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仓储式自动养蚕补桑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发布日期:2024-06-10 浏览次数: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资质办理快速响应热线:4006-054-001 微信:15998557370
申请号: | 申请日: |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
发明(设计)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
主分类号: | 分类号: | ||
代理公司: | 代理人: | ||
地址: | 国省代码: | ||
权利要求书: | 说明书: | ||
微信咨询: | 添加微信:543646或【点此在线咨询】 | 文件下载: | 【点此下载】请正确填写本页网址和接收邮箱 |
摘要: | 本发明属于养蚕装置,具体地讲,是涉及一种立体仓储式自动养蚕补桑系统及其实现方法。、桑蚕又称家蚕,简称蚕,是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蚕的一生经过卵、蚕虫、蛹、成虫等四个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蚕虫是摄取食物营养的生长阶段,消毒、给桑和除沙是饲养蚕的主要工作。在家蚕... | ||
相关服务: |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全国受理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 ||
本发明属于养蚕装置,具体地讲,是涉及一种立体仓储式自动养蚕补桑系统及其实现方法。背景技术:1、桑蚕又称家蚕,简称蚕,是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蚕的一生经过卵、蚕虫、蛹、成虫等四个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蚕虫是摄取食物营养的生长阶段,消毒、给桑和除沙是饲养蚕的主要工作。在家蚕饲养过程中,蚕沙与桑叶堆积在蚕盘中,容易滋生病菌,导致家蚕生病甚至死亡,因此需要及时清理蚕沙。传统的方法是,在蚕盘中铺设除沙网,并在除沙网上放置新鲜桑叶,诱使家蚕爬到除沙网上,然后将除沙网移出蚕盘并清理剩余部分,此方法面对面积较大的蚕盘时需要多人协作,同时也费时费力。2、目前,家蚕养殖业发展很快,各式各样的立体养蚕设备解决了占地面积大的问题,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层叠式蚕架需要逐层抽拉出来进行喂食或者蚕台的清理;且对于放置较高的蚕台还需借助工具登高进行操作,非常不方便。在传统的养蚕除沙作业中,基本都是通过人工依次将每层蚕盘内的养殖网取走,再将蚕盘内的蚕沙倒出收集,然后再将养殖网放入蚕盘内,不仅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较高,同时工作效率也有待提高。技术实现思路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立体仓储式的由机械装置完成蚕盘的收取,并通过传送带将蚕盘运输到工作区进行除沙或消毒,以及通过补桑机向传送带上的蚕盘进行补桑操作的且节省空间的自动养蚕补桑系统及其实现方法。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3、一种立体仓储式自动养蚕补桑系统,包括立体式可移动蚕架装置,安置于所述立体式可移动蚕架装置上的由蚕盘和蚕盘盖构成的蚕盘装置,对所述蚕盘进行多个同时转移的蚕盘自动输送装置,以及承接所述蚕盘自动输送装置转移过来的所述蚕盘的蚕盘自动补桑装置,其中,所述蚕盘自动输送装置包括升降安装板,安装于所述升降安装板上的第一传送带装置,以及安置于所述第一传送带装置上的蚕盘挡板,所述蚕盘自动补桑装置包括承接来自所述第一传送带装置的所述蚕盘的第二传送带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传送带装置上的自动补桑机,所述立体式可移动蚕架装置包括固定框架及底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固定框架及底板左右两侧的固定式单侧立体蚕架和设置于两侧所述固定式单侧立体蚕架之间的可移动式双侧立体蚕架,其中,所述固定式单侧立体蚕架和所述可移动式双侧立体蚕架之间或者在两个所述可移动式双侧立体蚕架之间预留有空间用于安置所述蚕盘自动输送装置,所述固定式单侧立体蚕架和所述可移动式双侧立体蚕架上均设有提升板和推出板,所述蚕盘装置设置于所述固定式单侧立体蚕架和所述可移动式双侧立体蚕架上,所述蚕盘盖设置于所述蚕盘的上方,所述第二传送带装置上设有用于承接转送所述蚕盘的定位弧形挡板置。4、进一步地,所述蚕盘自动输送装置还包括底座,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第一滚珠丝杆副,与所述第一滚珠丝杆副连接的第一辅助导杆,设置于所述蚕盘挡板上的第二滚珠丝杆副和第二辅助导杆,以及用于固定所述第二滚珠丝杆副和所述第二辅助导杆的固定支架,其中,所述升降安装板安置于所述第一滚珠丝杆副和所述第一辅助导杆上,所述第一传送带装置安置于所述升降安装板上。