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种器前置传动机构、播种机及排种方法与流程_中国专利数据库
全国客户服务热线:4006-054-001 疑难解答:159-9855-7370(7X24受理投诉、建议、合作、售前咨询),173-0411-9111(售前),155-4267-2990(售前),座机/传真:0411-83767788(售后),微信咨询:543646
企业服务导航

排种器前置传动机构、播种机及排种方法与流程

发布日期:2024-06-10 浏览次数: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资质办理快速响应热线:4006-054-001 微信:15998557370


排种器前置传动机构、播种机及排种方法与流程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设计)人: 申请(专利权)人:
主分类号: 分类号:
代理公司: 代理人:
地址: 国省代码:
权利要求书: 说明书:
微信咨询: 添加微信:543646或【点此在线咨询 文件下载: 【点此下载】请正确填写本页网址和接收邮箱
摘要: 本发明涉及农机,具体涉及能促使排种器实现新型排种方式的一种排种器前置传动机构、具有该排种器前置传动机构的播种机以及该种排种方法。、为实现高产、提质的种植目的,作物或植物的耕种需要以规律的间隔使种子被播种或者放置在合适的生长位置,以确保种子能高效、健壮地生长。现有播种机在播种过程中,通过排种...
相关服务: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全国受理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本发明涉及农机,具体涉及能促使排种器实现新型排种方式的一种排种器前置传动机构、具有该排种器前置传动机构的播种机以及该种排种方法。背景技术:1、为实现高产、提质的种植目的,作物或植物的耕种需要以规律的间隔使种子被播种或者放置在合适的生长位置,以确保种子能高效、健壮地生长。现有播种机在播种过程中,通过排种器将种子从种箱中分离出来,按粒(单粒或多粒)彼此以一定的可调的间距排到种沟内,实现间隔种植。2、现有排种器按其采用的排种原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机械式(精密)排种器,其依种子粒型,用排种器的型孔将种子从种箱中分离出来,充种、清种和卸种等环节靠种子自重或机械装置来完成;另一类是气力式(精密)排种器,通常是通过拖拉机动力输出带动风机,产生真空吸力或空气压力,使种子按粒(单粒或多粒)贴附在型孔上,充种或清种环节靠气力来完成。常见的有,前者如窝眼轮式排种器、环带孔式排种器等,后者如气吸式排种器、气吹式排种器、气压式排种器等。3、下面对五种排种器的基本动作过程、原理作简要说明:4、窝眼轮式排种器,其充种室内的种子靠自重充填入旋转的窝眼轮内,当经过反向旋转的清种轮时,多余的种子被排除掉,然后随窝眼轮旋转进入护种区,至下方卸种位置时,靠推种片使种子离开型孔,落入种沟。5、环带孔式排种器,其充种室内的种子靠自重充填入与播种机前进方向相反运动着的环形排种胶带型孔内,由弹性护种托板护种,由橡胶清种轮刮去多余的种子,运动至卸种口时,靠自重落入种沟内。6、气吸式排种器,其带有吸种孔的排种圆盘将吸室和充种室隔开,背面是与风机气吸管相连接的真空室,正面是充种室与种子相接触。当圆盘回转时,真空室的负压将种子吸附在吸孔上,随圆盘一起转动,至刮种片时,多余的种子被刮掉,转至圆盘下方卸种位置时,吸附有种子的吸孔越出真空室,吸力消失,种子靠自重或推器落入种沟内。7、气吹式排种器,该种排种器在窝眼轮式排种器的基础上,采用气流清种使排种质量大大提高。充种区的种子在重力和气流压差作用下,充填到排种轮型孔内。当充种型孔转到清种区时,由风机提供给气嘴的高压气流,将型孔上部多余的种子吹掉,只有一粒种子被压附在型孔里,然后随排种轮转到护种区,气压消失,到下方卸种区时种子靠重力及推种片的作用排出落入种沟内。8、气压式排种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集中式排种系统,该排种器可同时播6-8行作物;另一种是一个排种器只能播一行作物。