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生成机构及其壳体结构、气溶胶生成装置
发布日期:2024-08-21 浏览次数: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资质办理快速响应热线:4006-054-001 微信:15998557370
申请号: | 申请日: |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
发明(设计)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
主分类号: | 分类号: | ||
代理公司: | 代理人: | ||
地址: | 国省代码: | ||
权利要求书: | 说明书: | ||
微信咨询: | 添加微信:543646或【点此在线咨询】 | 文件下载: | 【点此下载】请正确填写本页网址和接收邮箱 |
摘要: | 本申请涉及气溶胶生成领域,特别是涉及气溶胶生成机构及其壳体结构、气溶胶生成装置。、气溶胶生成装置以电子雾化装置为例,电子雾化装置主要由雾化器和本体组件构成。雾化器一般包括储液腔和雾化组件,储液腔用于储存可气溶胶生成介质,雾化组件中的发热组件用于对可气溶胶生成介质进行加热并雾化,以形成可供吸... | ||
相关服务: |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全国受理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 ||
本申请涉及气溶胶生成领域,特别是涉及气溶胶生成机构及其壳体结构、气溶胶生成装置。背景技术:1、气溶胶生成装置以电子雾化装置为例,电子雾化装置主要由雾化器和本体组件构成。雾化器一般包括储液腔和雾化组件,储液腔用于储存可气溶胶生成介质,雾化组件中的发热组件用于对可气溶胶生成介质进行加热并雾化,以形成可供吸食者食用的气雾;本体组件例如其中的电池用于向雾化组件提供能量。2、雾化介质持续自储液腔内流入雾化组件内,会导致储液腔内气压降低,从而限制雾化介质正常流出储液腔而流入雾化组件,进而导致雾化组件接收不到足够的雾化介质,则会出现干烧,影响生成的气溶胶的口感,严重时甚至造成雾化组件的损坏。技术实现思路1、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机构及其壳体结构、气溶胶生成装置,以解决储液腔内负压导致下液不畅的问题。2、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用于气溶胶生成机构的壳体结构,其设有储液腔、换气通道及通气管道;3、所述储液腔设置为连通所述气溶胶生成机构的发热组件的导液面;4、所述通气管道设置为连通所述发热组件的发热面,且所述通气管道设有连通外界的出气口;5、所述换气通道设有相连通的第一端口及第二端口,所述换气通道设置为通过所述第二端口连通外界;6、所述储液腔通过所述第一端口连通所述换气通道;7、所述换气通道还设有与所述第一端口及所述第二端口相连通的第三端口,所述第三端口设置为与所述发热组件的导液面相连通。8、上述用于气溶胶生成机构的壳体结构,一方面通过设计连通外界的换气通道,解决了储液腔因内部处于负压状态负压导致下液不畅的问题,避免干烧导致安全隐患;另一方面第一端口及第二端口相连通设置配合第三端口回收设计,以将进入换气通道内的气溶胶生成介质实现回收再利用,有利于保证换气通道的通畅,能够正常发挥换气作用,还有利于防止液态的气溶胶生成介质自换气通道从第二端口泄露出去。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重力方向上,所述第二端口高于所述第一端口;或者,10、在重力方向上,所述第三端口低于所述第一端口及所述第二端口;或者,11、所述第三端口分别通过所述第一端口及所述导液面与所述储液腔相连通;或者,12、所述第三端口通过单向透膜与所述导液面相连通。1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用于气溶胶生成机构的壳体结构还包括用于间隔所述储液腔及所述换气通道的挡板;14、在重力方向上,所述第一端口设置于所述挡板的顶部位置。1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重力方向上,所述第二端口邻近于所述挡板的顶部位置,且所述第三端口邻近于所述挡板的底部位置;16、所述第三端口还分别通过所述第一端口及所述导液面与所述储液腔相连通;或者,所述第三端口通过单向透膜与所述导液面相连通。1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一种气溶胶生成机构,包括发热组件及密封件,所述发热组件设有导液面及发热面,还包括任一实施例所述用于气溶胶生成机构的壳体结构;18、所述壳体结构的储液腔与所述导液面相连通,所述壳体结构的通气管道与所述发热面相连通;19、所述密封件将所述发热组件限位于所述壳体结构中,且配合所述发热组件及所述壳体结构以共同密封所述储液腔;20、所述气溶胶生成机构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发热面。2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件设有引流通道及限位部;22、所述限位部抵接所述壳体结构或所述壳体结构的挡板,以配合所述发热组件及所述壳体结构以共同密封所述储液腔,且使所述导液面形成上导液面及下导液面;23、所述引流通道一端连通所述下导液面,另一端直接连通所述壳体结构的换气通道或通过所述壳体结构的第三端口连通所述换气通道。