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蟾蜍分级式人工繁殖方法_中国专利数据库
全国客户服务热线:4006-054-001 疑难解答:159-9855-7370(7X24受理投诉、建议、合作、售前咨询),173-0411-9111(售前),155-4267-2990(售前),座机/传真:0411-83767788(售后),微信咨询:543646
企业服务导航

一种蟾蜍分级式人工繁殖方法

发布日期:2024-06-10 浏览次数: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资质办理快速响应热线:4006-054-001 微信:15998557370


一种蟾蜍分级式人工繁殖方法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设计)人: 申请(专利权)人:
主分类号: 分类号:
代理公司: 代理人:
地址: 国省代码:
权利要求书: 说明书:
微信咨询: 添加微信:543646或【点此在线咨询 文件下载: 【点此下载】请正确填写本页网址和接收邮箱
摘要: 本发明属于蟾蜍养殖,具体涉及一种蟾蜍分级式人工繁殖方法。、蟾蜍是一种分布很广的两栖类动物。蟾酥是传统的中药原材料,蟾衣、干蟾都有很好的药用价值。、目前,由于蟾蜍的药用价值高,需求市场大,越来越多的人进行蟾蜍人工养殖,但是,因为蟾蜍对环境要求较高,蟾蜍人工养殖的养殖成活率低,亟待研发一种比较...
相关服务: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全国受理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本发明属于蟾蜍养殖,具体涉及一种蟾蜍分级式人工繁殖方法。背景技术:1、蟾蜍是一种分布很广的两栖类动物。蟾酥是传统的中药原材料,蟾衣、干蟾都有很好的药用价值。2、目前,由于蟾蜍的药用价值高,需求市场大,越来越多的人进行蟾蜍人工养殖,但是,因为蟾蜍对环境要求较高,蟾蜍人工养殖的养殖成活率低,亟待研发一种比较好的蟾蜍养殖方法。技术实现思路1、为了改善蟾蜍人工养殖的成活率低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蟾蜍分级式人工繁殖方法。2、一种蟾蜍分级式人工繁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3、(1)亲蟾培养:选择75g以上的2-3龄(2-3年)的健康(四肢完整)大蟾蜍作为繁殖亲本,组成雌雄比例为1:1的繁殖群体,繁殖群体在越冬前进行强化培育,具体投喂饲料为:以活饵料为主,辅加高蛋白配方饲料,以提高繁殖群体的体质;气温低于8℃自然冬眠越冬,不投饵;4、(2)抱对产卵:采用2-3平米的产卵池,在产卵池中注水,在产卵池中铺上伊乐藻,伊乐藻占水面50-60%,这样可以便于供蟾蜍卵盘在伊乐藻上。5、将抱对的蟾蜍,放入产卵池中,每平米的产卵池放入1对或2对蟾蜍,自然产卵,产卵后,抱对的蟾蜍自然分开并移出产卵池;6、(3)受精卵孵化:受精卵在原产卵池培育3-5天后移入网箱内集中增氧孵化,孵化密度为5000-10000枚/m2,网箱悬浮于水池中,网箱内的水位深度50-80cm,这里的网箱采用开口网箱;7、一方面采用网箱孵化可以便于管理,另一方面增氧孵化可以提高培育密度。8、(4)蟾蜍蝌蚪培育:受精卵在孵出蟾蜍蝌蚪8-12天后,将蟾蜍蝌蚪移入网箱或者蝌蚪培育池中培育,蟾蜍蝌蚪培育密度是3000-5000尾/m2,从而提高蟾蜍蝌蚪的存活率;在蟾蜍蝌蚪孵出后的10天,对蟾蜍蝌蚪投喂天然藻类,如绿藻、硅藻等,孵出后10-20天,投喂植物性饲料,如植物纤维较少的菠菜青菜等蔬菜,并将蔬菜煮熟后进行投喂;孵出20天后投喂蛋白质含量>40%的浮性鱼饲料或者浮性蛙饲料等;通过对蟾蜍蝌蚪在不同时期投喂不同类型的饲料,这样可以提高蟾蜍蝌蚪的体质,尽量避免蟾蜍蝌蚪病死;9、由于蟾蜍蝌蚪长出四肢后需要上岸呼吸,活力小的不易上岸,所以在蟾蜍蝌蚪变态前降低网箱中的水位至5-10cm,便于蟾蜍蝌蚪自然变态登陆,降低蟾蜍蝌蚪变态期间的死亡率。10、(5)幼蟾蜍分级培育:在蟾蜍蝌蚪变态2-4天后加高网箱中的水位至30-50cm,再捞取幼蟾蜍放入陆基养殖网箱或者围网中,加高水位后,幼蟾蜍漂浮在水面上,便于捞取幼蟾蜍;11、幼蟾蜍放入网箱或者围网中后,先采用活饲料诱食开口,活饲料可以采用0.5cm的黄粉虫幼虫,1周后采用活饲料搭配颗粒饲料进行训食,颗粒饲料可以采用颗粒径为0.1cm的浮性饲料;12、3-4周后,选择已适应摄食饲料的幼蟾蜍,对其称重,根据重量放入不同的网箱或者围网中,优选网箱进行培育,具体分级方式是:13、5月中下旬第一次分级:将≤1g的幼蟾蜍放入第一类网箱中,养殖密度为不多于800-1000只/m2;1g-2g的幼蟾蜍放入第二类网箱中,养殖密度为不多于500-800只/m2;14、6月上旬第二次分级:2周后对幼蟾蜍进行称重分级,将≤1g的幼蟾蜍放入第一类网箱中,养殖密度为不多于800-1000只/m2;1g-2g的幼蟾蜍放入第二类网箱中,养殖密度为不多于500-800只/m2,2-3g的幼蟾蜍放入第三类网箱中,养殖密度为不多于300-500只/m2;15、6月下旬第三次分级:2周后对幼蟾蜍进行称重分级,将≤1g的幼蟾蜍放入第一类网箱中,养殖密度为不多于800-1000只/m2;1g-2g的幼蟾蜍放入第二类网箱中,养殖密度为不多于500-800只/m2,2-3g的幼蟾蜍放入第三类网箱中,养殖密度为不多于300-500只/m2;3-5g的幼蟾蜍放入第四类网箱中,养殖密度为不多于200-300只/m2;>5g的幼蟾蜍放入第五类网箱中,养殖密度为不多于100-200只/m2。