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机和作业机的制作方法
发布日期:2024-06-10 浏览次数: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资质办理快速响应热线:4006-054-001 微信:15998557370
申请号: | 申请日: |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
发明(设计)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
主分类号: | 分类号: | ||
代理公司: | 代理人: | ||
地址: | 国省代码: | ||
权利要求书: | 说明书: | ||
微信咨询: | 添加微信:543646或【点此在线咨询】 | 文件下载: | 【点此下载】请正确填写本页网址和接收邮箱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作业车、收割机以及作业机。、〔第一〕、例如,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作业装置(在文献中为“割取部”、“脱粒部”等)由驱动源驱动的作业车。在驱动源与作业装置之间介有传动带(在文献中为“皮带”),传动带配置为能够通过作业离合器在传递驱动源的动力的状态与不传递驱动源的动力的状态之间切换... | ||
相关服务: |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全国受理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 ||
本发明涉及作业车、收割机以及作业机。背景技术:1、〔第一背景技术〕2、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作业装置(在文献中为“割取部”、“脱粒部”等)由驱动源驱动的作业车。在驱动源与作业装置之间介有传动带(在文献中为“皮带”),传动带配置为能够通过作业离合器在传递驱动源的动力的状态与不传递驱动源的动力的状态之间切换。在传动带切换为传递驱动源的动力的状态的情况下,作业离合器在驱动源的转速降低后被操作。由此,能谋求减轻传动带切换时传动带的打滑,保护传动带。3、〔第二背景技术〕4、以往,作为收割机,例如已知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收割机。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收割机具备一边耙入植立作物一边进行割取的割取部(在文献中为“割取部〔3〕”),割取部具备耙入植立作物的耙拢卷筒(在文献中为“耙拢卷筒〔12〕”)。耙拢卷筒具备:左右的卷筒框架(在文献中为“卷筒框架〔19〕”),绕沿着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心(在文献中为“轴心〔x1〕”)被旋转驱动;棒状的支承构件(在文献中为“支承框架〔20〕”),沿着机体左右方向延伸,以跨于左右的卷筒框架的方式设有多个支承构件;以及多个叉齿(在文献中为“叉齿〔22〕”),以在机体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安装于支承构件。叉齿具备:支承部(在文献中为“安装部〔35〕”),支承于支承构件;弹簧部(在文献中为“线圈部〔33〕”),位于支承构件的下方;以及作用部(在文献中为“作用部〔32〕”),以从弹簧部垂下的状态设置,并且对植立作物进行耙入作用。5、〔第三背景技术〕6、在作为搭载有发动机的作业机的一个例子的联合收割机中,以往,发动机冷却用的散热器由以包围该散热器的外周的方式形成为四方框状的支承框架支承。支承框架通过螺栓连结等方式固定于机体框架。参照例如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作业机,堵在散热器的机体外侧的防尘壳被支承为能够与发动机罩一体摆动,当防尘壳和发动机罩向外方摆动时,散热器以面向外方的方式敞开。7、现有技术文献8、专利文献9、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78631号公报10、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10983号公报11、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7-200469号公报技术实现思路1、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2、〔第一技术问题〕3、然而,如专利文献1所示,在作业离合器对传动带进行切换操作时驱动源的转速降低的结构中,从作业者最初进行传动带的切换操作开始到传动带的切换实际完成为止会发生时滞。