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大棚蔬菜细菌性病害的综合防治方法与流程
发布日期:2024-06-10 浏览次数: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资质办理快速响应热线:4006-054-001 微信:15998557370
申请号: | 申请日: |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
发明(设计)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
主分类号: | 分类号: | ||
代理公司: | 代理人: | ||
地址: | 国省代码: | ||
权利要求书: | 说明书: | ||
微信咨询: | 添加微信:543646或【点此在线咨询】 | 文件下载: | 【点此下载】请正确填写本页网址和接收邮箱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蔬菜种植,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设施大棚蔬菜细菌性病害的综合防治方法。、现有设施大棚蔬菜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方法主要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在病害发生初期,通过频繁在叶面喷洒或灌根化学药剂来控制病害传播、流行。这种防治方式化学药剂使用过多,易造成作物的抗药性,同时增加作物农药残留量。由于防治... | ||
相关服务: |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全国受理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 ||
本发明涉及蔬菜种植,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设施大棚蔬菜细菌性病害的综合防治方法。背景技术:1、现有设施大棚蔬菜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方法主要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在病害发生初期,通过频繁在叶面喷洒或灌根化学药剂来控制病害传播、流行。这种防治方式化学药剂使用过多,易造成作物的抗药性,同时增加作物农药残留量。由于防治方法不完善,在病害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细菌性病害仍会发生,甚至流行。技术实现思路1、为了解决或改善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施大棚蔬菜细菌性病害的综合防治方法。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设施大棚蔬菜细菌性病害的综合防治方法,包括:种植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对设施大棚进行高温闷棚;调整种植槽的高度;种植过程中的防治措施,包括:控制设施大棚内的温湿度;在幼苗生长期,通过生物菌肥进行灌根;在开花期和结果期,喷洒杀细菌剂;在细菌性病害高发期,将药剂进行灌根和叶面喷洒。3、根据本发明提供的设施大棚蔬菜细菌性病害的综合防治方法的技术方案,通过种植前的准备工作和种植过程中的防治措施,在细菌性病害发生前或发生初期进行预防和治理,达到细菌性病害不发生、不流行的目的。通过控制设施大棚蔬菜的生长环境、科学管理种植生产操作过程、科学精细地通过物理防治和合理用药,有效防治细菌性病害的发生,达到增产的效果。本发明提供的设施大棚蔬菜细菌性病害的综合防治方法不需要使用过多的化学药剂,有利于降低作物的抗药性,减少作物农药残留量,提高产品安全,遵循农业绿色发展的目标。4、设施大棚是一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它利用先进的设备和科学技术,模拟自然环境的气候条件,为农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以此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设施大棚主要由骨架和覆膜组成,内部可以配备各种传感器和自动控制设备,如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土壤温湿度传感器、ph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以实现智能化管理。5、具体而言,设施大棚蔬菜细菌性病害的综合防治方法包括种植前的准备工作和种植过程中的防治措施。其中,种植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对设施大棚进行高温闷棚和调整种植槽的高度。