出血指非创伤性脑内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在脑实质内聚集,其在脑卒中各亚型中的发病率仅次于缺血性脑卒中,位居第二。脑出血发病凶险,发病30d的病死率高达35%-52%,仅有约20%的患者在6个月后能够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给社会和家庭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3、神经内镜结合导引导管通道技术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及获益在国内外神经外科均有大量应用及临床研究发表。2016年发表在world neurosurgery上的《全内镜徒手清除自发性幕上脑内血肿》一文中,术者是来自意大利墨西拿大学神经外科的angileri教授在6例自发性幕上脑出血手术中使用了神经内镜结合导引导管通道技术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外科医生在手术中需要多角度的动态操作,以避免损伤脑实质。该技术在血肿腔内的操作则优于立体定向手术,包括止血情况及清除血肿程度。术后ct扫描结果显示患者血肿清除率>90%,证实完全徒手内镜操作的有效性,同时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完全徒手内镜下结合导引导管通道技术清除幕上脑内血肿和术中出血的控制均有效”。4、基于全内镜下徒手操作的改良现有内镜清除血肿的技术.world neurosurgery,2016,12刘策刚,朱明峰等人在23例脑室内出血患者手术治疗中使用了神经内镜结合导引导管通道技术也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术者在文章讨论部分也强调了“在手术中利用管状牵开器作为内镜进入脑室的支撑通道,结果发现吸除血肿更容易,视野较单纯内镜下更开阔,对脑室壁的观察更清晰,从而附加的损伤较轻。传统管状牵开器为一种透明材料椭圆形的管状通道,通道直径固定,术中移动位置容易造成脑组织牵拉损伤。5、神经外科微创微侵袭的手术理念已经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同,而随此理念产生的诸如神经内镜技术、导引导管通道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脑肿瘤切除等微创手术方式得到临床治疗实践。而高效便利的内镜与通道技术依然是未来临床发展方向,为更多脑出血脑肿瘤患者带去更好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是医患的共同期盼。6、相关技术虽然能建立颅脑手术通道,但其外鞘和内鞘是硬质材料(一般是透明pc)且介入截面大,在对脑组织牵开时对脑组织压力很大,容易造成脑组织的损伤。建立通道的同时医生看不到穿刺过程及患者颅内血肿的具体情况,如果此时通道里有淤血,不能及时清理。所以急需一种可视化、柔性牵开脑组织建立手术通道、术中可变径手术通道、抽吸一体化的手术装置。技术实现思路1、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视化组织牵开导引系统。2、基于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可视化组织牵开导引系统,包括:造通器,包括控制手柄;所述控制手柄的近端连接有定位组件,远端连接有管身;所述控制手柄设置有手柄内腔,所述管身包括外套管和穿设在所述外套管内的内套管,所述内套管与所述手柄内腔连通;所述造通器还包括涨缩囊,所述涨缩囊分别与所述外套管远离所述控制手柄的端部和所述内套管远离所述控制手柄的端部密封连接,所述涨缩囊的囊内腔与所述内套管和所述外套管之间的套管间隙连通;所述控制手柄设置有用于与涨缩囊供液设备连接的充盈接口,所述充盈接口与所述套管间隙连通,且所述套管间隙与所述手柄内腔隔断;所述控制手柄还设置有用于与负压设备连接的抽吸接口,所述抽吸接口与所述手柄内腔连通;内窥镜,穿设于所述内套管内,所述内窥镜的采集端靠近所述内套管远离所述控制手柄的管口,所述定位组件套设在所述内窥镜的外周,所述定位组件用于定位所述内窥镜;变径套筒,包括滑动连接的第一半筒结构和第二半筒结构,所述第二半筒结构能够沿径向与所述第一半筒结构相对滑动,所述造通器的外套管能够穿设于所述第一半筒结构和所述第一半筒结构之间。3、可选的,所述内套管远离所述控制手柄的一端伸出所述外套管;所述涨缩囊远离所述控制手柄的端部设置有向所述囊内腔延伸的筒状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套设在所述内套管的外周;所述涨缩囊靠近所述控制手柄的端部设置有向所述涨缩囊外延伸的筒状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套设在所述外套管的外周;所述造通器包括捆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第一显影环,以及捆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第二显影环。4、可选的,所述外套管沿轴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标识点。5、可选的,所述手柄内腔设置有靠近所述控制手柄远端的第一开口,以及靠近所述控制手柄近端的第二开口,所述内套管由所述第一开口延伸至所述第二开口;所述手柄内腔中设置有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封堵所述内套管和所述第一开口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二密封圈封堵所述内套管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间隙。6、可选的,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之间设置有隔套,所述隔套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抵接。7、可选的,所述内套管的管壁设置有靠近所述抽吸接口的连通孔,所述连通孔连通所述套管间隙和所述手柄内腔;所述控制手柄还设置有连通所述手柄内腔和外界的抽吸控制孔。8、可选的,所述造通器还包括第一鲁尔接头和抽吸接头,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鲁尔接头和所述抽吸接头连接的充盈软管,所述第一鲁尔接头与所述充盈接口连接。9、可选的,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套装在内套管外周的定位柱,所述定位柱远离所述控制手柄的一端设置有至少两个夹爪,所述至少两个夹爪围绕所述内窥镜的轴线间隔设置;所述夹爪的外周壁设置有锥形螺纹,所述定位组件还包括与所述夹爪螺纹配合的锁紧螺母,所述锁紧螺母用于聚拢所述至少两个夹爪。10、可选的,所述第一半筒结构包括第一弧形夹板和设置于所述第一弧形夹板端部的第一端板,所述第二半筒结构包括第二弧形夹板和设置于所述第二弧形夹板端部的第二端板;所述变径套筒还包括至少两个柔性折片,每个所述柔性折片均分别与所述第一弧形夹板和所述第二弧形夹板连接,所述第一弧形夹板、所述第二弧形夹板和所述至少两个柔性折片合围形成筒状结构;所述第一端板沿所述第二半筒结构的滑动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定位槽,所述第二端板设置有伸缩销;所述伸缩销具有插入所述定位槽的伸展状态,以及移出所述定位槽的收缩状态;当所述伸缩销处于伸展状态时,所述第一半筒结构和所述第二半筒结构相对固定;当所述伸缩销处于收缩状态时,所述第一半筒结构和所述第二半筒结构能够相对滑动。11、可选的,所述变径套筒还包括用于与冲洗供液设备连接的单通阀,以及与所述单通阀连接的冲洗软管,所述冲洗软管定位于所述第一端板,且所述冲洗软管的出液口朝向所述筒状结构的内部。12、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技术提供的可视化组织牵开导引系统,通过柔软的涨缩囊能够在牵开脑组织的过程中较大程度的降低对柔嫩的脑组织的损伤,有助于保护脑白质纤维。通过变径套筒能够在术中对已经牵开的脑组织进行支撑以形成手术通道即使造通器在通道内移动也不会对脑组织进行摩擦,并可根据手术需要而即时变径调整手术通道大小,降低了手术过程中因为调整手术通道而频繁插拔手术套筒对脑组织造成损伤的风险。通过内窥镜能够在牵开脑组织以及抽吸淤血、积(脊液)液的过程中实时观察靶点情况,变径套筒可满足术中靶点位移或操作需要调整手术通道。该系统极大提高手术效果,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和手术操作难度,提高了临床使用的便利性与手术效率。

一种可视化组织牵开导引系统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