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代森锰锌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的制作方
发布日期:2024-06-10 浏览次数: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资质办理快速响应热线:4006-054-001 微信:15998557370
申请号: | 申请日: |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
发明(设计)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
主分类号: | 分类号: | ||
代理公司: | 代理人: | ||
地址: | 国省代码: | ||
权利要求书: | 说明书: | ||
微信咨询: | 添加微信:543646或【点此在线咨询】 | 文件下载: | 【点此下载】请正确填写本页网址和接收邮箱 |
摘要: | 本发明属于农药,具体地,涉及一种含代森锰锌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真菌是一种真核生物,与细菌不是一个类别。真菌通过寄生和腐生等方式生存,可致其寄生的宿主患病,随着全球化时代人员和各种物品大范围流通,原来仅限于某地的真菌感染也更容易扩散,其趋势有加重迹象。现在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和大豆这... | ||
相关服务: |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全国受理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 ||
本发明属于农药,具体地,涉及一种含代森锰锌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背景技术:1、真菌是一种真核生物,与细菌不是一个类别。真菌通过寄生和腐生等方式生存,可致其寄生的宿主患病,随着全球化时代人员和各种物品大范围流通,原来仅限于某地的真菌感染也更容易扩散,其趋势有加重迹象。现在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和大豆这5大粮食作物,都出现了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如稻瘟病、大豆锈病、小麦秆锈病、玉米丝黑穗病和土豆晚疫病,据估算,真菌病害已让这5大粮食作物的产量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减少1.25亿吨。真菌病害不仅影响粮食安全,也威胁生物多样性,有关方面应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努力控制真菌病害。技术实现思路1、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协同增效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该农药组合物能够有效防治大豆田田间真菌性病害,提高大豆产量。2、本发明公开一种杀菌组合物,其包括组分a和组分b,所述的组分a为代森锰锌,组分b为丙硫菌唑和吡唑醚菌酯。3、优选,上述杀菌组合物中,所述的组分a和组分b的重量比为5:1-2:1,其中,组分b中丙硫菌唑和吡唑醚菌酯的重量比为1:1。4、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杀菌组合物制剂,其含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5、本发明杀菌组合物或杀菌组合物的制剂在防治农作物田间病害中的应用。6、所述农作物优选为大豆。7、所述病害为真菌性病害。8、优选地,所述农作物为大豆。9、优选地,所述病害为真菌性病害,特别优选大豆豆薯层锈菌。10、本发明有益效果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含代森锰锌的三元复配组合物中的活性成分代森锰锌、丙硫菌唑和吡唑醚菌酯按照比例组合使用,能够有效防治农作物的田间病害。相对于单独使用代森锰锌、丙硫菌唑或吡唑醚菌酯,以及与使用代森锰锌、丙硫菌唑和吡唑醚菌酯中的任意二者复配使用,具有更显著的防治效果,代森锰锌、丙硫菌唑和吡唑醚菌酯的使用比例在较宽的范围内均有增效作用,可以减少用药量,降低成本,减轻农药残留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本发明的含代森锰锌三元复配组合物中的代森锰锌、丙硫菌唑和吡唑醚菌酯按照特定比例组合使用,能对多种田间病害同时进行防治,相对于单成分的代森锰锌、丙硫菌唑和吡唑醚菌酯能够取得明显增效的效果,且用药量低,既延缓了病害抗药性的产生又节约成本。本发明的含代森锰锌的三元复配组合物适用于大豆田间病害的防治,安全性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技术特征:1.一种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组分a和组分b,所述的组分a为代森锰锌,组分b为丙硫菌唑和吡唑醚菌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分a和组分b的重量比为5:1-2:1,其中,组分b中丙硫菌唑和吡唑醚菌酯的重量比为1:1。3.一种杀菌组合物制剂,其特征在于,含有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杀菌组合物,所述的代森锰锌含量为20%~40%,所述的组分b的含量为6%~1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剂,其特征在于,制剂中含26%代森锰锌、3.7%丙硫菌唑和3.7%吡唑醚菌酯。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制剂,其特征在于,可以制成农药上合适的剂型。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剂型为悬浮剂、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和水分散粒剂中的一种。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杀菌组合物或权利要求3-6任一项所述的制剂在防治农作物田间病害中的应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农作物为大豆。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病害为真菌性病害。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一种含代森锰锌的杀菌组合物,该组合物包括组成组分A和组分B;所述的组分A为代森锰锌,所述的组分B由丙硫菌唑和吡唑醚菌酯组成。本发明组合物能有效防治大豆田间的病害,提高大豆产量。技术研发人员:母玉林,殷强,刘润峰,叶小妹,李玉良,李光亮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允发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