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吞咽障碍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发布日期:2024-09-02 浏览次数: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资质办理快速响应热线:4006-054-001 微信:15998557370
申请号: | 申请日: |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
发明(设计)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
主分类号: | 分类号: | ||
代理公司: | 代理人: | ||
地址: | 国省代码: | ||
权利要求书: | 说明书: | ||
微信咨询: | 添加微信:543646或【点此在线咨询】 | 文件下载: | 【点此下载】请正确填写本页网址和接收邮箱 |
摘要: | 本技术属于康复训练,具体涉及一种吞咽障碍训练装置。、吞咽障碍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发生于不同部位的吞咽时咽下困难,吞咽障碍可影响摄食及营养吸收,还可导致食物误吸入气管引发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应查找引起吞咽困难的原发疾病,针对病因治疗,康复训练是改善神经性吞咽障碍的必要措施,对于吞... | ||
相关服务: |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全国受理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 ||
本技术属于康复训练,具体涉及一种吞咽障碍训练装置。背景技术:1、吞咽障碍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发生于不同部位的吞咽时咽下困难,吞咽障碍可影响摄食及营养吸收,还可导致食物误吸入气管引发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应查找引起吞咽困难的原发疾病,针对病因治疗,康复训练是改善神经性吞咽障碍的必要措施,对于吞咽障碍的患者,需要进行咬合的康复训练,现有的吞咽障碍康复训练装置在进行咬合训练的时候,难以给患者提供不同的压力进行咬合训练,减低了对吞咽障碍康复训练的效果。技术实现思路1、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吞咽障碍训练装置,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2、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吞咽障碍训练装置,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内端开设有移动腔,所述移动腔中设置有主动轮、从动轮、螺杆、移动座一与移动座二,所述安装座上开设有前移动槽与后移动槽,且移动座一一端贯穿后移动槽与咬合座相连,所述螺杆外端套设有弹簧与移动座二,且弹簧一端与移动座一相连,另一端则与移动座二相连,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旋钮、固定环与刻度线,且旋钮与主动轮一端相连,而主动轮另一端则与从动轮啮合连接,所述主动轮与螺杆相连。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本实用新型能够给患者提供不同的压力进行咬合训练,可便于提高患者进行吞咽障碍康复训练的效果。4、为了便于移动座一与移动座二上下移动: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座的内端上部与下部皆开设有移动腔,而安装座前端上部与下部皆开设有前移动槽,安装座后端上部与下部则皆开设有后移动槽,且前移动槽与后移动槽皆与移动腔相连通。6、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通过移动腔与前移动槽、后移动槽的设立,可便于移动座一与移动座二上下移动。7、为了便于进行咬合训练: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移动座一与移动座二的数量皆为两个,两个移动座一分别位于上移动腔上部与下移动腔下部,而两个移动座二则分别位于上移动腔下部与下移动腔上部,且移动座一一端贯穿前移动槽位于安装座正端,另一端则贯穿后移动槽位于安装座后端,并与咬合座正端中部相连,而移动座二则一端贯穿前移动槽位于安装座正端。9、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患者上下牙分别位于上、下端咬合座中后,能够进行开合训练,当患者施力令上、下端咬合座相近移动时,能够带动移动座一下移对弹簧进行压缩闭合口部,当患者解除施力,上、下端咬合座即能够在弹簧作用力下,相悖移动回弹复位帮助患者张开口部。10、为了便于对咬合训练压力进行调节: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螺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螺杆竖向设置于上、下端的两个移动腔中,且上移动腔中的螺杆一端与其顶部主动轮相连,另一端则依次贯穿移动座一、移动座二与其底部转动连接,而下移动腔中的螺杆一端则与其底部主动轮相连,另一端则依次贯穿移动座一、移动座二与其顶部转动连接,且螺杆外壁螺纹与移动座二内壁螺纹相适配。12、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转动旋钮经主动轮与从动轮的啮合连接,带动螺杆转动后,移动座二能够伴随螺杆转动进行升降运动,当移动座二向移动座一方向移动时,能够对弹簧进行压缩,从而增大患者咬合压力,当移动座二向远离移动座一方向移动时,能够对弹簧进行松懈,从而减小患者咬合压力。13、为了增加咬合训练时,齿部咬合的舒适度: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咬合座的形状为u形,且咬合座u形凹槽内壁设置有垫体,垫体柔软具有弹性。15、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咬合座的形状为u形,且咬合座u形凹槽内壁所设置的垫体为医用硅胶材料制成,可便于当患者对咬合座进行咬合时,垫体能够增加患者齿部舒适度,避免对患者齿部与牙龈造成损伤。