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滩涂宜林地构建的红树林生态修复方法
发布日期:2024-06-10 浏览次数: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资质办理快速响应热线:4006-054-001 微信:15998557370
申请号: | 申请日: |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
发明(设计)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
主分类号: | 分类号: | ||
代理公司: | 代理人: | ||
地址: | 国省代码: | ||
权利要求书: | 说明书: | ||
微信咨询: | 添加微信:543646或【点此在线咨询】 | 文件下载: | 【点此下载】请正确填写本页网址和接收邮箱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红树林生态修复,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滩涂宜林地构建的红树林生态修复方法。、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带海陆交错区生产能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防风固堤,消减海浪威力,帮助人类抵抗台风海啸、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红树林保护... | ||
相关服务: |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全国受理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 ||
本发明涉及红树林生态修复,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滩涂宜林地构建的红树林生态修复方法。背景技术:1、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带海陆交错区生产能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防风固堤,消减海浪威力,帮助人类抵抗台风海啸、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红树林保护修复取得积极进展,初步改善了红树林面积急剧减少的趋势,然而,目前受环境污染、海浪侵袭等原因影响,红树林总面积偏小、生境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导致部分近海区滩涂、红树林生态退化严重,使其对自然或人为干扰出现较低抗性、较弱的缓冲能力以及较强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维护,亟需人为干预以修复红树林生态。2、对受损红树林进行营造和修复的首要步骤是构建适合红树林生长的宜林地,目前的主要技术主要是通过木桩围堰、沙袋围堰或牡蛎壳堆积成牡蛎墙后填图的方式构建宜林地,然而,现有滩涂宜林地的构建技术远未成熟,具体表现为:(1)不仅使用的块石、培养箱、砾石、外运土等材料,存在着对海洋生态的影响;(2)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同时由于固泥、固堤效果欠佳,导致宜林地退化,从而对红树林的种植造成影响;(3)红树林的种植效果也还有待优化提高。3、综上,研发一种基于滩涂宜林地构建的红树林生态修复方法,不仅有效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且还能快速构建稳定的滩涂宜林地,便于种植红树林以修复生态,且还能提升红树林种植成功率而提升红树林生态修复效果。技术实现思路1、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基于滩涂宜林地构建的红树林生态修复方法,以解决现有宜林地固泥、固堤效果欠佳导致宜林地退化而影响红树林修复效果的技术问题。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滩涂宜林地构建的红树林生态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3、(一)构筑宜林地;4、s1、松木桩固泥:在距待修复区域外围30-50cm处打两层松木桩,固定滩涂区海泥;5、s2、填泥构建种植基:在待修复区域内填充海泥,构建种植基,获得滩涂宜林地;6、s3、构筑防浪堤:在待修复区域外围插两层竹围,在竹围内间隔填充牡蛎壳和淤泥,形成牡蛎礁防浪堤;7、(二)红树林种植;8、s4、选种育种:选择两种或多种苗木进行育种,获得苗木的胚轴苗或幼苗;9、s5、组合种植:采用间种的方式,将两种或多种苗木进行拉线种植,获得红树林。10、本方案的原理及优点是:11、1、相比于现有技术因宜林地固泥、固堤效果欠佳导致宜林地退化而影响红树林修复效果而言,本方案通过先填泥再构筑防浪坡,有效消波和减少宜林地泥砂流失,避免风浪较大导致的岸滩侵蚀,或者因海岸工程导致水文动力条件改变和岸滩侵蚀等,从而有效帮助红树林滩涂区域泥沙抵御海浪,提升红树林修复效果。尤其是,本方案通过在待修复区域外围打两层木桩形成防浪堤框架,再在木桩内侧插竹围进一步固定泥沙,最后在竹围内间隔填充牡蛎壳和淤泥,形成牡蛎礁防浪堤,有效模拟自然状态下形成的牡蛎礁,不仅能保护滩涂泥沙免受侵蚀,快速形成红树林宜林地;还能保护海岸线,减轻海洋灾害损失;更能为众多的海洋生物提供栖身之所,促进红树林生态快速形成或修复。12、2、本方案通过在待修复区域外打两层松木桩,不仅有效消浪固泥以保护待修复区泥沙不至于流失,有利于植被生境的修复;且多层松木桩还能作为修复区边缘标识,给红树林生态常驻动物提供前期支撑,从而有利于红树林生态快速建立或恢复。