因此,可以想到,根据该时滞的长短,会给作业者带来不适。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顾传动带的保护和作业者的操作的舒适性的作业车。4、〔第二技术问题〕5、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收割机中,叉齿从前方对植立作物进行耙入作用而耙入植立作物。此时,植立作物从后方与弹簧部接触,作物容易卷绕于弹簧部。鉴于上述状况,期望作物不易卷绕于叉齿的弹簧部的收割机。6、〔第三技术问题〕7、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这种作业机中,为了去除附着于散热器的机体内侧的尘埃,作业者有时要卸除散热器。并且,在上述的现有结构中,在进行这样的散热器卸除作业的情况下,在使防尘壳敞开后,需要解除包围散热器的外周的支承框架与机体框架的连结,将作为大型构件的支承框架和散热器一体地向外方侧卸除,成为令作业者厌烦的作业。因此,期望谋求进行散热器的维护作业的情况下的作业性的提高。8、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9、用于解决上述的〔第一技术问题〕的本发明的作业车的特征在于,具备:驱动源,能够进行旋转驱动;作业装置,由所述驱动源驱动;传动带,能够从所述驱动源向所述作业装置传递动力;皮带张紧式的作业离合器,能够在使动力传递给所述传动带的传递状态与不使动力传递给所述传动带的非传递状态之间切换;离合器操作单元,能够基于连通控制信号和断开控制信号将所述作业离合器切换操作为所述传递状态和所述非传递状态,所述连通控制信号是与所述作业离合器的连通操作相关的控制信号,所述断开控制信号是与所述作业离合器的断开操作相关的所述控制信号;以及转速检测传感器,能够检测所述驱动源的转速,在所述离合器操作单元检测到所述连通控制信号时所述转速为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所述离合器操作单元立即进行使所述非传递状态的所述作业离合器成为所述传递状态的传递切换操作,在所述离合器操作单元检测到所述连通控制信号时所述转速高于所述阈值的情况下,所述离合器操作单元进行降低所述驱动源的所述转速以使所述转速变为所述阈值以下的第一转速控制,并且在所述转速已变为所述阈值以下的状态下进行所述传递切换操作。10、根据本发明,在驱动源的转速为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离合器操作单元立即将作业离合器切换操作为传递状态,因此作业离合器的操作不会发生时滞,确保作业离合器的操作的迅速性。此外,在驱动源的转速高于阈值的情况下,在驱动源的转速降低至阈值以下之后,离合器操作单元将作业离合器切换操作为传递状态,因此会可靠地减轻传动带的打滑。也就是说,根据本发明,根据驱动源的转速来调整作业离合器的切换操作的定时,因此会实现兼顾传动带的保护和作业者的操作的舒适性的作业车。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所述转速为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的含义中也包括“所述转速比预先设定的阈值低的情况”的含义。此外,“所述离合器操作单元检测到所述连通控制信号时所述转速高于所述阈值的情况”的含义中也包括“所述离合器操作单元检测到所述连通控制信号时所述转速为所述阈值以上的情况”的含义。此外,本发明的第一转速控制中的“降低所述驱动源的所述转速以使所述转速变为所述阈值以下”的含义中也包括“降低所述驱动源的所述转速以使所述转速小于所述阈值”的含义。此外,本发明中的“驱动源的转速”既可以是对于驱动源而言的目标转速,也可以是驱动源实际检测出的转速。11、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当进行了所述第一转速控制而在所述转速已变为所述阈值以下的状态下完成了所述传递切换操作时,所述离合器操作单元进行提高所述驱动源的所述转速以使所述转速高于所述阈值的第二转速控制。此外,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设定所述转速的油门操作件,所述离合器操作单元进行所述第二转速控制以使所述转速达到所述油门操作件的设定转速。12、根据本结构,即使驱动源的转速降低,也能在作业离合器的切换操作完成后自动提高驱动源的转速。因此,与作业者手动提高驱动源的转速的结构相比,减轻了作业者的厌烦,可靠地确保作业离合器的操作性。此外,通过在作业离合器的切换操作完成后使驱动源的转速提高至油门操作件的设定转速的结构,会进一步减轻作业者的厌烦。13、本发明中优选的是,设定第一变化率和第二变化率,所述第一变化率是所述第一转速控制中的所述转速的每单位时间的变化率,所述第二变化率是所述第二转速控制中的所述转速的每单位时间的变化率,所述第一变化率比所述第二变化率小。