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轮座和包括该线轮座的钓竿的制作方法_中国专利数据库
全国客户服务热线:4006-054-001 疑难解答:159-9855-7370(7X24受理投诉、建议、合作、售前咨询),173-0411-9111(售前),155-4267-2990(售前),座机/传真:0411-83767788(售后),微信咨询:543646
企业服务导航

线轮座和包括该线轮座的钓竿的制作方法

发布日期:2024-06-10 浏览次数: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资质办理快速响应热线:4006-054-001 微信:15998557370


线轮座和包括该线轮座的钓竿的制作方法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设计)人: 申请(专利权)人:
主分类号: 分类号:
代理公司: 代理人:
地址: 国省代码:
权利要求书: 说明书:
微信咨询: 添加微信:543646或【点此在线咨询 文件下载: 【点此下载】请正确填写本页网址和接收邮箱
摘要: 本公开涉及一种固定钓鱼用线轮的线轮座、以及一种包括这样的线轮座的钓竿。、为了将钓鱼用线轮联接至钓竿的竿体,需要将能够固定线轮的线轮座连接至竿体。线轮座可以具有形成为管状的座体,使得竿体能够插入到线轮座中。所述座体联接至竿体,并具有固定线轮的支腿之一的固定罩。用于固定线轮的另一个支腿的可移动...
相关服务: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全国受理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本公开涉及一种固定钓鱼用线轮的线轮座、以及一种包括这样的线轮座的钓竿。背景技术:1、为了将钓鱼用线轮联接至钓竿的竿体,需要将能够固定线轮的线轮座连接至竿体。线轮座可以具有形成为管状的座体,使得竿体能够插入到线轮座中。所述座体联接至竿体,并具有固定线轮的支腿之一的固定罩。用于固定线轮的另一个支腿的可移动罩联接至座体,从而能够沿着竿体的轴向移动。2、钓鱼者可以在钓竿的静止状态下进行抛掷动作、包握动作、钩挂动作、收回动作或感应咬钩信号的动作。抛掷动作指钓鱼者通过摆动钓竿来抛掷带有诱饵的渔具的动作。包握动作指钓鱼者为了制服鱼而通过用手掌按压线轮的线轴的边缘来控制线轴的旋转的动作。钩挂动作指钓鱼者用鱼钩钩住鱼嘴的动作。收回动作指钓鱼者通过卷绕线轮来收回渔线和渔具的动作。咬钩信号指在鱼咬钩时传送给钓竿的振动。3、作为线轮的一个例子,旋转线轮和投饵线轮是已知的。旋转线轮附接至座体的下侧,而投饵线轮附接至座体的上侧。4、在使用投饵线轮钓鱼时,钓鱼者用除了拇指以外的四个手指握住线轮座的座体,并且四个手指与座体的下表面接触。因此,座体的下表面的形状对于钓鱼中的上述各种动作或对咬钩信号的感知很重要。5、咬钩信号可以以微弱振动的形式从渔线传送至座体,并且可以细微地施加到座体上。为了感知细微的咬钩信号,熟练的钓鱼者可以在放松食指和中指的状态下使食指和中指轻轻接触座体。但是,在用力地握持座体的状态下,熟练的钓鱼者不易感知细微的咬钩信号。不熟练的钓鱼者感觉不出细微的咬钩信号,因为不熟练的钓鱼者用力地握持座体。因此,要求线轮座的座体准确地将咬钩信号传送至指尖,以便熟练的钓鱼者或不熟练的钓鱼者都能感知细微的咬钩信号。6、但是,现有技术的线轮座的座体具有形成为半圆柱形的下部,并且座体的半圆柱形下表面与钓鱼者的手指接触。座体的下表面与钓鱼者手指之间的接触面积很小,并且座体的下表面均匀地与手指接触。因此,现有技术的线轮座的座体具有较差的咬钩信号传送性能。7、关于咬钩信号的准确传送,厚度薄且重量轻的座体能够增强咬钩信号传送性能。但是,考虑到咬钩信号向座体传送的形式,对能够将咬钩信号准确地传送至食指和中指的座体的形状还未进行过任何研究。8、在现有技术的线轮座中,可移动罩整体上具有圆柱形形状。因此,钓鱼者的食指能够接触到在座体的下表面与可移动罩的下端之间形成的间隙。如果食指与该间隙接触,那么会给食指带来不愉快的感觉,从而会降低握持感。此外,钓鱼者可能在投掷动作或钩挂动作中出错。9、为了排除食指与间隙接触的可能性,可以考虑不具有圆柱形状的可移动罩。但是,不具有圆柱形状的可移动罩可能具有较低的强度。因此,对于具有非圆柱形可移动罩的线轮座,需要提高可移动罩的强度。例如,考虑到在可移动罩固定线轮的支腿时施加到可移动罩上的上推力和因线轮的支腿的摇动而使可移动罩膨胀的力,需要提高可移动罩的强度,使得可移动罩能够牢固地固定线轮的支腿,而不发生可移动罩的变形。技术实现思路1、所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轮座,该线轮座解决了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或更多个前述问题。