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对黏重土壤的挖掘装置_中国专利数据库
全国客户服务热线:4006-054-001 疑难解答:159-9855-7370(7X24受理投诉、建议、合作、售前咨询),173-0411-9111(售前),155-4267-2990(售前),座机/传真:0411-83767788(售后),微信咨询:543646
企业服务导航

一种针对黏重土壤的挖掘装置

发布日期:2024-06-10 浏览次数: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资质办理快速响应热线:4006-054-001 微信:15998557370


一种针对黏重土壤的挖掘装置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设计)人: 申请(专利权)人:
主分类号: 分类号:
代理公司: 代理人:
地址: 国省代码:
权利要求书: 说明书:
微信咨询: 添加微信:543646或【点此在线咨询 文件下载: 【点此下载】请正确填写本页网址和接收邮箱
摘要: 本发明涉及薯类挖掘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针对黏重土壤的挖掘装置。、目前,针对薯类挖掘装置的方案有很多,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振动挖掘收获方案,通过带动条形铲振动,增强装置的碎土能力,但是针对黏重土壤,平铲的碎土能力较差,土壤对挖掘铲附着严重,薯土混合物易在挖掘铲处堆积,造成壅土现象,从而影响薯土分...
相关服务: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全国受理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本发明涉及薯类挖掘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针对黏重土壤的挖掘装置。背景技术:1、目前,针对薯类挖掘装置的方案有很多,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振动挖掘收获方案,通过带动条形铲振动,增强装置的碎土能力,但是针对黏重土壤,平铲的碎土能力较差,土壤对挖掘铲附着严重,薯土混合物易在挖掘铲处堆积,造成壅土现象,从而影响薯土分离,并且能耗增加。其他挖掘装置的方案多为固定铲,按挖掘铲形状可分为条形铲、凸面铲、三角形铲以及栅条式挖掘铲,固定条形铲的缺点在于其碎土能力较差、带动设备的能耗较高;凸面铲的碎土性能较好,但挖掘阻力较大,能耗较高;三角形铲的入土性能好,挖掘阻力小,但碎土能力较差,环境适应能力较差。技术实现思路1、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针对黏重土壤的挖掘装置,其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2、一种针对黏重土壤的挖掘装置,包括依次铰接的驱动轴、摇杆及振动挖掘架,所述驱动轴可转动地安装在支架上,振动挖掘架上方两端分别与摇杆及支架铰接,振动挖掘架底部于行进方向的前方连接仿生挖掘铲,仿生挖掘铲后部依次连接去土铆钉及去土格栅。3、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仿生挖掘铲前部为弧形入土铲刃,中部横向设置纬线,仿生挖掘铲中央竖向设置脊线,仿生挖掘铲在横向上由脊线向两侧逐渐下落,在竖向上自入土铲刃前端向后逐渐抬高直至纬线处。4、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入土铲刃的边线函数方程为y1=0.03268x12+100,式中x1的取值范围为[-43.2,43.2],脊线的函数方程为y2=-0.0012x22-0.18x2,式中x2的取值范围为[0,100],纬线的函数方程为y3=-0.0006x32+15,式中x3的取值范围为[-50,50]。5、优选地,所述仿生挖掘铲的数量为多个,且沿横向平行设置,相邻仿生挖掘铲之间设置间隙。6、优选地,振动挖掘架前方设置切土圆盘。7、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切土圆盘通过固定杆安装在支架上,固定杆上端沿竖直方向设置多个安装孔。8、优选地,仿生挖掘铲于脊线后部设置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设置安装连接孔,去土铆钉设置在安装连接孔中并与挖掘铲连接板连接,去土铆钉顶部为弧形,且凸出于连接部设置,去土格栅安装在挖掘铲连接板后部。9、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去土格栅的数量为多个,且沿横向平行设置,相邻去土格栅之间设置间隙。10、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去土格栅的形状为梯形,且沿自前向后的方向宽度逐渐增加,去土格栅中部设置三角形通槽。11、优选地,所述去土铆钉的数量为多个,且在竖向上布置为多排。