此外,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无论所述离合器操作单元检测到所述连通控制信号的时刻的所述转速如何,所述第一变化率都恒定。14、例如在驱动源对作业装置以外的设备进行驱动的情况下,可以想到由于对驱动源施加了该设备的驱动负荷,驱动源的转速会随着第一转速控制而急速降低。在该情况下,若驱动源、该设备的动作发生急剧的变化,则有作业者受惊或感到不快之虞。在本结构中,由于第一变化率比第二变化率小,因此与提高驱动源的转速时的转速的变化相比,降低驱动源的转速时的转速变化更慢。因此,即使在作业装置以外的设备进行驱动的情况下,驱动源、该设备的动作也不会急剧变化,会大幅减轻作业者受惊或感到不快的隐患。此外,通过无论驱动源的转速如何第一变化率都恒定的结构,该设备的动作变化进一步稳定。15、本发明中优选的是,设定第一间隔时间和第二间隔时间,所述第一间隔时间是从所述第一转速控制完成到所述传递切换操作开始为止的时间,所述第二间隔时间是从所述传递切换操作完成到所述第二转速控制开始为止的时间,所述第二间隔时间比所述第一间隔时间长。16、在传动带刚切换为作业状态时,可以想到传动带可能会打滑或振动。因此,希望在从传递切换操作完成到第二转速控制开始为止的期间,确保用于使传动带稳定地适应的时间。另一方面,从作业离合器的操作性的观点考虑,希望尽可能迅速地进行离合器操作单元的切换操作。根据本结构,由于第二间隔时间比第一间隔时间长,因此能够在经过第二间隔时间的期间使传动带充分适应。由此,在保护传动带的同时,也不会给作业者带来等待时间的不适,作业离合器会尽可能迅速地切换为传递状态。17、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通知部,所述通知部能够进行与所述传递切换操作相关的通知,从所述离合器操作单元检测到所述连通控制信号的时刻起,到所述传递切换操作开始后经过了预先设定的设定时间的时刻,所述通知部持续进行与所述传递切换操作相关的通知。18、根据本结构,离合器操作单元正在将作业离合器切换操作为传递状态的状态通过通知部被通知给作业者,因此作业者能认识到离合器操作单元处于切换操作中。由此,在离合器操作单元检测到连通控制信号时,即使在作业离合器未立即切换为传递状态的情况下,也会避免被作业者误解为故障的隐患。19、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设定时间设定为所述传递切换操作完成前的时刻,所述通知部在经过了所述设定时间的时刻停止通知。20、在离合器操作单元检测到连通控制信号时,通过通知部向作业者通知离合器操作单元的切换操作的状态。因此,通过在传递切换操作完成前的时刻停止通知的结构,通知部的通知不会一直持续,减轻会成为令作业者不快的通知的隐患。21、用于解决上述的〔第二技术问题〕的本发明的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具备一边耙入植立作物一边进行割取的割取部,所述割取部具备耙入植立作物的耙拢卷筒,其中,所述耙拢卷筒具备:左右的卷筒框架,绕沿着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心被旋转驱动;棒状的支承构件,沿着机体左右方向延伸,以跨于所述左右的卷筒框架的方式设有多个所述支承构件;以及多个叉齿,以在机体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支承构件,所述叉齿具备:支承部,支承于所述支承构件;弹簧部,位于所述支承构件的下方;以及作用部,以从所述弹簧部垂下的状态设置,对植立作物进行耙入作用,所述收割机具备罩构件,所述罩构件具有:嵌合部,嵌合于所述支承构件的外周部;以及罩部,经过所述弹簧部的后方而向下方延伸,从后方覆盖所述弹簧部。22、根据本特征结构,由于弹簧部从后方被罩部覆盖,因此在叉齿耙入植立作物时,植立作物不会从后方与弹簧部接触。因此,作物不易卷绕于弹簧部。此外,罩构件以嵌合部嵌合于支承构件的外周部的状态安装于支承构件。由此,能将罩构件可靠地安装于支承构件。23、进而,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支承部通过螺栓固定于所述支承构件的外周部,所述罩构件具备以与所述嵌合部连续的方式设置并覆盖所述螺栓的头部的部分。24、根据本特征结构,螺栓的头部被罩构件中与嵌合部连续的部分覆盖,因此作物不易卷绕于螺栓的头部。25、进而,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叉齿形成为经过所述支承构件的后方而到达所述弹簧部的形状,所述嵌合部嵌合于所述支承构件的外周部的前部,所述罩部以与所述叉齿的后部接触的状态向下方延伸。26、根据本特征结构,能使嵌合部避开经过支承构件的后方的叉齿,巧妙地嵌合于支承构件的外周部。此外,罩部以与叉齿的后部接触的状态向下方延伸。