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轮座,该线轮座不会给钓鱼者的手指带来不愉快的感觉,并且能够准确地向食指和中指传送咬钩信号。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轮座,该线轮座具有很薄的厚度和很轻的重量,包括整体形成的座体,并且具有改进的咬钩信号传送性能。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轮座,该线轮座包括具有改进强度的可移动罩。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线轮座的钓竿。2、所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用于将线轮联接至钓竿的竿体的线轮座。根据线轮座的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线轮座,该线轮座将具有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的线轮联接至钓竿的竿体,并且包括座体和可移动罩。所述座体具有能够被手指握持的握柄主体、从握柄主体向前延伸的圆柱形主体、以及沿着竿体的轴向形成在圆柱形主体和握柄主体中并且能够联接至竿体的孔。所述可移动罩联接至所述圆柱形主体,从而能够沿着所述孔的中心轴移动。3、所述握柄主体包括:安置部,该安置部形成握柄主体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并且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安置于该安置部上;第一罩部,该第一罩部位于安置部的后端,并固定第一支腿;凸出部,该凸出部在安置部下方形成握柄主体的前端,并在中心轴的径向向外的方向上沿着中心轴的周向相对于圆柱形主体突出;从凸出部向后间隔开并向径向向外的方向鼓起的鼓起部;以及形成在凸出部与鼓起部之间的第一曲面部。4、所述可移动罩包括:第二罩部,该第二罩部形成为将第二支腿按压并固定至安置部,并且通过沿着中心轴与凸出部并排移动而在竖直方向上位于凸出部上方;以及容纳部,该容纳部形成为在竖直方向上位于第二罩部下方并容纳凸出部的空间。5、在座体的侧视图中,第一曲面部具有成弓形地弯曲的第一下端轮廓线,从而相对于中心轴凹入。所述第一下端轮廓线包括:第一凹弧线,该第一凹弧线能够与食指接触,从凸出部的下端延伸并具有第一半径;以及第二凹弧线,该第二凹弧线能够与中指接触,从第一凹弧线延伸到鼓起部并具有比第一半径大的第二半径。6、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座体的侧视图中,第一下端轮廓线具有成为凸出部的下端与第一曲面部之间的边界的第一端点、成为鼓起部与第一曲面部之间的边界的第二端点、以及成为第一凹弧线与第二凹弧线之间的边界的最高点。所述第一凹弧线是第一假想圆的圆周线的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一假想圆具有第一半径并经过所述第一端点和所述最高点。所述第二凹弧线比所述第一凹弧线长。所述第二凹弧线是第二假想圆的圆周线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假想圆具有第二半径,经过所述最高点和所述第二端点,并在所述最高点处与所述第一假想圆外接。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最高点位于平行于中心轴的第一假想水平线上,所述第二端点位于平行于中心轴并比第一假想水平线距中心轴更远的第二假想水平线上,所述第一端点位于平行于中心轴并比第二假想水平线距中心轴更远的第三假想水平线上。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点位于第一假想斜线与第二假想斜线之间,所述第一假想斜线经过所述最高点,并且在第一端点所在的方向上从第一假想水平线倾斜5°,所述第二假想斜线经过所述最高点,并且在第一端点所在的方向上从第一假想水平线倾斜15°。所述第二端点位于所述第一假想水平线与第三假想斜线之间,所述第三假想斜线经过所述最高点,并在第二端点所在的方向上从所述第一假想水平线倾斜5°。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握柄主体具有限定在所述孔与所述最高点之间的第一厚度,并且该第一厚度在0.3毫米至1.0毫米范围内。