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组件和雾化器的制作方法
发布日期:2024-08-21 浏览次数: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资质办理快速响应热线:4006-054-001 微信:15998557370
申请号: | 申请日: |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
发明(设计)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
主分类号: | 分类号: | ||
代理公司: | 代理人: | ||
地址: | 国省代码: | ||
权利要求书: | 说明书: | ||
微信咨询: | 添加微信:543646或【点此在线咨询】 | 文件下载: | 【点此下载】请正确填写本页网址和接收邮箱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电子雾化,特别涉及一种发热组件和雾化器。、在相关技术中,电子雾化的主流发热体的金属发热体以铁镍铬为主体系,tcr温敏差,控温精度低,容易出现过热的问题。为了实现发热体的温控功能,一般需要使用具有更好性能的合金材料,从而导致材料成本增加。在电子雾化技术中,难以兼顾tcr温敏特性和材... | ||
相关服务: |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全国受理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 ||
本发明涉及电子雾化,特别涉及一种发热组件和雾化器。背景技术:1、在相关技术中,电子雾化的主流发热体的金属发热体以铁镍铬为主体系,tcr温敏差,控温精度低,容易出现过热的问题。为了实现发热体的温控功能,一般需要使用具有更好性能的合金材料,从而导致材料成本增加。在电子雾化技术中,难以兼顾tcr温敏特性和材料成本。技术实现思路1、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发热组件和雾化器。2、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种发热组件包括:3、导液体;4、发热体,设置于所述导液体形成的雾化面,所述发热体用于通电发热;和5、所述发热体包括第一发热部和第二发热部,所述第一发热部的电阻温度系数大于所述第一发热部的电阻温度系数,所述第一发热部与所述第二发热部形成电连接结构。6、上述发热组件,第一发热部的电阻温度系数大于第二发热部的电阻温度系数,使得第一发热部的电阻变化大于第二发热部的电阻变化,使得发热体整体的发热状况更容易被控制,在不显著改变通过发热形成的雾化效果的基础上,兼顾发热体的控温调节的效果。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发热部的材料包括第一合金,所述第二发热部的材料包括第二合金,所述第一合金材料包括不锈钢、银铂合金的至少一种,和/或,所述第二合金材料包括镍铬合金。如此,有利于保证第一发热部整体的电阻温度系数的一致性。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发热部的长度范围为0.5毫米至3.0毫米,所述第一发热部的长度方向对应流过所述第一发热部的电流的流动方向。如此,可有利于提高发热体的测温的准确性。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体包括发热中心,所述第一发热部设置在所述发热中心,所述发热体在所述发热中心通过发热形成的最高温度大于所述发热体在所述发热中心之外的位置通过发热形成的最高温度。如此,可有利于提高发热体的测温的准确性。1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体包括电极连接区,所述第一发热部设置在所述电极连接区,电连接所述发热体的电极位于所述电极连接区。如此,可保证发热体周围原有的温度分布情况。1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发热部与所述第二发热部贴合设置以形成并联的所述电连接结构。如此,可有利于实现对发热体的控温效果。1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发热部的两端分别电连接至不同分段的所述第二发热部以形成串联的所述电连接结构。如此,可有利于实现对发热体的控温效果。1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体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发热部,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发热部沿所述第二发热部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即,每个所述第一发热部电连接对应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发热部。如此,可提高对发热体的控温效果。1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体包括:15、至少一个第一分段;和16、至少一个第二分段,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分段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分段首尾连接形成所述发热体,所述第一分段和所述第二分段的延伸方向不同。如此,可增加发热体的发热面积。17、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种雾化器包括:18、上述任意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的发热组件。19、上述雾化器,第一发热部的电阻温度系数大于第二发热部的电阻温度系数,使得第一发热部的电阻变化大于第二发热部的电阻变化,使得发热体整体的发热状况更容易被控制,在不显著改变通过发热形成的雾化效果的基础上,兼顾发热体的控温调节的效果。20、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技术特征:1.一种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部的材料包括第一合金,所述第二发热部的材料包括第二合金;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部的长度范围为0.5毫米至3.0毫米,所述第一发热部的长度方向对应流过所述第一发热部的电流的流动方向。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包括发热中心,所述第一发热部设置在所述发热中心,所述发热体在所述发热中心通过发热形成的最高温度大于所述发热体在所述发热中心之外的位置通过发热形成的最高温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包括电极连接区,所述第一发热部设置在所述电极连接区,电连接所述发热体的电极位于所述电极连接区。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部与所述第二发热部贴合设置以形成并联的所述电连接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部的两端分别电连接至不同分段的所述第二发热部以形成串联的所述电连接结构。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发热部,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发热部沿所述第二发热部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包括:10.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热组件和雾化器。发热组件包括导液体和发热体,发热体设置于导液体形成的雾化面,发热体用于通电发热,发热体包括第一发热部和第二发热部,第一发热部的电阻温度系数大于第二发热部的电阻温度系数,第一发热部与第二发热部形成电连接结构。上述发热组件,第一发热部的电阻温度系数大于第二发热部的电阻温度系数,使得第一发热部的电阻变化大于第二发热部的电阻变化,使得发热体整体的发热状况更容易被控制,在不显著改变通过发热形成的雾化效果的基础上,兼顾发热体的控温调节的效果。技术研发人员:张钊,唐俊杰,王丽波,罗洪梁,肖从文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5/29
- 上一篇:电子雾化设备及抽吸动作的判断方法与流程
- 下一篇:一种发光电子雾化器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