由此,能将罩部可靠地支承于叉齿的后部,并且能缩小罩部与叉齿的后部的间隙,防止有可能会卷绕于弹簧部的作物从该间隙进入。27、进而,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罩部以与所述弹簧部的后部接触的状态向下方延伸至比所述弹簧部的下端靠下侧的高度位置。28、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将罩部可靠地支承于弹簧部的后部,并且能缩小罩部与弹簧部的后部的间隙,有效地防止有可能会卷绕于弹簧部的作物从该间隙进入。此外,能通过罩部中位于比弹簧部的下端靠下侧处的部分来保护弹簧部免受正要从下方卷绕于弹簧部的作物的影响。29、进而,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罩部向下方延伸至比所述嵌合部的下端靠下侧的高度位置,所述收割机具备支承托架,所述支承托架支承所述罩部中位于比所述嵌合部的下端靠下侧处的下侧部分。30、根据本特征结构,能通过支承托架来可靠地支承罩构件中与安装于支承构件的部分(嵌合部分)远离的部分(罩部的下侧部分)。31、进而,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支承部通过螺栓固定于所述支承构件的外周部,所述支承托架与所述支承部一起通过所述螺栓固定于所述支承构件的外周部。32、根据本特征结构,通过螺栓的共用化,能谋求固定构造的简化。33、进而,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罩构件具备第一卡合部,并且所述支承托架具备第二卡合部,在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下,所述支承托架通过所述螺栓固定于所述支承构件的外周部。34、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将罩构件经由支承托架可靠地安装于支承构件,以免罩构件从支承构件脱落。35、进而,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支承托架具备按压部,所述按压部在剖视观察所述支承构件时从所述支承构件的相反侧按压所述嵌合部。36、根据本特征结构,能通过按压部可靠地保持嵌合部,以免嵌合部从支承构件的外周部脱落。37、进而,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罩构件是覆盖多个所述叉齿的长条构件,所述罩构件中位于左右两侧的所述下侧部分各自支承于所述支承托架。38、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左右平衡良好地支承罩部的下侧部分。39、进而,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叉齿具备:一个所述支承部;左右的所述弹簧部,以相对于所述一个支承部分配于左右的方式配置;以及左右的所述作用部,与所述左右的弹簧部分别对应。40、根据本特征结构,在左侧的弹簧部和左侧的作用部与右侧的弹簧部和右侧的作用部之间,支承部被共用化。由此,能削减叉齿的零部件数量,并且能谋求叉齿的轻量化。41、进而,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支承所述罩部的支承托架在所述左右的弹簧部之间安装于所述支承构件。42、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利用左右的弹簧部之间的空间来设置支承托架。43、进而,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弹簧部位于所述支承构件的前下方,所述罩部在侧视观察时沿着所述弹簧部的后部向前下方倾斜。44、根据本特征结构,罩部沿着支承构件的后部和弹簧部的后部倾斜。由此,能缩小罩部与弹簧部的后部的间隙,防止有可能会卷绕于弹簧部的作物从该间隙进入。45、用于解决上述的〔第三技术问题〕的本发明的作业机的特征在于,具备:发动机罩,覆盖发动机而形成发动机室,并且从下侧支承驾驶座椅且向横外方敞开;散热器,用于冷却发动机,在所述发动机室中设于所述发动机的横外侧;防尘壳,设于所述散热器的横外侧,以允许通气且阻止尘埃通过的状态堵在所述散热器的横外侧;冷却风扇,设于所述散热器的横内侧,通过所述防尘壳摄入外部空气来对所述散热器进行冷却;风扇整流罩,以包围所述冷却风扇与所述散热器之间的吸气用空间的外周的状态并以跨于所述冷却风扇和所述散热器的方式设置,将外部空气从所述散热器导向所述冷却风扇;以及支承框架,以跨于形成于所述防尘壳的横内侧的开口部和所述散热器的方式设置,支承所述散热器,所述散热器以能够沿着冷却面向后方滑动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支承框架,在所述发动机室的后部形成有能够将所述散热器向后方取出的开口。