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采用仿生学原理,针对对鲶鱼头部的流线型对挖掘铲进行仿生设计,并经过优化,为挖掘铲前端的弧形三角结构增加铲刃,增强挖掘铲的入土性能,中段凸面铲结构带有脊线和纬线,并对铲面进行流线型设计,减轻黏重土壤对挖掘铲的附着,同时通过脊线和纬线对土壤进行破碎,以达到较强的碎土能力,挖掘铲后端进行平滑过渡处理,能够进一步减少泥土的附着,减少薯土混合物中的泥土进入设备,能够解决挖掘铲泥土附着,有效的减缓设备的壅土问题,增强薯土分离效果。技术特征:1.一种针对黏重土壤的挖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铰接的驱动轴(41)、摇杆(42)及振动挖掘架(43),所述驱动轴(41)可转动地安装在支架(32)上,振动挖掘架(43)上方两端分别与摇杆(42)及支架(32)铰接,振动挖掘架(43)底部于行进方向的前方连接仿生挖掘铲(1),仿生挖掘铲(1)后部依次连接去土铆钉(22)及去土格栅(2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对黏重土壤的挖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仿生挖掘铲(1)前部为弧形入土铲刃(11),中部横向设置纬线(13),仿生挖掘铲(1)中央竖向设置脊线(12),仿生挖掘铲(1)在横向上由脊线(12)向两侧逐渐下落,在竖向上自入土铲刃(11)前端向后逐渐抬高直至纬线(13)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针对黏重土壤的挖掘装置,其特征在于,入土铲刃(11)的边线函数方程为y1=0.03268x12+100,式中x1的取值范围为[-43.2,43.2],脊线(12)的函数方程为y2=-0.0012x22-0.18x2,式中x2的取值范围为[0,100],纬线(13)的函数方程为y3=-0.0006x32+15,式中x3的取值范围为[-50,5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对黏重土壤的挖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仿生挖掘铲(1)的数量为多个,且沿横向平行设置,相邻仿生挖掘铲(1)之间设置间隙。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对黏重土壤的挖掘装置,其特征在于,振动挖掘架(43)前方设置切土圆盘(5)。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针对黏重土壤的挖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土圆盘(5)通过固定杆安装在支架(32)上,固定杆上端沿竖直方向设置多个安装孔。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对黏重土壤的挖掘装置,其特征在于,仿生挖掘铲(1)于脊线(12)后部设置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设置安装连接孔,去土铆钉(22)设置在安装连接孔中并与挖掘铲连接板连接,去土铆钉(22)顶部为弧形,且凸出于连接部设置,去土格栅(23)安装在挖掘铲连接板(21)后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针对黏重土壤的挖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去土格栅(23)的数量为多个,且沿横向平行设置,相邻去土格栅(23)之间设置间隙。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针对黏重土壤的挖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去土格栅(23)的形状为梯形,且沿自前向后的方向宽度逐渐增加,去土格栅(23)中部设置三角形通槽。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对黏重土壤的挖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去土铆钉(22)的数量为多个,且在竖向上布置为多排。技术总结本发明涉及薯类挖掘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针对黏重土壤的挖掘装置,其包括依次铰接的驱动轴、摇杆及振动挖掘架,所述驱动轴可转动地安装在支架上,振动挖掘架上方两端分别与摇杆及支架铰接,振动挖掘架底部于行进方向的前方连接仿生挖掘铲,仿生挖掘铲后部依次连接去土铆钉及去土格栅。本发明采用仿生学原理,针对对鲶鱼头部的流线型对挖掘铲进行仿生设计,增强挖掘铲的入土性能,中段凸面铲结构带有脊线和纬线,并对铲面进行流线型设计,减轻黏重土壤对挖掘铲的附着;挖掘铲后端进行平滑过渡处理,能够进一步减少泥土的附着,减少薯土混合物中的泥土进入设备,能够解决挖掘铲泥土附着,有效的减缓设备的壅土问题,增强薯土分离效果。技术研发人员:潘志国,杨然兵,许文建,张健,匡军,张还,杨松梅,慕杰,刘莎,刘振,胡卓凡,邓志熙,舒亚龙,邱保华,石岳,苗一辉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青岛农业大学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3/27

一种针对黏重土壤的挖掘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