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质山体江孜沙棘生态造林方法与流程
发布日期:2024-06-10 浏览次数: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资质办理快速响应热线:4006-054-001 微信:15998557370
申请号: | 申请日: |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
发明(设计)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
主分类号: | 分类号: | ||
代理公司: | 代理人: | ||
地址: | 国省代码: | ||
权利要求书: | 说明书: | ||
微信咨询: | 添加微信:543646或【点此在线咨询】 | 文件下载: | 【点此下载】请正确填写本页网址和接收邮箱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造林绿化,尤其涉及一种石质山体江孜沙棘生态造林方法。、石质山体是一种砾石含量高、土壤薄而贫瘠的困难造林立地类型,随着国土绿化科学推进,开展石质山体造林绿化,已成为当今造林绿化工作的重要方向,对于拓展国土绿化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江孜沙棘属胡颓子科沙棘属植物,落叶灌木或乔木,具有耐寒... | ||
相关服务: |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全国受理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 ||
本发明涉及造林绿化,尤其涉及一种石质山体江孜沙棘生态造林方法。背景技术:1、石质山体是一种砾石含量高、土壤薄而贫瘠的困难造林立地类型,随着国土绿化科学推进,开展石质山体造林绿化,已成为当今造林绿化工作的重要方向,对于拓展国土绿化空间具有重要意义。2、江孜沙棘属胡颓子科沙棘属植物,落叶灌木或乔木,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等特征,是荒山造林优良乡土树种、先锋树种。开展石质山体江孜沙棘造林绿化,是保障造林绿化成功之需,但采取常规江孜沙棘石质山体造林方式,造林保存率较低、成效不显著,因此,提供一种石质山体造林保存率高、成效显著的造林方法,对推进石质山体造林绿化进程有着显著影响。技术实现思路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石质山体江孜沙棘生态造林方法。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石质山体江孜沙棘生态造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4、(1)挖掘鱼鳞坑,行间鱼鳞坑呈“品”字排布;所述鱼鳞坑的长径≥60cm,短径≥40cm,深度≥40cm;5、(2)将壤土与有机肥混合,得到客土;6、(3)在所述鱼鳞坑中央栽植江孜沙棘容器苗,回填客土,同时在所述鱼鳞坑内缘播种江孜沙棘种子;所述容器苗的容器杯规格为(10~14)cm×16cm;7、(4)开展管护;所述管护包括灌溉、间苗、集水面维护。8、优选的,所述壤土与有机肥的混合比例为1m3:(50~60)kg;所述有机肥包括禽畜粪便有机肥。9、优选的,所述容器苗的苗龄≥2年,苗高≥40cm。10、优选的,所述回填客土时,先将客土填至鱼鳞坑的1/8~1/4深度,放入江孜沙棘容器苗,再将客土回填至所述鱼鳞坑的1/2~3/4深度后,压实,修整坑穴口呈“凹”形状,作集水面。11、优选的,所述容器苗的栽植株数为每个鱼鳞坑中央栽植1~2株。12、优选的,所述种子的播种量为3~5粒/穴,播种深度为5~10cm。13、优选的,所述灌溉的方法为:在造林第1年、第2年进行灌溉,灌溉时间为每年3月~5月和11月,每半个月灌溉1次;第3年起,停止灌溉。14、优选的,所述间苗的方法为:造林第2年,当同一鱼鳞坑中存活2株以上幼苗时,剔除质量差、长势弱的幼苗,保留质量好、长势强的幼苗1~2株。15、优选的,所述集水面维护的方法为:在造林第2~3年,清理集水面淤积的砂土,维持“凹”形状。16、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石质山体江孜沙棘生态造林方法。本发明中,鱼鳞坑的设置使苗木呈“品”字形排布,修筑集水“凹”型面,有效增加了集水面积,提高了山地雨水利用率,缓解水土流失;采取大坑深栽技术,鱼鳞坑整地的口径、深度规格均大于苗木容器规格,有效提高幼苗成活率。本发明回填的客土由壤土和有机肥混合而成,极大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苗木生长土壤条件。本发明中,采取江孜沙棘容器苗植苗造林与播种造林相结合的造林方法,选择1株容器苗和3~5粒种子,可增加造林潜在成活苗木,节省补苗工作量,提高已挖坑穴利用率,节约造林整地成本。本发明对容器苗脱杯处理,既能促进苗木根系快速伸展,避免窝根,加快苗木生长。17、本发明中,在造林第2年,可开展间苗,在同一穴中存活2株以上幼苗时,剔除质量差、长势弱的幼苗,保留质量好、长势强的幼苗;本发明的灌溉、集水面维护等管护工作,为江孜沙棘苗木生长提供较好的水肥条件,促进苗木高生长,有利于培育乔木型林分。18、本发明的造林方法为石质山体的造林绿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经调查,本发明提出的综合造林技术可以大幅度提升石质山体江孜沙棘苗木保存率,2年生苗木当年高生长量可以达到80cm,5年造林地的保存率达到90%以上,林分郁闭度0.50以上,显著提升造林质量。技术特征:1.一种石质山体江孜沙棘生态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壤土与有机肥的混合比例为1m3:(50~60)kg;所述有机肥包括禽畜粪便有机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苗的苗龄≥2年,苗高≥40c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填客土时,先将客土填至鱼鳞坑的1/8~1/4深度,放入江孜沙棘容器苗,再将客土回填至所述鱼鳞坑的1/2~3/4深度后,压实,修整坑穴口呈“凹”形状,作集水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苗的栽植株数为每个鱼鳞坑中央栽植1~2株。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种子的播种量为3~5粒/穴,播种深度为5~10cm。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溉的方法为:在造林第1年、第2年进行灌溉,灌溉时间为每年3月~5月和11月,每半个月灌溉1次;第3年起,停止灌溉。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间苗的方法为:造林第2年,当同一鱼鳞坑中存活2株以上幼苗时,剔除质量差、长势弱的幼苗,保留质量好、长势强的幼苗1~2株。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面维护的方法为:在造林第2~3年,清理集水面淤积的砂土,维持“凹”形状。技术总结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石质山体江孜沙棘生态造林方法,属于造林绿化技术领域。本发明的造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挖掘鱼鳞坑,行间鱼鳞坑呈“品”字排布;所述鱼鳞坑的长径≥60cm,短径≥40cm,深度≥40cm;(2)将壤土与有机肥混合,得到客土;(3)在所述鱼鳞坑中央栽植江孜沙棘容器苗,回填客土,同时在所述鱼鳞坑内缘播种江孜沙棘种子;所述容器苗的容器杯规格为(10~14)cm×16cm;(4)开展管护;所述管护包括灌溉、间苗、集水面维护。本发明的造林方法为石质山体的造林绿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采用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大幅度提高石质山体江孜沙棘的苗木造林保存率和林分质量,加快石质山体造林绿化进程。技术研发人员:丁玉珂,魏新,钟泽兵,李冬琴,张家平,普布顿珠,旦增,边巴多,毋二宁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3/31
- 上一篇:温室反季培植水生植物装置的制作方法
- 下一篇:松树无节良材培育的修枝方法与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