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害虫诱捕器
发布日期:2024-06-10 浏览次数: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资质办理快速响应热线:4006-054-001 微信:15998557370
申请号: | 申请日: |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
发明(设计)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
主分类号: | 分类号: | ||
代理公司: | 代理人: | ||
地址: | 国省代码: | ||
权利要求书: | 说明书: | ||
微信咨询: | 添加微信:543646或【点此在线咨询】 | 文件下载: | 【点此下载】请正确填写本页网址和接收邮箱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农业除虫,特别是涉及一种害虫诱捕器。、农业作物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候、虫害和人为因素等,其中虫害对于作物生长的影响非常显著,为了降低虫害对于作物生长的影响,很多农业种植基地安装有害虫诱捕器诱杀害虫,具体方法是在田间设置一定量的诱捕器,用以大量诱杀或者诱捕成虫... | ||
相关服务: |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全国受理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 ||
本发明涉及农业除虫,特别是涉及一种害虫诱捕器。背景技术:1、农业作物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候、虫害和人为因素等,其中虫害对于作物生长的影响非常显著,为了降低虫害对于作物生长的影响,很多农业种植基地安装有害虫诱捕器诱杀害虫,具体方法是在田间设置一定量的诱捕器,用以大量诱杀或者诱捕成虫,降低成虫的自然交配率,从而达到减少次代幼虫的虫口密度、保护农作物免受危害的目的;2、但是现有技术在使用时,在进行诱捕时,昆虫往往会有活体的存在,而进行诱捕后,一些昆虫容易因为自身寻味、攀爬等情况而从诱捕口逃出,造成不便,且现有技术使用时,在进行诱捕箱脱离后需要进行诱捕后昆虫的处理时,容易因为箱体的脱离,导致活体昆虫从箱体内处飞出,造成不便。技术实现思路1、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害虫诱捕器,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害虫诱捕器,包括:3、诱导装置,所述诱导装置设置于地面上,包括风机组件和诱导管,所述诱导管固定安装于所述风机组件顶部,所述诱导管内通过安装片固定设置有药剂球;所述诱导管顶部还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流通管;每一所述流通管侧壁均开设有若干个散气孔;4、捕捉装置,所述捕捉装置固定安装于所述流通管的顶部,所述捕捉装置包括支撑框,所述支撑框顶部固定安装有捕捉箱;所述捕捉箱底面中心与所述流通管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捕捉箱内固定安装有捕捉电网;所述捕捉箱内还固定安装有波激振器;5、所述捕捉箱底部还固定安装有至少两个黏虫罐;所述黏虫罐置于调节箱内;所述调节箱内安装有调节组件,所述黏虫罐置于调节组件上;6、能源组件,所述能源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捕捉箱顶部的蓄电池和通过支架固定安装在所述捕捉箱顶部的光伏板;所述蓄电池与所述光伏板电性连接。7、所述风机组件包括风机箱,所述风机箱内固定安装有轴流风机,所述轴流风机的出风口正对所述风机箱顶面中心;所述风机箱顶面开设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内安装有阻隔网;所述轴流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阻隔网位置对应;所述轴流风机与所述蓄电池电性连接;8、所述支撑框底部侧壁与所述风机箱外壁固定连接。9、所述诱导管底部固定安装在所述阻隔网上;所述诱导管内开设有环形固定槽和环形滑槽;所述环形滑槽开设于所述环形固定槽上方;所述诱导管顶端可拆卸安装有管盖;10、所述安装片包括外环,内环和装配环;所述装配环固定安装在所述外环外壁,所述装配环置于所述环形固定槽或环形滑槽内;所述外环和内环之间通过若干个支杆固定连接;11、所述药剂球置于所述内环上。12、所述管盖上开设有若干个安装孔,所述流通管底端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流通孔内;所述流通管贯穿所述调节箱中部,且与所述捕捉箱底面固定连接;相邻所述流通管之间还通过弧形板固定连接;所述弧形板底端与所述调节箱底面平齐,所述弧形板定端与所述捕捉箱底面平齐。13、所述调节箱为圆环状结构,其中心开设有若干个长弧槽;每一所述长弧槽内固定安装有一所述流通管;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固定安装在所述调节箱内腔底面的环形挡圈;每一所述环形挡圈内设置有一弧形凸起;所述弧形凸起朝向所述调节箱的中心轴方向设置;14、所述弧形凸起靠近所述调节箱的中心轴的一端通过转动销转动安装在所述调节箱底面;所述调节箱上开设有位于弧形凸起底部的振动槽;所述振动槽底面由所述弧形凸起转动销安装端倾斜向所述弧形凸起另一端延伸形成斜坡;每一所述振动槽内均固定安装有微型电源;所述微型电源与振荡器电性连接;所述振荡器安装于所述弧形凸起内。15、所述振动槽的截面积稍大于所述弧形凸起底面边框;所述弧形凸起内部中空;16、所述黏虫罐地面向内凹陷形成有与所述弧形凸起结构适配的凹槽;所述黏虫罐置于所述弧形凸起上。17、所述黏虫罐顶部活动安装在过渡板上;所述过渡板固定安装于所述捕捉箱底面;所述捕捉箱底面周向开设有若干个导虫槽;所述黏虫罐置于所述导虫槽下方;所述过渡板中心开设有过渡孔,所述弧形板贯穿所述过渡孔,所述弧形板通过软性垫安装在所述过渡孔内壁。18、所述捕捉箱内腔形成有导虫架;所述导虫架底面与所述流通管和弧形板固定连接;所述导虫架顶部向内收缩形成有收缩口;所述捕捉电网固定安装于所述导虫架上。