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性小鼠脊柱侧弯模型诱导皮带
发布日期:2024-08-21 浏览次数: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资质办理快速响应热线:4006-054-001 微信:15998557370
申请号: | 申请日: |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
发明(设计)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
主分类号: | 分类号: | ||
代理公司: | 代理人: | ||
地址: | 国省代码: | ||
权利要求书: | 说明书: | ||
微信咨询: | 添加微信:543646或【点此在线咨询】 | 文件下载: | 【点此下载】请正确填写本页网址和接收邮箱 |
摘要: | 本技术涉及动物实验固定装置的,更具体地,涉及无创性小鼠脊柱侧弯模型诱导皮带。、脊柱侧弯,俗称脊柱侧凸,是指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向侧方弯曲或伴有椎体旋转的脊柱畸形。脊柱x线平片显示脊柱有大于°的侧方弯曲,即可诊断为脊柱侧弯。此疾病好发于青春期,随年龄增加症状逐渐加剧,严重者影响呼吸、心脏功能... | ||
相关服务: |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全国受理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 ||
本技术涉及动物实验固定装置的,更具体地,涉及无创性小鼠脊柱侧弯模型诱导皮带。背景技术:1、脊柱侧弯,俗称脊柱侧凸,是指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向侧方弯曲或伴有椎体旋转的脊柱畸形。脊柱x线平片显示脊柱有大于10°的侧方弯曲,即可诊断为脊柱侧弯。此疾病好发于青春期,随年龄增加症状逐渐加剧,严重者影响呼吸、心脏功能,甚至出现脊髓压迫及瘫痪现象。脊柱侧弯按病因分类,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特发性脊柱侧弯、先天性脊柱侧弯、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弯、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脊柱侧弯。2、姿势性脊柱弯曲异常发病主要与长时间病态坐姿和运动不足有关。疾病性脊柱弯曲异常跟如先天性半椎体、脊髓纵裂、腰椎骶化以及后天的脊柱结核、脊柱肿瘤、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神经纤维瘤病、肌营养不良、外伤等有关。特发性脊柱弯曲异常原因不明,现多认为共与遗传有关,女性、发病时年幼者进展较严重。3、目前,该疾病尚无具有代表性的疾病动物模型,限制了脊柱侧弯的基础研究。小鼠较于其他实验动物(如大鼠、家兔、狗等),具有繁殖周期短、便宜、易于管理和控制等特点,其解剖和组织学特点、生理反应、代谢状况以及对许多药物的反应均与人相类似,是非常理想的模型动物。4、中国专利《一种维持脊柱生理曲度支具及脊髓损伤大鼠用脊柱矫正法》公开了一种维持脊柱生理曲度支具,包括围带,所述围带扣合在大鼠上,围带的宽度与大鼠的胸部、腰部和腹部的宽度之和相配合,围带为记忆金属带,围带上加工有开口,所述开口朝向大鼠的t5-t11节段背部脊柱处设置。虽然此种支架是一种矫形支架,可以改善脊柱形态,但是其主要是用于将双下肢完全瘫痪的大鼠在维持脊柱生理曲度支具介入情况下维持正常脊柱形态的操作过程,改善因损伤后下肢拖曳行走的情况,能够有效减轻脊髓继发性损害,维持正常的脊柱形态,与脊柱侧弯模型的构建是完全不同的,并不能构建成功小鼠脊柱侧弯模型。5、此外,现有的小鼠脊柱侧弯模型大多为有创性动物模型(截肢+下丘脑注射过量表达的lp慢病毒载体构建双足小鼠is模型、截肢+松果体切除构建双足小鼠is模型等),对小鼠施加非疾病原因的干扰因素,致使现有小鼠脊柱侧弯模型均不能很好代表人体脊柱侧弯。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无创性小鼠脊柱侧弯模型的构建装置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技术实现思路1、针对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无创性小鼠脊柱侧弯模型诱导皮带,所述诱导皮带使小鼠处于不当姿势,进而引发脊柱侧弯,无除强迫姿势外的其他干扰因素,无创性的构建了小鼠脊柱侧弯模型,极好地模拟了青少年由于姿势不当引发的脊柱侧弯。2、本实用新型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3、无创性小鼠脊柱侧弯模型诱导皮带,包括:固定组件和连接件,所述固定组件设置有两个,分别为用于固定小鼠肩部的第一固定组件和用于固定小鼠髋部的第二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皮带主体和设置于皮带主体一端的带扣,所述皮带主体上沿所述皮带主体延长方向设置有用于固定小鼠肩部或髋部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皮带主体远离所述带扣的一端设置有调节孔,所述调节孔沿所述皮带主体延长方向设置;所述连接件用于连接并收紧两个所述固定组件。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创性小鼠脊柱侧弯模型诱导皮带,小鼠肩部的双肢可穿过第一固定组件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小鼠髋部的双肢可穿过第二固定组件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能够很好的起到固定小鼠双肢的作用。随后再将皮带主体的一端穿过带扣,通过皮带扣和调节孔的配合将皮带主体固定在合适的大小,起到束缚小鼠肩部或髋部的作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的设计可以较好地固定住小鼠的姿势体型,随后通过连接件分别连接小鼠肩部和髋部的皮带,使得小鼠处于一定侧弯度数,进而构建完成无创性小鼠脊柱侧弯模型的构建。本实用新型能够使小鼠处于不当姿势,进而引发脊柱侧弯,无除强迫姿势外的其他干扰因素,无创性地构建了小鼠脊柱侧弯模型,具有防止因小鼠挣扎、乱动导致皮带在小鼠身上上下、左右旋转滑动的情况发生。5、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上分别设置有通孔。6、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组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上的通孔大小范围分别为6mm~9mm。更具体而言,对于不同生长时期的小鼠,在具体使用时,可以考虑的大小节点有:6mm(3周雌鼠)、7mm(6周雌鼠)、8mm(9周雌鼠)、9mm(12周雌鼠)。