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企业的碳减排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计
发布日期:2024-08-21 浏览次数: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资质办理快速响应热线:4006-054-001 微信:15998557370
申请号: | 申请日: |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
发明(设计)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
主分类号: | 分类号: | ||
代理公司: | 代理人: | ||
地址: | 国省代码: | ||
权利要求书: | 说明书: | ||
微信咨询: | 添加微信:543646或【点此在线咨询】 | 文件下载: | 【点此下载】请正确填写本页网址和接收邮箱 |
摘要: | 本申请涉及碳减排,特别是涉及一种水泥企业的碳减排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水泥行业作为重要的碳排放源之一,减碳任务尤为艰巨且迫切。、现有技术中,水泥企业通常针对水泥生产中特定的环节或工艺对进行碳减排。、然而,碳减排是涉及整个生产过程的系统问题,因此,基于... | ||
相关服务: |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全国受理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 ||
本技术涉及碳减排,特别是涉及一种水泥企业的碳减排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背景技术:1、水泥行业作为重要的碳排放源之一,减碳任务尤为艰巨且迫切。2、现有技术中,水泥企业通常针对水泥生产中特定的环节或工艺对进行碳减排。3、然而,碳减排是涉及整个生产过程的系统问题,因此,基于特定的环节或工艺进行的碳减排,仍然使得水泥企业在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较高。技术实现思路1、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较高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降低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的水泥企业的碳减排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2、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泥企业的碳减排方法,包括:3、获取水泥企业对应于水泥生产的当前生产工艺和当前水泥产品,以及,水泥企业对应于所述水泥生产的候选生产工艺、候选水泥产品和候选能源;4、基于所述当前生产工艺、所述当前水泥产品、所述候选生产工艺和所述候选水泥产品,构建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生产结构的第一碳减排模型,以及,基于所述候选能源,构建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能源结构的第二碳减排模型;5、融合所述第一碳减排模型和所述第二碳减排模型,得到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所述水泥生产的目标碳减排模型;6、基于所述目标碳减排模型,确定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所述水泥生产的碳减排策略;所述水泥企业根据所述碳减排策略进行碳减排。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当前生产工艺为至少一种、所述当前水泥产品为至少一种、所述候选生产工艺为至少一种、所述候选水泥产品为至少一种;8、所述基于所述当前生产工艺、所述当前水泥产品、所述候选生产工艺和所述候选水泥产品,构建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生产结构的第一碳减排模型,包括:9、确定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每种当前生产工艺的碳排放量和对应于每种当前水泥产品的碳排放量,以及,确定每种候选生产工艺对应的碳排放系数和每种候选水泥产品对应的碳排放系数;10、基于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各种当前生产工艺的碳排放量和所述每种候选生产工艺对应的碳排放系数,构建所述水泥企业的生产工艺碳减排模型,以及,基于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各种当前水泥产品的碳排放量和所述每种候选水泥产品对应的碳排放系数,构建所述水泥企业的水泥产品碳减排模型;11、基于所述生产工艺碳减排模型和所述水泥产品碳减排模型,得到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所述生产结构的所述第一碳减排模型。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生产工艺碳减排模型和所述水泥产品碳减排模型,得到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所述生产结构的所述第一碳减排模型,包括:13、确定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所述生产工艺碳减排模型的权重和对应于所述水泥产品碳减排模型的权重;14、以减小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各种生产工艺下的总碳排放量和对应于各种水泥产品的总碳排放量之和为目标,根据所述生产工艺碳减排模型对应的权重和所述水泥产品碳减排模型对应的权重,对所述生产工艺碳减排模型和所述水泥产品碳减排模型进行融合处理,得到所述第一碳减排模型;15、其中,所述各种生产工艺包括所述各种当前生产工艺和各种候选生产工艺;所述水泥产品包括所述各种当前水泥产品和各种候选水泥产品。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候选能源为至少一种;17、所述基于所述候选能源,构建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能源结构的第二碳减排模型,包括:18、确定每种候选能源对应的单位碳排放量和单位能源强度;19、以减小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各种候选能源的总碳排放量为目标,基于所述每种候选能源对应的单位碳排放量和单位能源强度,构建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所述能源结构的所述第二碳减排模型。