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车和把手自动回正机构的制作方法_中国专利数据库
全国客户服务热线:4006-054-001 疑难解答:159-9855-7370(7X24受理投诉、建议、合作、售前咨询),173-0411-9111(售前),155-4267-2990(售前),座机/传真:0411-83767788(售后),微信咨询:543646
企业服务导航

一种单车和把手自动回正机构的制作方法

发布日期:2024-09-01 浏览次数: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资质办理快速响应热线:4006-054-001 微信:15998557370


一种单车和把手自动回正机构的制作方法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设计)人: 申请(专利权)人:
主分类号: 分类号:
代理公司: 代理人:
地址: 国省代码:
权利要求书: 说明书:
微信咨询: 添加微信:543646或【点此在线咨询 文件下载: 【点此下载】请正确填写本页网址和接收邮箱
摘要: 本申请涉及健身器械,尤其涉及一种把手自动回正机构。还涉及一种单车,包括前述把手自动回正机构。、vr动感单车是一种新兴的运动器械,用户可以在各类vr场景下模拟单车运动。、为了模拟单车拐弯,vr动感单车的把手可以相对于单车机身旋转,但是,常见的vr动感单车的把手不能在旋转后自动复位,需要用户人...
相关服务: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全国受理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本申请涉及健身器械,尤其涉及一种把手自动回正机构。还涉及一种单车,包括前述把手自动回正机构。背景技术:1、vr动感单车是一种新兴的运动器械,用户可以在各类vr场景下模拟单车运动。2、为了模拟单车拐弯,vr动感单车的把手可以相对于单车机身旋转,但是,常见的vr动感单车的把手不能在旋转后自动复位,需要用户人为转动把手回正。人为操纵把手回正在现实生活中无可厚非,但在部分vr体验中则会成为使用者的操作负担。3、综上所述,如何实现把手自动回正,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技术实现思路1、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把手自动回正机构,旋转把手时具有阻力,可向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信息反馈,松开把手后把手可以旋转复位,实现自动回正,提高用户体验。本申请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单车,包括前述把手自动回正机构。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把手自动回正机构,包括:3、用于固定连接把手的第一轴件;4、与第一轴件相互套设的第二轴件;第二轴件固定,第一轴件相对第二轴件转动;5、设于第一轴件和第二轴件之间的弹性蓄能件;弹性蓄能件的第一端沿弹性蓄能件的周向正方向卷绕,弹性蓄能件的第二端沿弹性蓄能件的周向反方向卷绕;6、第一轴件的轴向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二轴件的轴向两端分别设有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二者均朝周向正方向贴靠并推挤第一端,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二者均朝周向反方向贴靠并推挤第二端。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轴件呈套筒状且套设于第一轴件;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二者均设于第一轴件的外周;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二者均设于第二轴件的内壁。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均为设于第一轴件的外周的第一柱状凸起;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均为设于第二轴件的内壁的第二柱状凸起。9、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蓄能件具体为卷簧。10、在一些实施例中,卷簧包括盘绕部和设于盘绕部两端的延伸杆;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分别设于两个延伸杆的根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贴靠于两个延伸杆的头部。11、在一些实施例中,与第一连接部贴靠的延伸杆的头部朝第一连接部卷曲;与第二连接部贴靠的延伸杆的头部朝第二连接部卷曲。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四者共线。1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轴件还包括多个第一安装孔;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具体为自各自对应的第一安装孔内插入的插销。1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轴件设有多个第二安装孔,至少部分第二安装孔一一对应于多个第一安装孔。15、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单车,包括把手、车体和上述把手自动回正机构;把手通过第一轴件转动连接于车体,第二轴件与车体相对固定。16、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申请所提供的把手自动回正机构包括:17、用于固定连接把手的第一轴件;18、与第一轴件相互套设的第二轴件;第二轴件固定,第一轴件相对于第二轴件相对转动;19、设于第一轴件和第二轴件之间的弹性蓄能件;弹性蓄能件的第一端沿弹性蓄能件的周向正方向卷绕,弹性蓄能件的第二端沿弹性蓄能件的周向反方向卷绕;20、第一轴件的轴向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二轴件的轴向两端分别设有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二者均朝周向正方向贴靠并推挤第一端,用于朝周向正方向推动第一端和挤压第一端阻止第一端朝周向反方向移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二者均朝周向反方向贴靠并推挤第二端,用于朝周向反方向推动第一端和挤压第二端阻止第二端朝周向正方向移动。