7、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组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上的通孔距离范围为12mm~17mm。更具体而言,对于不同生长时期的小鼠,在具体使用时,可以考虑的大小节点有:12mm(3周雌鼠)、14mm(6周雌鼠)、16mm(9周雌鼠)、17mm(12周雌鼠)。8、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组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上的通孔大小范围分别为7mm~10mm。更具体而言,对于不同生长时期的小鼠,在具体使用时,可以考虑的大小节点有:7mm(3周雌鼠)、8mm(6周雌鼠)、9mm(9周雌鼠)、10mm(12周雌鼠)。9、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组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上的通孔距离范围为12mm~14.5mm。更具体而言,对于不同生长时期的小鼠,在具体使用时,可以考虑的大小节点有:12mm(3周雌鼠)、13mm(6周雌鼠)、14mm(9周雌鼠)、14.5mm(12周雌鼠)。10、优选地,所述调节孔设置有3~10个。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调节孔设置有4~6个;最优选地,所述调节孔设置有5个。11、优选地,所述调节孔的间距为3~5mm。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调节孔的间距为4mm。12、优选地,所述连接件为扎带,所述扎带的两端分别穿过第一固定组件和第二固定组件上的调节孔并收紧。13、优选地,所述皮带主体的长度为40~60cm,所述皮带主体的宽度为8~12mm。14、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的宽度分别为14~20mm。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无创性小鼠脊柱侧弯模型诱导皮带,所述皮带使小鼠处于不当姿势,进而引发脊柱侧弯,无除强迫姿势外的其他干扰因素,无创性地构建了小鼠脊柱侧弯模型,能够减轻实验动物小鼠的痛苦。本实用新型首创无创性小鼠脊柱侧弯模型构建,构建出具有代表青少年脊柱侧弯的模型,推动脊柱侧弯基础研究的发展。技术特征:1.无创性小鼠脊柱侧弯模型诱导皮带,其特征在于,包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无创性小鼠脊柱侧弯模型诱导皮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2)和所述第二固定部(3)上分别设置有通孔(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无创性小鼠脊柱侧弯模型诱导皮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组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2)和所述第二固定部(3)上的通孔(6)大小范围分别为6mm~9mm。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无创性小鼠脊柱侧弯模型诱导皮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组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2)和所述第二固定部(3)上的通孔(6)距离范围为12mm~17mm。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无创性小鼠脊柱侧弯模型诱导皮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组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2)和所述第二固定部(3)上的通孔(6)大小范围分别为7mm~10mm。6.根据权利要求2或5所述无创性小鼠脊柱侧弯模型诱导皮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组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2)和所述第二固定部(3)上的通孔(6)距离范围为12mm~14.5m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无创性小鼠脊柱侧弯模型诱导皮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孔(4)设置有3~10个。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无创性小鼠脊柱侧弯模型诱导皮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孔(4)的间距为3~5mm。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无创性小鼠脊柱侧弯模型诱导皮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5)为扎带,所述扎带的两端分别穿过第一固定组件和第二固定组件上的调节孔(4)并收紧。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无创性小鼠脊柱侧弯模型诱导皮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带主体(11)的长度为40~60cm,所述皮带主体(11)的宽度为8~12mm。技术总结本技术公开了无创性小鼠脊柱侧弯模型诱导皮带。所述诱导皮带包括:固定组件和连接件,固定组件设置有两个,分别为用于固定小鼠肩部的第一固定组件和用于固定小鼠髋部的第二固定组件,固定组件包括皮带主体和设置于皮带主体一端的带扣,皮带主体上沿皮带主体延长方向设置有用于固定小鼠肩部或髋部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皮带主体远离所述带扣的一端设置有调节孔,调节孔沿所述皮带主体延长方向设置;连接件用于连接并收紧两个固定组件。所述皮带使小鼠处于不当姿势,进而引发脊柱侧弯。该方法除强迫姿势外,无其他干扰因素,构建出具有代表青少年脊柱侧弯的模型,推动了脊柱侧弯基础研究的发展。技术研发人员:陈克冰,马伟英,郝健磊,许致广,李明珠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技术研发日:20231102技术公布日:2024/8/16
- 上一篇:一种便携式充电桩检修装置的制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化妆品生产用真空乳化装置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