10、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座体的横截面图中,第一曲面部具有成弓形地弯曲的第一外周轮廓线,从而相对于中心轴凸出。所述第一外周轮廓线包括第一凸弧线,并且该第一凸弧线是第三假想圆的圆周线的一部分。所述第三假想圆具有比内接在所述孔中的假想内切圆的半径更大的第三半径,并且具有位于所述中心轴上方的中心。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弧线是具有位于安置部与孔之间的中心并经过所述最高点的第三假想圆的圆周线的一部分,或者是具有位于安置部上方的中心并经过所述第二端点的第三假想圆的圆周线的一部分。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握柄主体包括位于鼓起部之后并能够与无名指接触的第二曲面部、以及位于第二曲面部之后并向下突出并且能够插入在无名指与小指之间的触发部。13、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座体的侧视图中,所述第二曲面部具有包括平行于中心轴的直线的第二下端轮廓线。在座体的横截面图中,所述第二曲面部具有包括第二凸弧线的第二外周轮廓线。所述第二凸弧线是第四假想圆的圆周线的一部分,并且所述第四假想圆具有比内接在所述孔中的假想内切圆的半径更大的第四半径,并且其中心位于中心轴上。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下端轮廓线的直线位于经过所述最高点并平行于中心轴的第一假想水平线上。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握柄主体具有由所述孔和所述第二凸弧线限定的第二厚度,并且该第二厚度在0.3毫米至1.0毫米范围内。16、根据线轮座的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线轮座,该线轮座将具有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的线轮联接至钓竿的竿体,并且包括座体和可移动罩。所述座体具有能够被手指握持的握柄主体、从握柄主体向前延伸的圆柱形主体、以及沿着竿体的轴向形成在圆柱形主体和握柄主体中并且能够联接至竿体的孔。所述可移动罩可移动地联接至圆柱形主体。17、所述握柄主体包括:安置部,该安置部形成握柄主体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并且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位于该安置部上;第一罩部,该第一罩部位于安置部的后端,并固定第一支腿;凸出部,该凸出部在安置部下方形成握柄主体的前端,并在中心轴的径向向外的方向上沿着中心轴的周向相对于圆柱形主体突出;从凸出部向后间隔开并向径向向外的方向鼓起的鼓起部;以及形成在凸出部与鼓起部之间的第一曲面部。在座体的侧视图中,第一曲面部具有成弓形地弯曲的第一下端轮廓线,从而相对于中心轴凹入。所述第一下端轮廓线包括:第一凹弧线,该第一凹弧线能够与食指接触,从凸出部的下端延伸并具有第一半径;以及第二凹弧线,该第二凹弧线能够与中指接触,从第一凹弧线延伸到鼓起部并具有比第一半径更大的第二半径。在座体的横截面图中,第一曲面部具有成弓形地弯曲的第一外周轮廓线,从而相对于中心轴凸出。所述第一外周轮廓线包括第一凸弧线,并且该第一凸弧线具有比内接在所述孔中的假想内切圆的半径更大的第三半径,并且其中心位于中心轴上方。18、所述圆柱形主体具有形成在外周上的阳螺纹、以及从圆柱形主体的前端穿过该阳螺纹沿着中心轴延伸的一对导引槽。19、所述可移动罩包括螺母和可移动主体,所述螺母联接至圆柱形主体的外螺纹,从而能够在周向上旋转,所述可移动主体能够在螺母的作用下沿着中心轴移动。20、所述可移动主体包括:环形部,所述螺母能够相对旋转地联接至该环形部;第二罩部,该第二罩部从环形部向第一罩部延伸,形成为将第二支腿按压并固定至安置部,并且通过沿着中心轴与凸出部并排移动而在竖直方向上位于凸出部上方;容纳部,该容纳部位于第二罩部下方,形成为环形部与第二罩部之间的空间,并容纳凸出部;导引突起,该导引突起沿着周向形成在第二罩部的一对侧端边缘中的每一个上,并且可滑动地插入到所述一对导引槽中的每一个中;以及增强盖,该增强盖被配置成遮盖第二罩部的外表面,并与所述一对侧端边缘接合,以增强第二罩部和导引突起。21、根据线轮座的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线轮座,该线轮座将具有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的线轮联接至钓竿的竿体,并且包括座体和可移动罩。所述座体具有在竿体的轴向方向上形成的孔,并且能够联接至竿体。