21、具体地,当使用者旋转把手使第一轴件沿周向正方向转动时,第一连接部贴靠并推动弹性蓄能件的第一端,朝周向正方向带动第一端卷绕。同时,设于第二轴件的第三连接部固定不动,能够阻止弹性蓄能件的第二端朝周向正方向移动。当使用者停止旋转把手,由于弹性势能件的作用,使第一轴件带动把手朝周向反方向回正。22、当使用者旋转把手使第一轴件沿周向反方向转动时,第二连接部贴靠并推动弹性蓄能件的第二端,朝周向反方向带动第二端卷绕。同时,设于第二轴件的第四连接部固定不动,能够阻止第一端朝周向反方向移动。当使用者停止旋转把手,由于弹性势能件的作用,使第一轴件带动把手朝周向正方向回正。23、据上可知,本申请所提供的把手自动回正机构可以实现把手双向旋转和双向旋转复位。24、本申请所提供的把手自动回正机构往往可应用于vr动感单车等运动器械,既满足把手在这类运动器械中的可旋转特性,又能够实现双向旋转复位,更好地满足这类运动器械的使用要求,提升用户体验。技术特征:1.一种把手自动回正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自动回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件(2)呈套筒状且套设于所述第一轴件(1);所述第一连接部(1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2)二者均设于所述第一轴件(1)的外周;所述第三连接部(21)和所述第四连接部(22)二者均设于所述第二轴件(2)的内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把手自动回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2)均为设于所述第一轴件(1)的外周的第一柱状凸起;所述第三连接部(21)和所述第四连接部(22)均为设于所述第二轴件(2)的内壁的第二柱状凸起。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自动回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蓄能件具体为卷簧(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把手自动回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簧(3)包括盘绕部(31)和设于所述盘绕部(31)两端的延伸杆(32);所述第三连接部(21)和所述第四连接部(22)分别设于两个所述延伸杆(32)的根部,所述第一连接部(1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2)分别贴靠于两个所述延伸杆(32)的头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把手自动回正机构,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贴靠的所述延伸杆(32)的头部朝所述第一连接部(11)卷曲;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2)贴靠的所述延伸杆(32)的头部朝所述第二连接部(12)卷曲。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自动回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所述第二连接部(12)、所述第三连接部(21)和所述第四连接部(22)四者共线。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任一项所述的把手自动回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件(2)还包括多个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三连接部(21)和所述第四连接部(22)具体为自各自对应的所述第一安装孔内插入的插销。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把手自动回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件(1)设有多个第二安装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安装孔一一对应于多个所述第一安装孔。10.一种单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把手(01)、车体(02)和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把手自动回正机构;所述把手(01)通过所述第一轴件(1)转动连接于所述车体(02),所述第二轴件(2)与所述车体(02)相对固定。技术总结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单车和把手自动回正机构。把手自动回正机构包括用于连接把手的第一轴件、与第一轴件相互套设的第二轴件、设于第一轴件和第二轴件之间的弹性蓄能件;第二轴件固定,第一轴件绕第二轴件转动;弹性蓄能件的第一端沿弹性蓄能件的周向正方向卷绕且第二端沿周向反方向卷绕;第一轴件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二轴件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均朝周向正方向贴靠并推挤第一端,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均朝周向反方向贴靠并推挤第二端。第一轴件、第二轴件和弹性蓄能件的连接关系可实现把手双向旋转和双向旋转复位,可应用于VR动感单车等运动器械,更好地模拟单车拐弯。技术研发人员:文珂,刘洪涛,刘增勋,吴思松,胡晓雷,邹阳,刘晓惠,刘思涛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青岛英派斯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114技术公布日:2024/7/23

一种单车和把手自动回正机构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