16、后续每隔2周对第一类至第四类网箱内的蟾蜍进行称重分级,每隔四周对第五类箱中的幼蟾蜍进行称重分级,直至10月份分级后准备越冬停止分级。17、由于幼蟾蜍在重量较少阶段,成长速度较快,个体差异大容易自相残杀,所以采用2周一次的称重分级频率,到成长到5g以后,成长速度较慢,所以采用4周一次的称重分级频率。18、本发明有益技术效果:19、1.通过对幼蟾蜍进行称重分级,可以将幼蟾蜍按照体重大小进行分离培育,控制网箱中幼蟾蜍的密度,避免特大和特小的幼蟾蜍在同一箱内产生自相残杀的情况,以此可以实现提高幼蟾蜍的成活率;20、2.在捞取蟾蜍蝌蚪时,通过加高水位,这样便于人工捞取。技术特征:1.一种蟾蜍分级式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蟾蜍分级式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选择的繁殖亲本具体为:75g以上的2-3龄的蟾蜍,且组成雌雄比例为1:1的繁殖群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蟾蜍分级式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在产卵池中铺有伊乐藻,伊乐藻占水面50-6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蟾蜍分级式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每平米的产卵池放入1对或2对蟾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蟾蜍分级式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网箱内的水位深度50-80cm,在步骤(4)中,蟾蜍蝌蚪变态前降低网箱中的水位至5-10cm。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蟾蜍分级式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5)中,在捞取蟾蜍蝌蚪时,加高网箱中的水位至30-50c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蟾蜍分级式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5)中,在蟾蜍蝌蚪放入网箱或者围网后,采用活饵料诱饲开口,5-7天后,采用活饲料并搭配颗粒饲料训食投喂,养殖幼蟾蜍的密度为800-1000只/m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蟾蜍分级式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5)中,≤5g的幼蟾蜍称重分级具体为:≤1g的幼蟾蜍养殖密度为不多于800-1000只/m2,1g-2g的幼蟾蜍养殖密度为不多于500-800只/m2,2-3g的幼蟾蜍养殖密度为不多于300-500只/m2;3-5g的幼蟾蜍养殖密度为不多于200-300只/m2。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蟾蜍分级式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5)中,>5g的幼蟾蜍养殖密度为不多于100-200只/m2。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蟾蜍分级式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中,在蝌蚪孵出后10天投喂藻类,10-20天投喂植物性饲料,20天后投喂蛋白质含量在40%以上的浮性饲料。技术总结本发明涉及一种蟾蜍分级式人工繁殖方法,具体为:选择繁殖亲本,自然冬眠越冬,不投饵;将抱对的蟾蜍,放入产卵池中,自然产卵,亲蟾产卵后分开并移出产卵池;受精卵移入网箱内集中增氧孵化;受精卵在孵出蟾蜍蝌蚪8‑12天后,将蟾蜍蝌蚪移入网箱或者蝌蚪培育池中培育;在蟾蜍蝌蚪变态2‑4天后捞取幼蟾蜍放入网箱中,训食,3‑4周后,对幼蟾蜍称重分级,放入不同的网箱中,≤5g的幼蟾蜍每间隔2周称重分级,>5g的幼蟾蜍每间隔4周称重分级一次,并根据幼蟾蜍的重量限定养殖密度,直至准备越冬停止分级。本发明具有效果在于:通过称重分级,防止幼蟾蜍在同一箱内产生自相残杀的情况,实现提高幼蟾蜍的成活率。技术研发人员:韩晓磊,徐建荣,宋亮,杨爱辉,马浩,王惠民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常熟理工学院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5/16

一种蟾蜍分级式人工繁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