所述可移动罩联接至座体,从而能够沿着所述孔的中心轴移动。22、所述座体包括:安置部,该安置部形成座体的上表面的一部分或座体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一支腿和所述第二支腿安置在该安置部上;第一罩部,该第一罩部位于安置部处,从而与可移动罩相对,并且固定第一支腿;凸出部,该凸出部沿着中心轴的周向形成在安置部的相对于中心轴的相对侧,并且在中心轴的径向向外的方向上突出;沿着中心轴从安置部和凸出部延伸的圆柱形端部;形成在圆柱形端部的外周上的外螺纹;以及从圆柱形端部的一端穿过外螺纹延伸至凸出部的一对导引槽。23、所述可移动罩包括螺母和可移动主体,所述螺母联接至座体的外螺纹,从而能够在周向上旋转,所述可移动主体能够在螺母的作用下沿着中心轴移动。24、所述可移动主体包括:环形部,所述螺母能够相对旋转地联接至该环形部;第二罩部,该第二罩部从环形部向第一罩部延伸,形成为将第二支腿按压并固定至安置部,并且通过沿着中心轴与凸出部并排移动而在竖直方向上位于凸出部的相对侧;容纳部,该容纳部在竖直方向上位于第二罩部的相对侧,形成为环形部与第二罩部之间的空间,并容纳凸出部;导引突起,该导引突起沿着周向形成在第二罩部的一对侧端边缘中的每一个上,并且可滑动地插入到所述一对导引槽中的每一个中;以及增强盖,该增强盖被配置成遮盖第二罩部的外表面,并与所述一对侧端边缘接合,以防止第二罩部和导引突起变形。2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增强盖包括形成为与外表面紧密接触的盖部、以及在周向上从盖部的每个侧端突出的接合部。所述接合部与一对侧端边缘中的一个接合。所述容纳部具有分别成为第二罩部的所述一对侧端边缘并且平行于中心轴的一对第一边缘、以及将所述一对第一边缘互连的第二边缘。所述凸出部具有以与所述一对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对应的形状形成的边缘。所述一对第一边缘中的一个在周向上部分地包括所述接合部的表面。2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罩部具有一对接合槽,所述接合部与每个接合槽接合。所述一对接合槽分别沿着所述一对侧端边缘形成,并且具有与所述接合部的厚度对应的深度。2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罩部具有沿着外表面形成在所述一对接合槽之间的安置槽,并且所述盖部安置在所述安置槽上。所述安置槽的深度与所述盖部的厚度对应。2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引突起包括从所述一对侧端边缘中的一个向中心轴延伸的第一突起部、以及在周向上从所述第一突起部延伸超出中心轴的第二突起部。所述一对导引槽中的每一个都具有周面和向内表面。所述导引槽的周面在竖直方向上与中心轴间隔开,并且能够在周向上与第二突起部的周面接触。所述导引槽的向内表面位于所述凸出部内,并在周向上从所述周面延伸。所述向内表面能够在径向向外的方向上与第二突起部的外表面接触。所述接合部与所述一对侧端边缘中的一个接合,从而面向第二突起部的外表面,以抑制所述导引突起的变形。2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增强盖包括至少一个从接合部向中心轴突出的凸形部。所述导引突起包括凹形部,该凹形部形成在第二突起部的向外表面中以邻近所述第一突起部,并且所述凸形部与该凹形部接合。所述凸形部与所述凹形部接合,以抑制所述导引突起的变形。3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增强盖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3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置部位于所述座体的上表面内。所述座体包括曲面部,该曲面部成弓形地弯曲从而相对于中心轴凹入,位于邻近凸出部的位置,并且能够与食指接触。3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置部位于座体的下表面内,并且所述增强盖能够与食指接触。所述座体包括曲面部,该曲面部成弓形地弯曲从而相对于中心轴凹入,位于邻近凸出部的位置,并且能够与拇指接触。3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置部位于座体的下表面内,并且所述增强盖能够与小指接触。所述座体包括曲面部,该曲面部成弓形地弯曲从而相对于中心轴凹入,并且处于邻近凸出部的位置。34、在所述线轮座的实施例中,所述座体是整体形成的,并且可以由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制成。