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目标碳减排模型,确定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所述水泥生产的碳减排策略,包括:21、在所述水泥企业的生产结构约束信息和能源结构约束信息的约束下,基于所述目标碳减排模型,得到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所述各种候选生产工艺的生产工艺使用比例、对应于所述各种候选生产工艺的生产工艺生产产量、对应于所述各种候选水泥产品的水泥产品生产比例、对应于所述各种候选水泥产品的水泥产品生产产量,和对应于所述各种候选能源的能源使用数量;22、将所述水泥企业对应的各个生产工艺使用比例、各个生产工艺生产产量、各个水泥产品生产比例、各个水泥产品生产产量和各个能源使用数量,确定为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所述水泥生产的碳减排策略。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融合所述第一碳减排模型和所述第二碳减排模型,得到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所述水泥生产的目标碳减排模型,包括:24、确定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所述第一碳减排模型的权重和对应于所述第二碳减排模型的权重;25、以减小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所述生产结构的碳排放量和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所述能源结构的碳排放量之和为目标,根据所述第一碳减排模型对应的权重和所述第二碳减排模型对应的权重,对所述第一碳减排模型和所述第二碳减排模型的第二权重进行融合处理,得到所述目标碳减排模型。26、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水泥企业的碳减排装置,包括:27、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水泥企业对应于水泥生产的当前生产工艺和当前水泥产品,以及,获取水泥企业对应于所述水泥生产的候选生产工艺、候选水泥产品和候选能源;28、模型构建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当前生产工艺、所述当前水泥产品、所述候选生产工艺和所述候选水泥产品,构建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生产结构的第一碳减排模型,以及,基于所述候选能源,构建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能源结构的第二碳减排模型;29、模型融合模块,用于融合所述第一碳减排模型和所述第二碳减排模型,得到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所述水泥生产的目标碳减排模型;30、策略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目标碳减排模型,确定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所述水泥生产的碳减排策略;所述水泥企业根据所述碳减排策略进行碳减排。31、第三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32、获取水泥企业对应于水泥生产的当前生产工艺和当前水泥产品,以及,水泥企业对应于所述水泥生产的候选生产工艺、候选水泥产品和候选能源;33、基于所述当前生产工艺、所述当前水泥产品、所述候选生产工艺和所述候选水泥产品,构建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生产结构的第一碳减排模型,以及,基于所述候选能源,构建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能源结构的第二碳减排模型;34、融合所述第一碳减排模型和所述第二碳减排模型,得到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所述水泥生产的目标碳减排模型;35、基于所述目标碳减排模型,确定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所述水泥生产的碳减排策略;所述水泥企业根据所述碳减排策略进行碳减排。36、第四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37、获取水泥企业对应于水泥生产的当前生产工艺和当前水泥产品,以及,水泥企业对应于所述水泥生产的候选生产工艺、候选水泥产品和候选能源;38、基于所述当前生产工艺、所述当前水泥产品、所述候选生产工艺和所述候选水泥产品,构建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生产结构的第一碳减排模型,以及,基于所述候选能源,构建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能源结构的第二碳减排模型;39、融合所述第一碳减排模型和所述第二碳减排模型,得到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所述水泥生产的目标碳减排模型;40、基于所述目标碳减排模型,确定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所述水泥生产的碳减排策略;所述水泥企业根据所述碳减排策略进行碳减排。41、第五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42、获取水泥企业对应于水泥生产的当前生产工艺和当前水泥产品,以及,水泥企业对应于所述水泥生产的候选生产工艺、候选水泥产品和候选能源;43、基于所述当前生产工艺、所述当前水泥产品、所述候选生产工艺和所述候选水泥产品,构建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生产结构的第一碳减排模型,以及,基于所述候选能源,构建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能源结构的第二碳减排模型;44、融合所述第一碳减排模型和所述第二碳减排模型,得到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所述水泥生产的目标碳减排模型;45、基于所述目标碳减排模型,确定所述水泥企业对应于所述水泥生产的碳减排策略;所述水泥企业根据所述碳减排策略进行碳减排。46、上述水泥企业的碳减排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首先,获取水泥企业对应于水泥生产的当前生产工艺和当前水泥产品,以及,水泥企业对应于水泥生产的候选生产工艺、候选水泥产品和候选能源;然后,基于当前生产工艺、当前水泥产品、候选生产工艺和候选水泥产品,构建水泥企业对应于生产结构的第一碳减排模型,以及,基于候选能源,构建水泥企业对应于能源结构的第二碳减排模型;接着,融合第一碳减排模型和第二碳减排模型,得到水泥企业对应于水泥生产的目标碳减排模型;最后,基于目标碳减排模型,确定水泥企业对应于水泥生产的碳减排策略;水泥企业根据碳减排策略进行碳减排。这样,通过从生产工艺和水泥产品两个维度构建了对应于生产结构的第一碳减排模型,和从能源维度构建了对应于能源结构的第二碳减排模型,使得水泥企业能够通过生产结构和能源结构两条碳减排路径实现碳减排,并通过对第一碳减排模型和第二碳减排模型的融合,并在融合得到的目标碳减排模型下确定水泥企业的碳减排策略,使得水泥企业能够对生产结构和能源结构两条碳减排路径进行平衡;与相关技术相比,基于上述过程的碳减排方法,水泥企业能够围绕水泥生产的整个过程,实现多路径、多目标的碳减排,进而降低了在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