13、3、本方案通过选育两种及多种苗木在滩涂宜林地进行间种,并通过模拟自然群落的团状方式布置种植,获得不规则红树林生态群落的混交林,从而有效提高苗木的抗逆性、生物多样性、防护功能及景观配置等多方面效果,进而提升红树林生态修复效果。14、优选的,所述松木桩的打桩深度为松木桩长度的2/3。15、有益效果:本方案采用上述设置,便于松木桩的稳固固定,且露出一部分松木桩便于消浪固泥,且因两层松木桩打桩位置的滩涂高程高度不一致,呈“内高外低”(即靠近堤坝一侧为内,远离堤坝一侧为外)的状态,使得,即使采用同样尺寸长度和打桩深度的松木桩,在打桩后形成高低不一致的松木桩防护层,不仅便于消减不同高度的海浪,且能对红树林滩涂宜林地中泥沙进行多层固泥,进一步加快宜林地构建速度,加快红树林生态修复速度。16、优选的,所述填充海泥的厚度为使得待修复区的滩涂面低于高潮线5~10cm,且整个待修复区靠近堤坝的一侧高于靠近海洋一侧。17、有益效果:本方案采用上述设置,便于为红树林种植提供适合厚度的泥沙,提升种植苗木的存活率,加快红树林生态的建立和修复。且本方案海泥填充厚度能使得涨潮时刚好没过滩涂面,而在退潮时则能露出滩涂面,便于为红树林幼苗提供周期性的潮水淹没-潮水退去环境。18、优选的,构筑防浪堤还包括在待修复区和堤坝之间、在待修复区内部保留潮汐自然形成的潮沟。19、有益效果:本方案采用上述设置,便于构筑潮汐进入和退出滩涂宜林地的水流通道,避免水流慢而延长潮汐持续时间,从而造成滩涂宜林地表层泥沙流失;且还能便于海水没过牡蛎礁后迅速浸润宜林地海泥,促进红树林植物生长。20、优选的,所述苗木包括秋茄、红海榄、白骨壤、桐花树、榄李、木榄、海漆、卤蕨、老鼠簕中的两种或多种组合。21、有益效果:本方案采用上述设置,便于在低潮间带、中潮间带中种植,加快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速度。22、优选的,苗木种植过程中,株高1.5~2米植株的种植密度为每平米1株;株高1米植株的种植密度为每平米1~2株。23、有益效果:本方案采用上述设置,便于根据植物特性优化种植密度,使得人工苗木造林在受海域众多自然灾害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仍然能存活并成林,从而提升红树林生态修复效果,也便于红树林生态充分发挥“海洋卫士”效果;限定种植面积,还能有效节约种植苗木所需成本。具体的,如株高1米植物如红海榄、木榄、秋茄等,其植株株高较矮,冠幅较窄,保证每平方米1~2株的种植密度,即便种植的苗木受海域众多自然灾害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仍然能存活并成林(苗木三个月后存活率91.6%),且成林后植株密度能满足红树林生态发挥作用要求,无需增加人力物力补种,从而进一步降低红树林生态修复成本。24、优选的,所述间种为:每种苗木拉线定穴后,5~10株聚集种植形成植物团,不同苗木株团随机间种。25、有益效果:本方案采用上述设置,便于不同苗木长成后形成不规则的混交林,从而有效提升和红树林生态系统中苗木的抗逆性、生物多样性、防护功能及景观配置效果。26、优选的,苗木种植时,苗木种植深度比原根际深2~3cm,胚轴苗或幼苗的种植基高程高度起伏分布,落差30~50cm。27、有益效果:本方案采用上述设置,深栽苗木,有效提升苗木存活率,避免苗木种植太浅难于经受风浪冲击,容易倒伏或暴露根系而降低存活率。申请人通过长期实验发现,若种植深度过浅,则在种植后的3个月后,苗木在海水反复涨潮和退潮的冲刷下,其损失率高达50%;而若是种植深度过深,则导致苗木根部周围土壤黏重,抑制根系呼吸,根无法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导致苗木脱水萎蔫,出现不发根、不发芽及长势弱等现象,严重时出现烂根死亡。28、优选的,还包括(三)红树林养护:29、s6、定期清理红树林内杂物、观测幼苗的成活情况,对幼苗进行养护和及时补种,防治病虫害。30、有益效果:本方案采用上述设置,便于对刚建成的红树林进行苗木养护、防治病虫害,则能帮助红树林生态度过前期脆弱阶段,便于其快速成长为成熟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海洋卫士”的作用,保护海洋和临海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31、优选的,牡蛎礁防浪堤包括两层,按照“海岸-海洋”的方向依次为第一级牡蛎礁防浪堤和第二级牡蛎礁防浪堤,在第一级牡蛎礁防浪堤和第二级牡蛎礁防浪堤之间的孔隙形成储水区,在第一级牡蛎礁防浪堤和第二级牡蛎礁防浪堤上还设有种植区,种植区用于填充种植生物养分。32、有益效果:本方案采用上述设置,便于促进红树林幼苗种植初期的生长,加快红树林生态构建和修复速度。具体过程如下:在涨潮时,海水依次没过第一级牡蛎礁防浪堤和第二级牡蛎礁防浪堤,一方面能对储水区进行补水,海水淹没第一级牡蛎礁防浪堤和第二级牡蛎礁防浪堤,使得提前种植的生物养分能快速恢复活力、生长,吸引更多海洋浮游生物、贝类等寄宿在第一级牡蛎礁防浪堤和第二级牡蛎礁防浪堤上,与种植区的生物养分形成牡蛎礁微生态圈;另一方面,海水没过第一级牡蛎礁防浪堤和第二级牡蛎礁防浪堤进入宜林地,也能对红树林幼苗进行灌溉。退潮后,一部分海洋生物和生物养分因缺水而死亡,而位于储水区底部的生物可继续生存一段时间,当产生风浪时,死亡的生物养分在海浪的冲击作用下被推至宜林地,进而为红树林幼苗生长补充营养物质;另外,退潮后储水区内储存的海水一部分还可进入渗入红树林宜林地,延长宜林地被海水浸湿时间,从而对红树林幼苗提供湿润的生存环境,促进其快速生根生长,有利于提高红树林幼苗前期存活率,减少补种量,降低成本;而当再次涨潮时,海水会再次进入储水区,不仅能对储水区进行补水,也会促进储水区内生物养分复活,开始新一轮的养分供应。如此反复,在红树林幼苗的生长初期和生长中期,储水区内生物养分能周期性的生长和死亡,不仅不会因过度繁殖而对海洋生态造成影响,还能周期性的为牡蛎礁微生态圈和红树林微生态圈补充海水和生物养分,促进红树林生态快速构建或恢复。
- 上一篇:一种西康扁桃栽培方法与流程
- 下一篇:一种甜瓜育种的自动播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