5、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式单侧立体蚕架和所述可移动式双侧立体蚕架上均设有安装轴,所述提升板通过所述安装轴进行上下移动。6、进一步地,所述可移动式双侧立体蚕架下设有移动滚轮。7、进一步地,所述可移动式双侧立体蚕架下还设有滑槽,所述可移动式双侧立体蚕架通过所述移动滚轮和所述滑槽进行左右移动。8、进一步地,所述蚕盘自动输送装置上设有末端挡板,从所述第二传送带装置转送过来的所述蚕盘通过所述末端挡板的阻挡进行连续堆放。9、进一步地,所述自动补桑机设置于所述第二传送带装置的中间位置。10、进一步地,在所述固定式单侧立体蚕架和所述可移动式双侧立体蚕架之间或者在两个所述可移动式双侧立体蚕架之间仅预留一处空间用于安置所述蚕盘自动输送装置。11、进一步地,所述蚕盘自动输送装置的整体尺寸大于所述可移动式双侧立体蚕架,所述蚕盘自动输送装置设有导轮用于移动,所述可移动式双侧立体蚕架从所述蚕盘自动输送装置内部穿过。12、基于上述系统构造,本发明还提供上述系统的实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3、s1:初次使用时,将立体式可移动蚕架装置中所有的提升板升起,然后在每个提升板横向放置多个蚕盘盖,并在对应每个蚕盘盖下面放置好蚕盘,然后蚕盘自动输送装置移动到立体式可移动蚕架装置的最左端的固定式单侧立体蚕架的位置,并且第一传送带装置高度降低至第一层;14、s2:立体式可移动蚕架装置的第一层蚕架启动推出板,将蚕架上放置排列好的蚕盘横向推出到蚕盘自动输送装置的第一传送带装置上,同时蚕盘挡板向反方向移动到远端,避免与推送过来的蚕盘干涉;15、s3:第一传送带装置和蚕盘自动补桑装置的第二传送带装置同时启动,将蚕盘依次传送到对应的第二传送带装置上的预先放置的定位弧形挡板入口处,第二传送带装置将蚕盘传送到自动补桑机的另一端后停止;16、s4:自动补桑机和第二传送带装置反向同时启动,同时人工添加处理好的桑叶,经过的蚕盘将被依次补满桑叶,第二传送带装置进行运转,同时蚕盘自动输送装置的第一传送带装置反向运转,依次接收补满桑叶的蚕盘直到末端挡板后,所有的传送带都停止;17、s5:蚕盘挡板启动,将蚕盘推送到对应蚕架上,然后该蚕架上的提升板降下,使得蚕盘盖与蚕盘合拢;18、s6:蚕盘自动输送装置的第一传送带装置另一侧对应的第一层的蚕架的蚕盘重复步骤s2-s5;19、s7:第一传送带装置升高一层,然后重复步骤s2-s6,每次涉及到与第二传送带装置交互时,第一传送带装置都要降低到第二传送带装置对应的高度,即第一层蚕架的高度;20、s8:再重复两次步骤s7后,该处的左右所有层高的蚕架上的蚕盘都补充完桑叶和归位完成;21、s9:蚕盘自动输送装置的第一传送带装置升高直至超过顶层蚕架的高度,然后往右移动两个蚕架宽度,同时前一个可移动式双侧立体蚕架往左移动至与最左端的固定式单侧立体蚕架靠齐的位置,然后第一传送带位置降到第一层;22、s10:重复步骤是s2-s9,直至完成所有蚕架的补充桑叶和归位任务。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24、(1)本发明通过设置立体式可移动蚕架装置,实现了对蚕盘装置的立体仓储式安放,在提升养蚕数量的同时,降低了整个养蚕房的占地面积,同时通过在固定式单侧立体蚕架和可移动式双侧立体蚕架上均设置提升板和推出板,实现了对蚕盘的自动推送,通过蚕盘自动输送装置中设置的升降安装板、第一传送带装置、蚕盘挡板以及蚕盘自动补桑装置中的第二传送带装置,实现了对蚕盘的自动转移,通过将蚕盘自动转移到特定的工作区域,工作人员只需在该区域进行除沙或消毒工作,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工作强度,在需要投喂桑叶的时候,通过自动补桑机向第二传送带装置上的蚕盘中进行补桑操作,不需要人工进行,也减轻了工作强度。本发明通过在第二传送带装置上设置定位弧形挡板实现了对蚕盘的承接转送。25、(2)本发明通过蚕盘自动输送装置的底座、第一滚珠丝杆副、第一辅助导杆、第二滚珠丝杆副、第二辅助导杆、固定支架,实现了升降安装板、第一传送带装置、蚕盘挡板的安置,实现了蚕盘的自动输送,另外,通过在固定式单侧立体蚕架和可移动式双侧立体蚕架上均设置安装轴,使提升板沿着安装轴自由地上下移动。26、(3)本发明通过在可移动式双侧立体蚕架下设置移动滚轮,实现了可移动式双侧立体蚕架的自由移动,另外,还通过设置的滑槽,使移动式双侧立体蚕架按滑槽方向左右移动,从而避免跑偏。27、(4)本发明通过将自动补桑机设置于第二传送带装置的中间位置便于对蚕盘的补桑操作,另外,通过在固定式单侧立体蚕架和可移动式双侧立体蚕架之间或者在两个可移动式双侧立体蚕架之间仅预留一处空间用于安置蚕盘自动输送装置,进一步节省了空间,提高了蚕的养殖密度。28、(5)本发明蚕盘自动输送装置上设有末端挡板,通过末端挡板的阻挡实现了对蚕盘的连续堆放,另外通过将蚕盘自动输送装置的整体尺寸设置为大于可移动式双侧立体蚕架,并在蚕盘自动输送装置上设置导轮,从而实现了蚕盘自动输送装置自由地移动,并且可移动式双侧立体蚕架从蚕盘自动输送装置内部穿过,进一步提高了养蚕补桑效率。29、(6)本发明通过提升板升起实现了蚕盘和蚕盘盖的放置,通过推出板将蚕架上放置排列好的蚕盘横向推出到第一传送带装置上,然后再通过第二传送带装置传送以及定位弧形挡板的配合完成补桑操作,再通过第二传送带装置反向运转以及蚕盘挡板将蚕盘推送到对应蚕架上,从而完成该层单侧蚕盘的补桑,而后重复操作直至完成所有蚕盘的补桑,整个方法过程不仅自动化程度高,而且最大限度地节省了空间,提升了养蚕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