就前者而言,其排种器是一个内充型的回转排种筒,在筒的内壁有窝眼,底部窝眼的小孔与筒外大气相通。风机的气流由进风管进入排种筒,通过接种漏斗进入气流输种管。由于排种筒是封闭的,筒内气压高于大气压,种子受压差作用而贴附在窝眼内并随排气筒上升,先用清种毛刷刷去压差较小的多余种子,然后由弹性卸种轮堵住窝眼与大气相通的小孔,消除压差,于是种子卸压并在重力作用下掉入各行的接种漏斗内进入气流输种管,被气流输送到各行的种沟内。后者相较于前者去掉排种圆盘,但充种原理与前一种相同,用毛刷清种,卸种是在下方卸压后靠种子自重卸种,伤种率很低。9、综上提及的各种排种器都是伴随排种器的旋转动作逐次进行充种-清种-卸种过程,实现的排种过程均为连续的均匀排种过程,播种后的作物株距均匀较好,但是存在种植密度或大或小,不容易把握控制的问题,即如果设定的排种间隙较短则种植后的株距就会相对较小,容易出现种植密度大的问题;反之,如果设定的排种间隙较长则种植后的株距就会相对较大,容易出现种植密度小的问题,不仅产量稳定性差,离散性较显著,而且增产能力有限。技术实现思路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排种器前置传动机构、播种机及排种方法,所涉及的前置传动机构能使排种器按照一定规律间断地动作,能实现连续排种-间断/间歇停止-连续排种-间断/间歇停止-连续排种…的循环过程,创建间歇排种方式。这种间歇式的排种方式相对现有均匀排种方式,播种后长成的植株结构既宽松又紧凑,不仅有助于增加作物植株密度,又能保证通风透光性,对提高作物抗性,促进籽粒饱满性大有益处,有助于产量的进一步增加。2、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排种器前置传动机构,包括主动轮部和从动轮部。所述主动轮部的转轴关联地匹配至驱动单元,所述从动轮部的转轴关联地匹配至排种器。3、所述主动轮部的齿轮外周面上形成有一段第一齿面。所述从动轮部的齿轮外周面上形成有n段第二齿面,且绕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下相邻的两段第二齿面之间形成有止锁弧,所述n≥3且为自然数。4、所述主动轮部上的齿轮与所述从动轮部上的齿轮对应匹配后,所述第一齿面能与所述第二齿面啮合,且所述主动轮部的齿轮外周面能与所述止锁弧接触。5、所述主动轮部齿轮上的第一齿面能顺次地与所述从动轮部齿轮上的各段第二齿面对应啮合,期间所述主动轮部齿轮的外周面能顺次地与处于相邻两第二齿面之间的所述止锁弧接触。如此实现随着所述主动轮部齿轮的循环旋转,来驱使着所述从动轮部齿轮按照旋转α角度大小--停止旋转t时间长度--旋转α角度大小--停止旋转t时间长度...的变化规律间歇式旋转的动作目的。6、所述主动轮部齿轮的外周面与所述止锁弧的接触匹配,起到阻止从动轮部的齿轮(在第一齿面与第二齿面结束啮合关系后)继续转动的作用,以便在第一齿面旋转至靠向所述从动轮部的齿轮一侧时,能与从动轮部齿轮旋转方向上处于止锁弧下游侧的第二齿面切换至啮合匹配关系。7、所述主动轮部的转轴从所述驱动单元处获得动力后,能带动着所述主动轮部的齿轮旋转。通过所述主动轮部齿轮上的第一齿面与所述从动轮部齿轮上的第二齿面之间建立的啮合匹配关系,能将旋转动力传递到所述从动轮部的齿轮上,使所述从动轮部的齿轮旋转并通过转轴将动力传递至所述排种器,来使所述排种器实施排种动作。随着所述主动轮部齿轮的旋转,所述第一齿面与当前啮合的一段第二齿面之间的啮合位置行至末端,进入所述主动轮部齿轮外周面与所述止锁弧接触匹配的阶段,期间所述主动轮部的齿轮持续旋转,所述从动轮部的齿轮停止旋转且不能通过转轴向所述排种器传递动力,排种器处于停止排种动作的状态。待所述主动轮部的齿轮旋转完一周后,所述主动轮部齿轮上的第一齿面与所述从动轮部齿轮上的另一段第二齿面切换进入啮合关系,而再次驱使所述从动轮部的齿轮旋转并通过转轴将动力传递至所述排种器,来使所述排种器实施排种动作,如此循环往复。所以,驱使所述从动轮部的齿轮旋转一圈,则所述主动轮部的齿轮需要旋转n圈。8、可使所述主动轮部的齿轮外径大小与相啮合的所述从动轮部的齿轮外径大小一致。9、可选地,所述主动轮部的转轴与齿轮通过键、键槽的匹配方式传递动力。