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红壤的一年两熟的糖料蔗种植方法
发布日期:2024-06-10 浏览次数: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资质办理快速响应热线:4006-054-001 微信:15998557370
申请号: | 申请日: |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
发明(设计)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
主分类号: | 分类号: | ||
代理公司: | 代理人: | ||
地址: | 国省代码: | ||
权利要求书: | 说明书: | ||
微信咨询: | 添加微信:543646或【点此在线咨询】 | 文件下载: | 【点此下载】请正确填写本页网址和接收邮箱 |
摘要: | 本申请涉及红壤种植糖料蔗的,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适用于红壤的一年两熟的糖料蔗种植方法。、有机肥是富含有机质肥料的统称,它主要包括农家肥、人粪尿、各种禽畜类牛粪、羊粪、鸡粪等圈肥、各种绿肥、堆肥、农作物秸秆、柴草、落叶、沼肥等,当然也包括商品有机肥。植物(包括果树)不能直接吸收利用植物秸秆、落... | ||
相关服务: |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全国受理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 ||
本申请涉及红壤种植糖料蔗的,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适用于红壤的一年两熟的糖料蔗种植方法。背景技术:1、有机肥是富含有机质肥料的统称,它主要包括农家肥、人粪尿、各种禽畜类牛粪、羊粪、鸡粪等圈肥、各种绿肥、堆肥、农作物秸秆、柴草、落叶、沼肥等,当然也包括商品有机肥。植物(包括果树)不能直接吸收利用植物秸秆、落叶杂草、树皮等有机物质,果树吸收利用的是有机物质经过腐熟、分解后形成的腐殖酸、氨基酸等。所以严格的说,未经发酵腐熟的人粪尿、各种禽畜粪、树枝、农作物秸秆、柴草落叶等,只能叫做有机物,不是有机肥。就好比生的米、面、油、肉,只是食物,不是食品,更不能直接食用。作物生长不光需要氮、磷、钾等无机合成营养和矿物质营养,更需要腐殖酸、海胆素、海藻素、氨基酸等有机营养。有机营养是连接植物、土壤、土壤微生物和植物营养的纽带,处于植物营养的中心位置。猪粪养分含量丰富,钾含量最高,质地较细密,氨化细菌较多,易分解,肥效快,利于形成腐殖质,改土作用好。肥性柔和,后劲足,属温性肥料。适于各种农作物和土壤,腐熟后的猪粪可用于稻田,也可用于旱土,可作基肥使用,也可作追肥使用。很多猪场在干湿分离之后可以直接运到有机肥厂,做成高价的有机肥。鸡粪含有较高的氮、磷、钾及微量元素,是非常重要的有机肥料,但是一定要充分发酵,如果不发酵,或者发酵不彻底能直接烧死苗。2、红壤是中亚热带地带性土壤,有显著的脱硅富铝化成土特征,该地区有564.24万公顷。红壤中有耕地20.95万公顷,占该地区的旱地面积的22.98%,占红壤土类面积的3.71%。成土母质有花岗岩、砂页岩风化物及第四纪红土。一般土层比较深厚,呈红色,酸性至强酸性反映,ph4.0~6.0,有机质含量随植被情况而异,但积累比赤红壤和砖红壤都高。红壤地区水、热条件优越,适于多种林木、果树和农作物发展。3、红壤为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其主要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铝氧化物,呈酸性红色。红壤在中亚热带湿热气候常绿阔叶林植被条件下,发生脱硅富铝过程和生物富集作用,发育成红色,铁铝聚集,酸性,盐基高度不饱和的铁铝土。红壤土内部的土质比较黏重,这是因为土壤中所含有的铝和铁,会经过氧化反应变成氢氧化物和氧化物,这些物质会逐渐累积在土壤表面,从而让土壤的颜色变红,并且在下雨时雨水会将土壤冲刷成泥浆,多次冲刷就会导致红壤土的土质黏重。红壤土本身具有较强的酸性,这是因为土壤内部的矿物质在经过长期的风化后,会释放出镁、钾、钠、钙等物质,并且由于红壤土所处的地区经常下雨,而雨水会将这些物质全部带走,导致出现碱性物质流失的情况,从而让土壤本身变成酸性。红土壤的特点是有机质少,这是因为红壤土所处的地区属于湿热气候,这种气候会加快植物的生长速度,使得土壤内部的有机质被大量的分解,从而减少有机质的含量。此外如果植物被破坏,会加快红土壤有机质的流失速度。4、红壤大致分布于北纬24°30'以北的平原、丘陵和低山及南部赤红壤区的山地海拔在350~800m的地段,是中亚热带的代表土壤,分布区受季风气候控制,具有高温多雨、湿热同季、干湿季节交替的特点,土壤中黏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其次为蒙脱石、石英、赤铁矿及水云母,土壤呈酸性至强酸性,盐基离子饱和度低于30%,交换性阳离子以氢离子、铝离子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植被情况有较大差异,磷、钾等矿质养分也有较大差异。5、甘蔗是一种多年生作物,每年收获一次,每年收获后,会从蔗菀上长出新芽,称为宿根蔗。目前,甘蔗主产区多采用1年新植加2年宿根的种植管理模式,即种一次甘蔗,可以收获,3年后又要重新翻地再种植一次。在我国某地区,大部分甘蔗种植为一年一熟。技术实现思路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红壤的一年两熟的糖料蔗种植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糖料蔗种植产量较少的问题。2、根据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适用于红壤的一年两熟的糖料蔗种植方法,包括:对选定的红壤土地进行整理,对红壤土地进行整理包括:机耕、整地和开沟;针对红壤土地选择糖料蔗种;对选择的糖料蔗种进行处理和种植;对红壤土地种植的糖料蔗种进行田间管理;将成熟的糖料蔗进行收割。