46、根据本发明,作业者能够通过如下方式进行散热器的卸除作业:通过形成于发动机室的后部的开口,使散热器相对于支承框架向后方滑动移动,通过开口将散热器向发动机室的外侧卸除。作业者无需卸除支承框架,仅卸除散热器即可。因此,无需进行将支承框架和散热器双方向外方侧卸除等烦琐的作业。其结果是,能够谋求进行散热器的维护作业的情况下的作业性的提高。47、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风扇整流罩配置为能够在周向上分割成多个分割体。48、根据本结构,在随着散热器的卸除作业而卸除风扇整流罩时,作业者按每个分割出的分割体来卸除风扇整流罩。其结果是,与整个风扇整流罩一体地形成的情况相比,容易进行风扇整流罩的卸除作业,维护作业的作业性进一步提高。49、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风扇整流罩的所述多个分割体中的一部分分割体支承于所述散热器,所述多个分割体中的其他分割体与所述散热器分离。50、根据本结构,在将风扇整流罩拆装于散热器的情况下,作业者仅将一部分分割体拆装于散热器即可,无需进行将其他分割体拆装于散热器的作业,能够高效地进行作业。51、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一部分分割体以能拆装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散热器,并且能沿着所述散热器的取出方向被向后方取出。52、根据本结构,在卸除风扇整流罩时,作业者将风扇整流罩分割为一部分分割体和其他分割体,以使一部分分割体支承于散热器的状态一体地取出一部分分割体和散热器,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作业。53、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风扇整流罩中覆盖所述吸气用空间的上侧的上侧部分、覆盖所述吸气用空间的下侧的下侧部分以及覆盖所述吸气用空间的所述取出方向的跟前侧的跟前侧部分能取出。54、根据本结构,即使沿着取出方向向后方取出上侧部分、下侧部分以及跟前侧部分,也没有干扰冷却风扇的隐患。因此,能够以不干扰冷却风扇的状态进行风扇整流罩的取出。55、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上侧部分、所述下侧部分以及所述跟前侧部分一体形成。56、根据本结构,作业者能将上侧部分、下侧部分以及跟前侧部分一体地取出,因此与将它们分别取出的情况相比,能够高效地进行作业。57、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风扇整流罩中覆盖所述吸气用空间的所述冷却风扇侧的侧面的纵壁部分被分割为位于所述取出方向的跟前侧的跟前侧纵壁部分和位于所述取出方向的进深侧的进深侧纵壁部分,所述跟前侧纵壁部分能够与所述上侧部分、所述下侧部分以及所述跟前侧部分一体地被向后方取出,所述进深侧纵壁部分与覆盖所述吸气用空间的所述取出方向的进深侧的进深侧部分一体地设置。58、根据本结构,在卸除风扇整流罩的情况下,作业者能在一体设置的进深侧纵壁部分与进深侧部分被分离的状态下,将上侧部分、下侧部分、跟前侧部分以及跟前侧纵壁部分一体地取出,能够高效地进行作业。59、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纵壁部分形成有供所述冷却风扇进行吸气的吸气用开口,在所述吸气用开口的外周部形成有向所述冷却风扇侧突出的周壁部,所述冷却风扇以进入所述周壁部的状态设置,所述周壁部中所述跟前侧纵壁部分与所述进深侧纵壁部分的边界以能解除连结的方式连结,所述上侧部分、所述下侧部分以及所述跟前侧部分支承于所述散热器。60、根据本结构,吸气用开口的外周部被周壁部覆盖,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冷却风扇的吸气。利用向冷却风扇侧突出的周壁部,多个分割体在周壁部的边界处连结,因此与使多个分割体的壁面的端面彼此对接的构造相比,容易进行连结和连结解除操作。此外,风扇整流罩中的上侧部分、下侧部分以及跟前侧部分支承于散热器。因此,作业者只要解除周壁部的边界处的连结,就会使风扇整流罩中的上侧部分、下侧部分以及跟前侧部分与散热器一起取出。61、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支承框架形成为沿着所述散热器的外周的四方框状,并且,在下部的框状部形成有上下贯通的开口并配备有能够对所述开口进行开闭的盖体。62、根据本结构,附着于散热器的冷却风入口部分的尘埃有时会在冷却风扇的冷却工作结束后落下并堆积于下部的框状部。当盖体敞开时,堆积的尘埃通过开口向下方排出。在冷却风扇工作时,通过由盖体堵塞开口,能使冷却风适当地通过防尘壳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