所述从动轮部的转轴与齿轮通过键、键槽的匹配方式传递动力。10、可选地,所述主动轮部的转轴为棱柱轴,在所述主动轮部的齿轮中心处设有与棱柱轴对应匹配的棱柱通孔。所述从动轮部的转轴为棱柱轴,在所述从动轮部的齿轮中心处设有与棱柱轴对应匹配的棱柱通孔。所述主动轮部的棱柱轴与齿轮之间为过盈配合关系或者过渡配合关系。所述从动轮部的棱柱轴与齿轮之间为过盈配合关系或者过渡配合关系。11、可选地,所述从动轮部的齿轮外周面上形成有或者三段,或者四段,或者五段,或者六段的第二齿面。所述主动轮部的齿轮外周面上形成的第一齿面沿圆周方向的长度和/或第一齿面两端形成的圆心角大小,根据从动轮部齿轮上形成有三段或四段或五段或六段第二齿面的段数多少而发生相应调整变化,以保证所述主动轮部的齿轮旋转三圈或四圈或五圈或六圈后,所述从动轮部的齿轮方能对应地旋转一圈。12、可选地,所述主动轮部包括主动转轴和固定在主动转轴上的主动轮。所述从动轮部包括从动转轴和固定在从动转轴上的从动轮。13、所述第一齿面设在所述主动轮的外周面上。n段所述第二齿面形成于所述从动轮的外周面上且所述止锁弧分布在所述从动轮的外周面上顺次相邻的两段所述第二齿面之间。14、所述主动轮与所述从动轮对应匹配后,所述第一齿面能与各个第二齿面顺次啮合,且所述主动轮的外周面能与各个止锁弧的弧面顺次匹配,能实现所述从动轮旋转一圈时,所述主动轮旋转n圈的传动目的。15、所述主动转轴关联地匹配至驱动单元,所述从动转轴关联地匹配至排种器。16、可使所述主动轮的外径大小与所述从动轮的外径大小一致,也可使二者的外径大小不一致但是相近。17、可选地,所述主动轮部包括固定在主动转轴上的第一主动轮和第二主动轮。所述第一主动轮与所述第二主动轮沿轴向相间设置且在所述第一主动轮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第一齿面a,在所述第二主动轮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第一齿面b。18、所述从动轮部包括套设在从动转轴上的轴套、设在从动转轴与轴套之间的锁止部以及固定在所述轴套外周面上的第一从动轮和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与所述第二从动轮沿轴向相间设置且在所述第一从动轮的外周面上形成有n1段第二齿面a,在所述第二从动轮的外周面上形成有n2段第二齿面b,相邻的两段第二齿面a之间以及相邻的两段第二齿面b之间均形成有止锁弧,n1>n2≥3且n1、n2均为自然数。19、所述轴套能相对所述从动转轴沿轴向移动,而选择地使所述第一主动轮与所述第一从动轮对应匹配且所述第二主动轮与所述第二从动轮位置相错和使所述第二主动轮与所述第二从动轮对应匹配且所述第一主动轮与所述第一从动轮位置相错。20、所述锁止部能选择地将所述轴套固定在所述从动转轴上和解除对所述轴套的固定作用。21、当所述锁止部将所述轴套相对所述从动转轴固定住时,所述轴套处于不能相对所述从动转轴沿其轴向移动的状态,此时或者处于所述第一主动轮与所述第一从动轮对应匹配的状态,或者处于所述第二主动轮与所述第二从动轮对应匹配的状态。当所述锁止部解除对所述轴套的固定作用后,所述轴套处于能相对所述从动转轴沿其轴向移动的状态,此时通过调整所述轴套相对所述从动转轴的轴向位置,能实现所述第一主动轮与所述第一从动轮对应匹配状态与所述第二主动轮与所述第二从动轮对应匹配状态之间的切换。22、需要说明的是:处于所述第一主动轮与所述第一从动轮对应匹配状态下时,随着所述第一主动轮的旋转,所述第一齿面a能与所述第一从动轮上的第二齿面a顺次啮合且所述第一主动轮的外周面能与处于相邻的两个第二齿面a之间的止锁弧的弧面顺次匹配。期间所述第二主动轮与所述第二从动轮之间不能建立起啮合关系。处于所述第二主动轮与所述第二从动轮对应匹配状态下时,随着所述第二主动轮的旋转,所述第一齿面b能与所述第二从动轮上的第二齿面b顺次啮合且所述第二主动轮的外周面能与处于相邻的两个第二齿面b之间的止锁弧的弧面顺次匹配。期间所述第一主动轮与所述第一从动轮之间不能建立起啮合关系。23、可选地,所述锁止部包括螺杆和螺母。24、在所述轴套的侧壁上且处于所述第一从动轮与所述第二从动轮之间的位置,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条形槽。