一年两熟为第一年九月份种植至第二年的二月份收割,收割后的蔗根经过培育至第二年的八月份收割。3、进一步地,对红壤土地进行深耕深松,对表土层以下18-22cm的深度旋耕、耙平耙碎,形成松碎平整、上松下实的土壤耕层。4、进一步地,深耕深松的深度在38cm至42cm之间,摆放糖料蔗种后,糖料蔗种上的覆盖的土层的厚度为6cm至7cm,糖料蔗种行距为1.2m至1.9m,开沟深为30cm至40cm、开沟的沟底宽为25cm至30cm,开沟的沟顶宽为50cm至60cm,开沟的底部施加基肥。5、进一步地,糖料蔗种种植后施加肥料,施加的肥料来源为猪和鸡的粪污混合,质量比为7:3,粪污混合物经72小时转化为有机水溶菌肥,通过喷灌施肥平台实施还田。6、进一步地,甘蔗幼苗期施肥次数1次;甘蔗分蘖期施肥2次;甘蔗伸长期施肥周期为:雨季施肥周期较旱季施肥周期长,保证土壤含水量保持在65-75%;甘蔗工艺成熟期可根据甘蔗伸长期的情况进行选择性施肥。7、进一步地,分蘖期每次的施肥量大于幼苗期的施肥量。8、进一步地,喷灌施肥为水溶性肥料。9、进一步地,甘蔗幼苗期肥料氮磷钾质量比为2:1:2;甘蔗分蘖期肥料氮磷钾质量比为2:1:1;甘蔗伸长期肥料氮磷钾质量比为3:1:1;甘蔗工艺成熟期肥料氮磷钾质量比为1:1:2。10、进一步地,蔗根培育包括地膜覆盖。11、进一步地,甘蔗成熟收割需要催糖。12、应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通过科学的选种,种植、田间管理等一整套的流程,可以将现有的红壤土地一年一熟的糖料蔗种,改变为一年两熟的种植方式,这样大大地提高了糖料蔗种的产量。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糖料蔗种植产量较少的问题。技术特征:1.一种适用于红壤的一年两熟的糖料蔗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红壤的一年两熟的糖料蔗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对红壤土地进行深耕深松,对表土层以下18-22cm的深度旋耕、耙平耙碎,形成松碎平整、上松下实的土壤耕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红壤的一年两熟的糖料蔗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深耕深松的深度在38cm至42cm之间,摆放糖料蔗种后,糖料蔗种上的覆盖的土层的厚度为6cm至7cm,糖料蔗种行距为1.2m至1.9m,所述开沟深为30cm至40cm、所述开沟的沟底宽为25cm至30cm,所述开沟的沟顶宽为50cm至60cm,所述开沟的底部施加基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红壤的一年两熟的糖料蔗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糖料蔗种种植后施加肥料,施加的肥料来源为猪和鸡的粪污混合,质量比为7:3,粪污混合物经72小时转化为有机水溶菌肥,通过喷灌施肥平台实施还田。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用于红壤的一年两熟的糖料蔗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甘蔗幼苗期施肥次数1次;甘蔗分蘖期施肥2次;甘蔗伸长期施肥周期为:雨季施肥周期较旱季施肥周期长,保证土壤含水量保持在65-75%;甘蔗工艺成熟期可根据甘蔗伸长期的情况进行选择性施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用于红壤的一年两熟的糖料蔗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分蘖期每次的施肥量大于幼苗期的施肥量。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用于红壤的一年两熟的糖料蔗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喷灌施肥为水溶性肥料。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适用于红壤的一年两熟的糖料蔗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甘蔗幼苗期肥料氮磷钾质量比为2:1:2;甘蔗分蘖期肥料氮磷钾质量比为2:1:1;甘蔗伸长期肥料氮磷钾质量比为3:1:1;甘蔗工艺成熟期肥料氮磷钾质量比为1:1:2。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红壤的一年两熟的糖料蔗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蔗根培育包括地膜覆盖。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红壤的一年两熟的糖料蔗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甘蔗成熟收割需要催糖。技术总结本申请涉及一种适用于红壤的一年两熟的糖料蔗种植方法,包括:对选定的红壤土地进行整理,对红壤土地进行整理包括:机耕、整地和开沟;针对红壤土地选择糖料蔗种;对选择的糖料蔗种进行处理和种植;对红壤土地种植的糖料蔗种进行田间管理;将成熟的糖料蔗进行收割。一年两熟为第一年九月份种植至第二年的二月份收割,收割后的蔗根经过培育至第二年的八月份收割。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糖料蔗种植产量较少的问题。技术研发人员:黄福川,窦明远,邹帅,杨茂立,冯清,李振鹏,杨靖,颜东梅,李军,向栩琛,邓逢明,李欣,麦子维,王成华,刘小玲,熊虹玮,邓富康,李康春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西大学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