19、所述捕捉箱内腔顶部中心还固定安装有可调节光谱光源;所述波激振器设置有至少两个,且关于所述可调节光谱光源中心对称设置。20、所述支撑框包括周向等间距设置的若干个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底端与所述风机箱固定连接。21、本发明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本发明通过诱导装置内的风机送风,将药剂球的气味通过流通管内的散气孔散发出去吸引害虫,将害虫聚集至捕捉装置下方;本设备同时具有灯光诱集功能,且为可调节光谱光源,针对不同害虫,可调整诱虫光谱;使害虫通过进入捕捉装置的唯一通道进入捕捉箱内;捕捉箱内通过波激振器和可调节光谱光源进一步诱导;通过捕捉电网将害虫电晕,通过倾斜面掉落到黏虫罐内进行黏虫;防止害虫飞出。技术特征:1.一种害虫诱捕器,其特征在于,包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害虫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包括风机箱(4),所述风机箱(4)内固定安装有轴流风机(41),所述轴流风机(41)的出风口正对所述风机箱(4)顶面中心;所述风机箱(4)顶面开设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内安装有阻隔网(42);所述轴流风机(41)的出风口与所述阻隔网(42)位置对应;所述轴流风机(41)与所述蓄电池(3)电性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害虫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导管(1)底部固定安装在所述阻隔网(42)上;所述诱导管(1)内开设有环形固定槽(14)和环形滑槽(15);所述环形滑槽(15)开设于所述环形固定槽(14)上方;所述诱导管(1)顶端可拆卸安装有管盖(16);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害虫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盖(16)上开设有若干个安装孔,所述流通管(13)底端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流通孔内;所述流通管(13)贯穿所述调节箱(6)中部,且与所述捕捉箱(2)底面固定连接;相邻所述流通管(13)之间还通过弧形板(7)固定连接;所述弧形板(7)底端与所述调节箱(6)底面平齐,所述弧形板(7)定端与所述捕捉箱(2)底面平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害虫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箱(6)为圆环状结构,其中心开设有若干个长弧槽(61);每一所述长弧槽(61)内固定安装有一所述流通管(13);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固定安装在所述调节箱(6)内腔底面的环形挡圈(62);每一所述环形挡圈(62)内设置有一弧形凸起(63);所述弧形凸起(63)朝向所述调节箱(6)的中心轴方向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害虫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槽的截面积稍大于所述弧形凸起(63)底面边框;所述弧形凸起(63)内部中空;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害虫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黏虫罐(5)顶部活动安装在过渡板(8)上;所述过渡板(8)固定安装于所述捕捉箱(2)底面;所述捕捉箱(2)底面周向开设有若干个导虫槽;所述黏虫罐(5)置于所述导虫槽下方;所述过渡板(8)中心开设有过渡孔,所述弧形板(7)贯穿所述过渡孔,所述弧形板(7)通过软性垫安装在所述过渡孔内壁。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害虫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捕捉箱(2)内腔形成有导虫架(9);所述导虫架(9)底面与所述流通管(13)和弧形板(7)固定连接;所述导虫架(9)顶部向内收缩形成有收缩口;所述捕捉电网(22)固定安装于所述导虫架(9)上。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害虫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捕捉箱(2)内腔顶部中心还固定安装有可调节光谱光源(24);所述波激振器(23)设置有至少两个,且关于所述可调节光谱光源(24)中心对称设置。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害虫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21)包括周向等间距设置的若干个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底端与所述风机箱(4)固定连接。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一种害虫诱捕器,属于农业除虫领域,包括诱导装置,诱导装置设置于地面上,包括风机组件和诱导管,诱导管固定安装于风机组件顶部,诱导管内通过安装片固定设置有药剂球;诱导管顶部还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流通管;每一流通管侧壁均开设有若干个散气孔;捕捉装置固定安装于流通管的顶部,捕捉装置包括支撑框,支撑框顶部固定安装有捕捉箱;捕捉箱底部还固定安装有至少两个黏虫罐。本发明通过诱导装置内的风机送风,将药剂球的气味通过流通管内的散气孔散发出去吸引害虫,将害虫聚集至捕捉装置下方;使害虫进入捕捉箱内;捕捉箱内通过波激振器进一步诱导;通过捕捉电网将害虫电晕,通过倾斜面掉落到黏虫罐内进行黏虫;防止害虫飞出。技术研发人员:岳强,仇贵生,张怀江,闫文涛,孙丽娜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