25、在所述从动转轴上形成有过轴心线且沿径向的通孔,在所述通孔的一端形成有能容纳所述螺母的沉孔。将所述套筒套装在所述从动转轴上,使所述通孔的另一端与所述条形槽相对,所述螺杆的杆体能穿过所述条形槽与所述通孔与所述螺母匹配。26、旋拧所述螺杆来调节螺杆端部与所述螺母的匹配长度大小,便能调整控制所述轴套与所述从动转轴之间固定结构的松紧,而能选择使所述轴套在相对固定于所述从动转轴上的状态和使所述轴套能相对所述从动转轴沿轴向移动的状态之间调整切换。27、可使所述螺杆的杆帽端杆体对应在所述条形槽的两端时,使分别对应处于所述第一主动轮能与所述第一从动轮对应匹配状态下和所述第二主动轮能与所述第二从动轮对应匹配状态下,以方便快速完成定位调整过程。28、优选地,在所述螺母背离所述通孔端部形成沉孔的端面上形成有环形凸缘。旋拧所述螺杆能使螺杆的杆体端部伸入至所述环形凸缘内,来使所述螺杆的端帽将所述轴套压定在所述从动转轴上;反之,旋拧所述螺杆能使螺杆的杆体端部从所述环形凸缘中移出过程中,所述螺杆的端帽对所述轴套形成的压紧力逐渐变小直至消除,便能使所述轴套相对所述从动转轴沿轴向移动。29、可选地,所述主动轮部包括固定在主动转轴上的第一主动轮、第二主动轮和第三主动轮。所述第一主动轮、所述第二主动轮及第三主动轮沿轴向相间设置且在所述第一主动轮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第一齿面a,在所述第二主动轮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第一齿面b,在所述第三主动轮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第一齿面c。30、所述从动轮部包括套设在从动转轴上的轴套、设在从动转轴与轴套之间的锁止部以及固定在所述轴套外周面上的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和第三从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二从动轮及第三从动轮沿轴向相间设置且在所述第一从动轮的外周面上形成有n1段第二齿面a,在所述第二从动轮的外周面上形成有n2段第二齿面b,在所述第三从动轮的外周面上形成有n3段第二齿面c;相邻的两段第二齿面a之间、相邻的两段第二齿面b之间以及相邻的两段第二齿面c之间均形成有止锁弧,n1>n2>n3≥3且n1、n2、n3均为自然数。31、所述轴套能相对所述从动转轴沿轴向移动,而选择地使所述第一主动轮与所述第一从动轮唯一对应匹配、所述第二主动轮与所述第二从动轮唯一对应匹配、所述第三主动轮与所述第三从动轮唯一对应匹配。32、即:所述第一主动轮与所述第一从动轮唯一对应匹配时,所述第二主动轮、所述第三主动轮与所述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三从动轮之间不能相互建立啮合匹配关系,各自在轴向上的位置是相错的;所述第二主动轮与所述第二从动轮唯一对应匹配时,所述第一主动轮、所述第三主动轮与所述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三从动轮之间不能相互建立啮合匹配关系,各自在轴向上的位置是相错的;所述第三主动轮与所述第三从动轮唯一对应匹配时,所述第一主动轮、所述第二主动轮与所述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二从动轮之间不能相互建立啮合匹配关系,各自在轴向上的位置是相错的。33、所述锁止部能选择地将所述轴套固定在所述从动转轴上和解除对所述轴套的固定作用。34、当所述锁止部将所述轴套相对所述从动转轴固定住时,所述轴套处于不能相对所述从动转轴沿其轴向移动的状态,此时或者处于所述第一主动轮与所述第一从动轮唯一对应匹配的状态,或者处于所述第二主动轮与所述第二从动轮唯一对应匹配的状态,或者处于所述第三主动轮与所述第三从动轮唯一对应匹配的状态。当所述锁止部解除对所述轴套的固定作用后,所述轴套处于能相对所述从动转轴沿其轴向移动的状态,此时通过调整所述轴套相对所述从动转轴的轴向位置,能实现所述第一主动轮与所述第一从动轮对应匹配状态、所述第二主动轮与所述第二从动轮对应匹配状态、所述第三主动轮与所述第三从动轮对应匹配状态之间的切换。