6、对设施大棚进行高温闷棚。高温闷棚是指在夏季高温歇棚期时,把棚室完全封闭后,配合利用夏季白天太阳的强光照射,使棚内温度自然迅速升高到60℃以上,并保持一定的时间长度,以此借助高温来对棚室内部的墙壁、棚架、立柱、土壤等进行高温消毒杀菌处理。可选地,在晴朗炎热的夏季,使用百菌清、腐霉利烟熏剂,按照每亩400g的用量烟熏后进行高温闷棚,使棚室内温度达到60℃以上,闷棚时长为5天至7天,将棚室内寄生的虫卵和病菌彻底杀灭。7、调整种植槽的高度。将种植槽垫高至远离地面30厘米以上,避免种植后作物藤蔓和叶片接触地面而被细菌病菌侵染。8、此外,种植过程中的防治措施包括控制设施大棚内的温湿度;在幼苗生长期,通过生物菌肥进行灌根;在开花期和结果期,喷洒杀细菌剂;在细菌性病害高发期,将药剂进行灌根和叶面喷洒。9、控制设施大棚内的温湿度。合理调节棚内温湿度,将温度控制在白天28℃至32℃,夜间15℃至20℃,将湿度控制在65%左右,避免出现高湿的情况。通过开大通风口、覆盖遮阳网、开启环流风机、使用高压喷雾等方式降低白天棚内温度,拉大昼夜温差。10、在幼苗生长期,通过生物菌肥进行灌根。植株生长全过程做到精准科学用药,在幼苗生长期,通过将荧光假单胞杆菌和噻森铜500倍稀释后得到的生物菌肥进行灌根,每株苗灌250毫升,隔7天至10天灌一次,连续灌根2次或3次。荧光假单胞杆菌能够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具体地,荧光假单胞杆菌可预防青枯病、软腐病、小麦全蚀病、立枯病和枯萎病等多种土传病害,减少病害发生。噻森铜是一种噻唑类有机铜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植物上的细菌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11、在开花期和结果期,喷洒杀细菌剂。可选地,在开花期和结果期,使用20%噻菌铜500倍稀释溶液或80%乙蒜素3000倍稀释溶液(两种稀释溶液轮换用药)进行喷洒,尤其是农事操作造成伤口后,每隔7天至10天用药一次,连续用药2次至3次。12、在细菌性病害高发期,将药剂进行灌根和叶面喷洒。在细菌性病害发生高峰期,采用灌根结合叶面喷洒药剂的方式进行预防,可以最大限度地将细菌性病害扼杀在摇篮。13、本发明限定的技术方案中,通过种植前的准备工作和种植过程中的防治措施,在细菌性病害发生前或发生初期进行预防和治理,达到细菌性病害不发生、不流行的目的。通过控制设施大棚蔬菜的生长环境、科学管理种植生产操作过程、科学精细地通过物理防治和合理用药,有效防治细菌性病害的发生,达到增产的效果。本发明提供的设施大棚蔬菜细菌性病害的综合防治方法不需要使用过多的化学药剂,有利于降低作物的抗药性,减少作物农药残留量,提高产品安全,遵循农业绿色发展的目标。14、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15、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控制设施大棚内的温湿度,包括:将设施大棚在白天时的温度控制在28℃至32℃,将设施大棚在夜间时的温度控制在15℃至20℃,将设施大棚的湿度控制在60%至70%。16、在该技术方案中,控制设施大棚内的温湿度的步骤包括:17、将设施大棚在白天时的温度控制在28℃至32℃,将设施大棚在夜间时的温度控制在15℃至20℃,将设施大棚的湿度控制在60%至70%。通过控制控制设施大棚内的温湿度,第一方面,能够避免出现高湿的情况,减少病害发生;第二方面,有利于增大昼夜温差,提高作物产量,抑制病菌的生长。18、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种植过程中的防治措施还包括:在种植过程中对工作人员以及工具进行消毒,工作人员包括整枝打杈人员、绕蔓人员和修剪人员,工具包括剪刀。19、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种植过程中,规范生产操作工人的消毒动作,减少细菌病菌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对于整枝打杈、绕蔓人员,每操作12米使用75%酒精进行手部喷雾消毒,操作完一整列使用2000mg/l季铵盐消毒液进行手部浸泡消毒,升降车在使用完后用有效氯浓度250mg/l至500mg/l次氯酸钠消毒液消毒;对于打老叶人员,对剪刀和双手消毒,在操作前将所有剪刀浸泡在戊二醛消毒液中消毒,操作时要求每隔3个椰糠条使用酒精对剪刀进行一次消毒,农事操作换列后酒精消毒双手和换剪刀,红色剪刀对应红标一列,黑色剪刀对应蓝标一列,做到农事各环节严格消毒;整枝打杈尽量选在晴天进行,有利于伤口快速风干,不给细菌侵染机会。20、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在幼苗生长期,通过生物菌肥进行灌根,包括:在幼苗生长期,将荧光假单胞杆菌和噻森铜以第一倍数进行稀释得到生物菌肥,通过生物菌肥进行灌根,生物菌肥对每株苗的用量为第一容积,灌根次数为第一数值,灌根间隔为第一时长。21、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幼苗生长期做到精准科学用药,有效防治细菌性病害的发生,达到增产的效果。