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生成系统的制作方法
发布日期:2024-08-21 浏览次数: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资质办理快速响应热线:4006-054-001 微信:15998557370
申请号: | 申请日: |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
发明(设计)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
主分类号: | 分类号: | ||
代理公司: | 代理人: | ||
地址: | 国省代码: | ||
权利要求书: | 说明书: | ||
微信咨询: | 添加微信:543646或【点此在线咨询】 | 文件下载: | 【点此下载】请正确填写本页网址和接收邮箱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具备棒和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已知有一种使用了加热效率优异的感应加热的气溶胶生成装置(专利文献-)。因为感应加热与电阻加热相比,需要的电气零件多,所以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尺寸容易变大。专利文献及所记载的气溶胶生成装置通过加热液体来产生气溶胶,不是加热包含气溶胶源的棒。另一... | ||
相关服务: |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全国受理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 ||
本发明涉及具备棒和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气溶胶生成系统。背景技术:1、已知有一种使用了加热效率优异的感应加热的气溶胶生成装置(专利文献1-5)。因为感应加热与电阻加热相比,需要的电气零件多,所以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尺寸容易变大。专利文献1及2所记载的气溶胶生成装置通过加热液体来产生气溶胶,不是加热包含气溶胶源的棒。另一方面,专利文献3~5所记载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加热包含气溶胶源的棒。2、现有技术文献3、专利文献4、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7-506915号公报5、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21-065236号公报6、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6690862号公报7、专利文献4:日本特表2019-526247号公报8、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20-150959号公报技术实现思路1、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2、然而,在专利文献3~5所记载的气溶胶生成装置中,因为将感受器和卷绕于铁磁性体的感应线圈沿径向配置,所以气溶胶生成装置在径向上会大型化。因为用户沿径向抓住气溶胶生成装置,所以为了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使用便利性或商品性的提高,不使气溶胶生成装置在径向上变粗是重要的。3、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抑制气溶胶生成装置在径向上变粗的同时对棒遍及整体进行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4、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5、本发明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系统,其具备:6、包含气溶胶源及感受器的棒、和7、气溶胶生成装置,其中,8、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具备:9、电源;10、转换电路,其将从所述电源供给的电力向高频电力转换;11、空腔,所述棒能够经由开口插拔于所述空腔中;12、第一磁性体;13、感应线圈,其卷绕于所述第一磁性体,且被供给所述高频电力,14、在所述空腔中插入有所述棒的状态下,15、所述第一磁性体的长边方向及所述感受器的长边方向与所述棒的插拔方向一致,且16、从所述感应线圈观察,所述感受器配置于所述开口侧。17、发明效果18、根据本发明,能够在抑制气溶胶生成装置在径向上变粗的同时对棒遍及整体进行加热。技术特征:1.一种气溶胶生成系统,其具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15.根据权利要求12~1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技术总结本发明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系统,其具备:包含气溶胶源(504)及感受器(505~505F)的棒(500~500F)、和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其中,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具备:电源(10);转换电路(135),其将从电源(10)供给的电力转换为高频电力;空腔(131),棒(500)能够经由开口插拔于所述空腔(131)中;第一磁性体(132);感应线圈(133),其卷绕于第一磁性体(132)且被供给高频电力。在空腔(131)中插入有棒(500)的状态下,第一磁性体(133)的长边方向及感受器(505)的长边方向与棒(500)的插拔方向一致,从感应线圈(133)观察,感受器(505)配置于所述开口侧。技术研发人员:中谷光宏,山田学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日本烟草产业株式会社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