16、为了便于同左固定带与右固定带相连: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环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固定环分别竖向设置于安装座正端两侧近边缘处,且一侧固定环与左固定带一端相连,而另一侧固定环则与右固定带一端相连。18、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固定环的设立,可便于同左固定带与右固定带相连。19、为了便于将本装置佩戴于患者面部进行使用:2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左固定带正端表面设置有粘层,且粘层与右固定带远离固定环另一端的后端边缘处所设置的魔术贴为粘合连接。21、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患者对咬合座进行咬合后,只需将左固定带与右固定带分别经患者面部两侧环绕至脑后,令魔术贴粘合于合适距离的粘层上,即能够完成本装置在患者面部上的佩戴操作。22、为了便于对移动座二的移动距离进行读取:2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刻度线竖向设置于安装座正端中部。24、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刻度线的设立,可便于医护人员对移动座二的移动距离进行读取,从而以便判断弹簧压力。技术特征:1.一种吞咽障碍训练装置,包括安装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1)内端开设有移动腔(2),所述移动腔(2)中设置有主动轮(3)、从动轮(4)、螺杆(5)、移动座一(6)与移动座二(7),所述安装座(1)上开设有前移动槽(8)与后移动槽(9),且移动座一(6)一端贯穿后移动槽(9)与咬合座(10)相连,所述螺杆(5)外端套设有弹簧(11)与移动座二(7),且弹簧(11)一端与移动座一(6)相连,另一端则与移动座二(7)相连,所述安装座(1)上设置有旋钮(13)、固定环(14)与刻度线(15),且旋钮(13)与主动轮(3)一端相连,而主动轮(3)另一端则与从动轮(4)啮合连接,所述主动轮(3)与螺杆(5)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吞咽障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1)的内端上部与下部皆开设有移动腔(2),而安装座(1)前端上部与下部皆开设有前移动槽(8),安装座(1)后端上部与下部则皆开设有后移动槽(9),且前移动槽(8)与后移动槽(9)皆与移动腔(2)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吞咽障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座一(6)与移动座二(7)的数量皆为两个,两个移动座一(6)分别位于上移动腔(2)上部与下移动腔(2)下部,而两个移动座二(7)则分别位于上移动腔(2)下部与下移动腔(2)上部,且移动座一(6)一端贯穿前移动槽(8)位于安装座(1)正端,另一端则贯穿后移动槽(9)位于安装座(1)后端,并与咬合座(10)正端中部相连,而移动座二(7)则一端贯穿前移动槽(8)位于安装座(1)正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吞咽障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螺杆(5)竖向设置于上、下端的两个移动腔(2)中,且上移动腔(2)中的螺杆(5)一端与其顶部主动轮(3)相连,另一端则依次贯穿移动座一(6)、移动座二(7)与其底部转动连接,而下移动腔(2)中的螺杆(5)一端则与其底部主动轮(3)相连,另一端则依次贯穿移动座一(6)、移动座二(7)与其顶部转动连接,且螺杆(5)外壁螺纹与移动座二(7)内壁螺纹相适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吞咽障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咬合座(10)的形状为u形,且咬合座(10)u形凹槽内壁设置有垫体(12),垫体(12)柔软具有弹性。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吞咽障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环(1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固定环(14)分别竖向设置于安装座(1)正端两侧近边缘处,且一侧固定环(14)与左固定带(16)一端相连,而另一侧固定环(14)则与右固定带(17)一端相连。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吞咽障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固定带(16)正端表面设置有粘层(18),且粘层(18)与右固定带(17)远离固定环(14)另一端的后端边缘处所设置的魔术贴(19)为粘合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吞咽障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刻度线(15)竖向设置于安装座(1)正端中部。技术总结本技术属于康复训练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吞咽障碍训练装置,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内端开设有移动腔,所述移动腔中设置有主动轮、从动轮、螺杆、移动座一与移动座二,所述安装座上开设有前移动槽与后移动槽,且移动座一一端贯穿后移动槽与咬合座相连,所述螺杆外端套设有弹簧与移动座二,且弹簧一端与移动座一相连,另一端则与移动座二相连,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旋钮、固定环与刻度线,且旋钮与主动轮一端相连,而主动轮另一端则与从动轮啮合连接,所述主动轮与螺杆相连,通过本技术能够给患者提供不同的压力进行咬合训练,可便于提高患者进行吞咽障碍康复训练的效果。技术研发人员:龚娉,吴燕,庄爱华,蒋雪萍,周素荷,闵群慧,宗雅娟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宜兴市职业病防治院)技术研发日:20231205技术公布日:2024/8/26
- 上一篇:一种用于零基础学生乒乓球训练连续发球简易装
- 下一篇:一种飞行球用防撞装置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