本发明提供的设施大棚蔬菜细菌性病害的综合防治方法不需要使用过多的化学药剂,有利于降低作物的抗药性,减少作物农药残留量,提高产品安全,遵循农业绿色发展的目标。22、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倍数为500倍;和/或第一容积为250毫升;和/或第一数值为2次或3次;和/或第一时长为7天至10天。23、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控制稀释倍数(第一倍数)、第一容积、第一数值或第一时长的大小,能够在幼苗生长期做到精准科学用药,有效防治细菌性病害的发生,达到增产的效果。24、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喷洒杀细菌剂的喷洒次数为第二数值,喷洒间隔为第二时长。25、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开花期和结果期做到精准科学用药,有效防治细菌性病害的发生,达到增产的效果。本发明提供的设施大棚蔬菜细菌性病害的综合防治方法不需要使用过多的化学药剂,有利于降低作物的抗药性,减少作物农药残留量,提高产品安全,遵循农业绿色发展的目标。26、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杀细菌剂包括噻菌铜溶液或乙蒜素溶液;和/或第二数值为2次或3次;和/或第二时长为7天至10天。27、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控制杀细菌剂的用药种类、第二数值或第二时长,能够在开花期和结果期做到精准科学用药,有效防治细菌性病害的发生,达到增产的效果。28、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对设施大棚进行高温闷棚,包括:将设施大棚烟熏后进行高温闷棚,闷棚温度不低于第一温度,闷棚时长为第三时长。29、在该技术方案中,高温闷棚是指在夏季高温歇棚期时,把棚室完全封闭后,配合利用夏季白天太阳的强光照射,使棚内温度自然迅速升高到60℃以上,并保持一定的时间长度,以此借助高温来对棚室内部的墙壁、棚架、立柱、土壤等进行高温消毒杀菌处理。可选地,在晴朗炎热的夏季,使用百菌清、腐霉利烟熏剂,按照每亩400g的用量烟熏后进行高温闷棚,使棚室内温度达到60℃以上,闷棚时长为5天至7天,将棚室内寄生的虫卵和病菌彻底杀灭。30、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温度为60℃;和/或第三时长为5天至7天。31、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控制高温闷棚的过程中的第一温度和第三时长,能够确保对寄生的虫卵和病菌的净化效果。32、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调整种植槽的高度,包括:将种植槽的高度调整至远离地面30cm以上。33、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调整种植槽的高度,避免种植后作物藤蔓和叶片接触地面而被细菌病菌侵染。34、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种植前的准备工作还包括:在设施大棚的入口处设置风淋室,以对进出设施大棚的工作人员进行消毒。35、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种植前的准备工作中及时对进出设施大棚的工作人员进行消毒,有利于在细菌性病害发生前或发生初期,进行预防和治理,减少细菌病菌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36、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种植前的准备工作还包括:更换无土栽培基质。37、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种植前的准备工作中及时对无土栽培基质进行更换,有利于减少细菌在种植基质中寄生,同时避免连作障碍的影响。其中,连作障碍是指连续在同一土壤上栽培同种作物或近缘作物引起的作物生长发育异常现象,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产量和质量下降,严重时可能导致局部死苗或不发芽。可选地,无土栽培基质包括椰糠条,对椰槺条做到一茬一换。38、在一些技术方案中,种植前的准备工作还包括:将设施大棚的地面撒上生石灰。39、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种植前的准备工作中将设施大棚的地面撒上生石灰,能够起到消菌杀毒的作用。此外,种植前的准备工作还包括清除枯枝落叶等病残体,以避免有害细菌的滋生。40、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