35、所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包括线轮座的钓竿。一个实施例的钓竿包括竿体和上述一个实施例的线轮座。36、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座体的握柄主体具有位于安置部下方并形成握柄主体的下表面的凸出部,并且所述可移动罩具有形状与凸出部互补并容纳凸出部的容纳部。因此,一个实施例的线轮座排除了钓鱼者的食指与第二罩部的下端接触的可能性,并且能够允许钓鱼者的手指握持座体而不会有不愉快的感觉。37、在使用一个实施例的线轮座钓鱼时,咬钩信号能够以围绕邻近触发部的旋转中心点的旋转振动的形式施加至线轮座。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线轮座,在第一曲面部的食指接触部分中形成第一凹弧线,该第一凹弧线从凸出部延伸并且成弓形地弯曲从而相对于中心轴凹入,并且该食指接触部分可以根据旋转振动像相对于旋转力的矢量的垂直平面一样起作用。因此,所述食指接触部分能够将咬钩信号传送至食指,该咬钩信号变成施加至座体的围绕旋转中心点的旋转振动,并且食指能够与第一曲面部的食指接触部分接触,从而抑制线轮座的旋转。38、在使用一个实施例的线轮座钓鱼时,咬钩信号能够以沿着竿体的轴向的线性振动的形式施加至线轮座。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线轮座,在第一曲面部的中指接触部分中形成第二凹弧线,并且该中指接触部分是倾斜的,以相对于中心轴具有压力角。因此,所述中指接触部分能够将咬钩信号传送至中指,作为压力角的阻力,该咬钩信号变成沿着中心轴施加至座体的线性振动。39、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曲面部具有外周轮廓线,该外周轮廓线成弓形地弯曲从而相对于中心轴凸出,并且具有比所述孔的半径更大的半径。与食指和中指接触的第一曲面部的横截面可以具有左右对称且圆滑平坦的外周形状。因此,一个实施例的线轮座即使在食指和中指与座体轻轻接触的状态下也能够增加食指和中指与座体之间的接触面积,而不论钓鱼者是使用右手还是左手,并且能够改善食指和中指的咬钩信号传送性能。40、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座体的第一曲面部具有能够减轻食指和中指的紧张并且能够提高食指和中指的咬钩信号敏感度的形状。因此,所述座体可以具有针对食指和中指的改进的咬钩信号传送性能。41、根据一个实施例,在第二曲面部的位于鼓起部之后并与无名指接触的区域中,所述座体没有腔体,并且其厚度较薄。因此,在无名指和小指用力地握持座体并且无名指对咬钩信号不敏感的状态下,能够提高无名指的咬钩信号传送性能。42、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座体是使用具有低密度和高拉伸强度的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整体形成的。因此,与食指和中指接触的第一曲面部和与无名指接触的第二曲面部可以具有较薄厚度,座体可以具有较轻重量,并且能够提高第一曲面部和第二曲面部的咬钩信号传送性能。43、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可移动罩的可移动主体包括增强盖,该增强盖与第二罩部的侧端边缘接合并遮盖第二罩部。因此,按压线轮的支腿的第二罩部能够被增强盖增强,并且线轮的支腿能够被固定从而不会在宽度方向上晃动。44、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导引突起包括从第二罩部的侧端边缘向中心轴突出的第一突起部、以及从第一突起部延伸超出中心轴的第二突起部。第一突起部的周面可以由导引槽的周面支撑,第二突起部的外表面可以由凸出部支撑。因此,一个实施例的线轮座可以具有可移动主体的环形部,该环形部能够防止可移动主体的变形和破损,并且可以具有较短长度。45、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增强盖能够通过在第一突起部变为第二突起部的位置与导引突起接合来增强导引突起,并且线轮的支腿能够被固定而不会在宽度方向上晃动。46、根据一个实施例,遮盖第二罩部的增强盖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因此,所述线轮座能够表现出更好的装饰性和高端感。

线轮座和包括该线轮座的钓竿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