35、需要说明的是:处于所述第一主动轮与所述第一从动轮对应匹配状态下时,随着所述第一主动轮的旋转,所述第一齿面a能与所述第一从动轮上的各个第二齿面a顺次啮合且所述第一主动轮的外周面能与处于相邻的两个第二齿面a之间的止锁弧的弧面顺次匹配。期间所述第二主动轮、所述第三主动轮与所述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三从动轮之间均不能建立起啮合关系。处于所述第二主动轮与所述第二从动轮对应匹配状态下时,随着所述第二主动轮的旋转,所述第一齿面b能与所述第二从动轮上的各个第二齿面b顺次啮合且所述第二主动轮的外周面能与处于相邻的两个第二齿面b之间的止锁弧的弧面顺次匹配。期间所述第一主动轮、所述第三主动轮与所述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三从动轮之间均不能建立起啮合关系。处于所述第三主动轮与所述第三从动轮对应匹配状态下时,随着所述第三主动轮的旋转,所述第一齿面c能与所述第三从动轮上的各个第二齿面c顺次啮合且所述第三主动轮的外周面能与处于相邻的两个第二齿面c之间的止锁弧的弧面顺次匹配。期间所述第一主动轮、所述第二主动轮与所述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二从动轮之间均不能建立起啮合关系。36、可选地,所述锁止部包括多个螺栓和一对止动压条,所述止动压条的横截面呈梯形。37、在所述轴套处于相邻的两个从动轮之间的侧壁上,分别于过轴心线的径向两端设有一对螺纹通孔。所述螺栓与所述螺纹通孔对应匹配。38、在所述从动转轴的外周面上设有一对轴向槽且所述轴向槽的横截面呈梯形。所述止动压条能插入在所述轴向槽内,使所述止动压条的两侧外斜面与所述轴向槽的两侧内斜面接触。39、可使所述轴向槽的轴向延伸长度大于所述止动压条长度的1.5倍。为便于装配可使所述轴向槽的轴向延伸长度大于所述轴套的轴向长度。40、在所述止动压条的两端,于朝向所述轴套内周面的端面上形成有沉孔部。在所述沉孔部的内壁上,于靠近端口的位置形成有径向凸缘。在所述螺栓的螺杆端面上形成有与所述沉孔部对应匹配的环体部。所述环体部的侧壁上形成有绕圆周相间分布的多个直槽,且在所述环体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沉孔部上的径向凸缘对应匹配的卡突体。41、使所述螺栓旋入所述轴套上的螺纹通孔内的过程中,所述沉孔部上的径向凸缘能推压所述卡突体的侧壁来压迫所述环体部的侧壁发生弹性变形,使所述卡突体插入在所述沉孔部的孔腔内。所述卡突体上部的外径大小大于所述径向凸缘的内径大小,实现所述径向凸缘能阻止所述卡突体由所述沉孔部的孔腔内向外移出的目的。42、调节所述螺栓旋入所述螺纹通孔内的长度大小能调整控制所述止动压条与所述轴向槽结合面之间的松紧程度,即能调整控制所述轴套与所述从动转轴之间连接结构的松紧程度。43、可选地,在所述止动压条上形成有一对相间布置的弹性变形臂,两个沉孔部分别对应在两个弹性变形臂的外侧。旋拧所述螺栓,使所述螺栓的端部将所述止动压条压向所述轴向槽时,所述弹性变形臂能朝所述轴向槽一侧逐渐发生弹性弯曲。44、一种播种机,包含上述的排种器前置传动机构。45、一种排种方法,行进过程中使排种器按照一定的规律间歇地运转和停止,而在行进方向上循环实施播种一段长度,间隔一段长度的播种方式。4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所提供的排种器前置传动机构、播种机及排种方法,能使排种器按照一定规律间断地动作,能实现连续排种-间断停止-连续排种的循环过程,创建间歇排种方式。这种间歇式的排种方式相对现有均匀排种方式,播种后长成的植株结构既宽松又紧凑,不仅有助于增加作物植株密度,又能保证通风透光性,对提高作物抗性,促进籽粒饱满性大有益处,有助于产量的进一步增加。47、所涉及的排种器前置传动机构、播种机及排种方法被用于玉米种植过程时,有助于创建新型玉米种植方式,提高通风、透光性。

排种器前置传动机构、播种机及排种方法与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