2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溶胶生成机构还包括上盖部,所述上盖部套置于所述发热组件上,以使所述发热组件间隔所述储液腔;25、所述上盖部开设有间隔设置的进油口及槽道,所述储液腔通过所述进油口连通所述导液面,所述壳体结构的换气通道通过所述槽道连通所述导液面。2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溶胶生成机构还包括密封套,所述密封套套置于所述发热组件上,所述上盖部设置于所述密封套上;27、所述密封套开设有间隔设置的进油开口及槽口,所述进油口通过所述进油开口连通所述导液面,所述槽道通过所述槽口连通所述导液面。2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包括电源组件及任一实施例所述气溶胶生成机构;29、所述电源组件与所述气溶胶生成机构的发热组件电连接并为所述发热组件提供电能。技术特征:1.一种用于气溶胶生成机构(700)的壳体结构(300),其特征在于,设有储液腔(310)、换气通道(320)及通气管道(33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气溶胶生成机构(700)的壳体结构(300),其特征在于,在重力方向上,所述第二端口(302)高于所述第一端口(301);或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气溶胶生成机构(700)的壳体结构(300),其特征在于,在重力方向及使用方向上,所述第二端口(302)高于所述第一端口(30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气溶胶生成机构(700)的壳体结构(3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间隔所述储液腔(310)及所述换气通道(320)的挡板(35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用于气溶胶生成机构(700)的壳体结构(300),其特征在于,在重力方向上,所述第二端口(302)邻近于所述挡板(350)的顶部位置,且所述第三端口(303)邻近于所述挡板(350)的底部位置;或者,6.一种气溶胶生成机构(700),包括发热组件(200)及密封件(400),所述发热组件(200)设有导液面(210)及发热面(22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用于气溶胶生成机构(700)的壳体结构(300);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气溶胶生成机构(700),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400)设有引流通道(410)及限位部(420);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气溶胶生成机构(7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盖部(500),所述上盖部(500)套置于所述发热组件(200)上,以使所述发热组件(200)间隔所述储液腔(310);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气溶胶生成机构(7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套(600),所述密封套(600)套置于所述发热组件(200)上,所述上盖部(500)设置于所述密封套(600)上;10.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900),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组件(800)及如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气溶胶生成机构(700);技术总结本申请涉及气溶胶生成机构及其壳体结构、气溶胶生成装置,储液腔连通气溶胶生成机构的发热组件的吸液面;通气管道连通发热组件的发热面且设有连通外界的出气口;换气通道设有相连通的第一端口及第二端口,换气通道设置为通过第二端口连通外界;储液腔通过第一端口连通换气通道;换气通道于第一端口及第二端口具有防溢出结构。通过连通外界的换气通道,解决了储液腔因内部处于负压状态负压导致下液不畅的问题;且第一端口及第二端口相连通设置配合第三端口回收设计,以将进入换气通道内的气溶胶生成介质实现回收再利用,有利于保证换气通道的通畅,能正常发挥换气作用,还有利于防止液态的气溶胶生成介质自换气通道从第二端口泄露出去。技术研发人员:张如平,朱健平,赵醒夫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莞黑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220技术公布日:202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