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历史建筑残存倾斜砖墙的加固扶正施工方法
发布日期:2024-08-21 浏览次数: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资质办理快速响应热线:4006-054-001 微信:15998557370
申请号: | 申请日: |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
发明(设计)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
主分类号: | 分类号: | ||
代理公司: | 代理人: | ||
地址: | 国省代码: | ||
权利要求书: | 说明书: | ||
微信咨询: | 添加微信:543646或【点此在线咨询】 | 文件下载: | 【点此下载】请正确填写本页网址和接收邮箱 |
摘要: |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施工,特别涉及一种历史建筑残存倾斜砖墙的加固扶正施工方法。、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城市更新类项目将作为城市建设下的风口,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建设项目之一,城市更新不单单仅涉及到更新和改造,多数情况下还会涉及到文化遗址和遗产的保存和保护。某改造更新项目存在一处原东岳庙... | ||
相关服务: |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全国受理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 ||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施工,特别涉及一种历史建筑残存倾斜砖墙的加固扶正施工方法。背景技术:1、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城市更新类项目将作为城市建设下的风口,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建设项目之一,城市更新不单单仅涉及到更新和改造,多数情况下还会涉及到文化遗址和遗产的保存和保护。某改造更新项目存在一处原东岳庙围墙,具体砌筑时间可追溯到清代,此老墙采用条石基础,因早期施工材料较单一且施工工艺简单,埋深较浅,另加上年久失修,粘接砂浆风化,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原因,已存在较大倾斜情况,严重影响整体稳定性。古墙体修缮技术在保护和恢复历史遗产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比如:1、材料匹配问题:使用现代材料替代古老建筑材料可能导致不一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影响墙体的整体稳定性和外观;另外,新材料与原材料的兼容性问题可能导致新的损伤或加速旧材料的老化。2、过度修复:目前一些修缮项目为了追求视觉效果,很容易进行过度修复,从而忽略了对原始材料和工艺的尊重,并且过度修复可能导致古墙体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被破坏,失去其原有的风貌和特征等。本项目在进行老建筑墙体加固修缮施工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根据不同砌筑工艺、不同倾斜程度、不同地质及施工环境等影响,总结出一种残存倾斜墙体钢结构加固及扶正施工技术。本工法可有效降低施工成本、工期短,施工过程环保,符合低碳节能的基本国策,应用前景十分显著。技术实现思路1、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历史建筑残存倾斜砖墙的加固扶正施工方法,要解决传统的修缮方法影响墙体的整体稳定性和外观以及过度修复难以保证墙体原貌的技术问题。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3、一种历史建筑残存倾斜砖墙的加固扶正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地基基础的加固、墙体基础的加固、钢框架的施工和墙体的扶正;具体步骤如下。4、步骤一,确定墙体的倾斜部位,并根据倾斜部位对墙体进行分段和分层。5、步骤二,根据图纸定位墙体上的开洞位置。6、步骤三,墙面开洞后进行新增横梁的安装,横梁对应设置在墙体的两侧,墙体每侧的横梁沿竖向间隔布置一组;将墙体两侧的横梁通过第一对拉螺栓进行初步连接;7、同时在墙体两侧施工临时支撑,临时支撑的下端与地面铰接连接。8、步骤四,对地基基础进行注浆加固:先在施工墙体的两侧均由内而外依次布置双液注浆管和单液注浆管;将双液注浆管沿墙体的长轴向间隔布置在距离墙体450~550mm的位置处;每根双液注浆管竖直插入土体中;同时将单液注浆管沿墙体的长轴向间隔布置在距离墙体950~1050mm的位置处;每根单液注浆管倾斜插入土体中,且单液注浆管的下端延伸至地基基础的下方;然后对单液注浆管和双液注浆管进行注浆。9、步骤五,对墙体基础进行加固:采用人工进行老墙两侧土方开挖,深度至墙体基础的底部,严禁超挖,开挖完成后进行墙体混凝土基础施工,并埋设第一预埋组件方便钢框架的安装。10、步骤六,施工墙体两侧的钢框架;其中,墙体倾斜侧的钢框架紧贴墙体安装,背离墙体倾斜侧的钢框架垂直布置;所述钢框架包括有上部钢框架和下部钢框架;所述上部钢框架为矩形框格结构,设置在墙体的上部,上部钢框架由一组上竖向钢杆和一组上横杆连接而成;一组上竖向钢杆与墙体上部对应位置处的横梁焊接连接;所述下部钢框架为矩形框格结构,由一组下竖向钢杆和一组下横杆连接而成;一组下部钢框架与墙体下部对应位置处的横梁焊接连接。11、钢框架的施工过程具体如下:先将下部钢框架与埋设在墙体基础中的第一预埋组件固定连接,然后将上部钢框架的上竖向钢杆与下部钢框架的下竖向钢杆采用连接板对应铰接连接;其中,连接板的下部固定连接在下部钢框架上;连接板的上部与上部钢框架临时铰接连接。12、步骤七,破损部位处的墙帽拆除:逐块拆除破损严重部位的墙帽。13、步骤八,墙体的纠偏施工,具体过程如下。14、步骤1,将一组水平拉索间隔穿设在墙体中,水平拉索的一端连接在墙体倾斜一侧的钢框架上,连结点设置在钢框架的横杆与竖杆交叉节点处。15、步骤2,向水平拉索的另一端施加水平拉力,拉力方向朝向背离墙体倾斜一侧设置,边施加水平拉力,边逐步移动墙体倾斜一侧的临时支撑上端支撑点。16、步骤3,待墙体拉至与背离墙体倾斜一侧的钢框架贴合时则停止纠偏,及时紧固第一对拉螺栓,通过两侧竖向钢杆固定墙体。17、步骤九,钢框架的固定,将钢框架中的铰接节点改为刚接节点:纠偏完成时,将上部钢框架与下部钢框架的铰接节点改为刚接节点并在上竖向钢杆与下竖向钢杆的节点两侧加焊钢板,确保稳固。18、步骤十,恢复墙帽,至此施工结束。19、优选的,步骤三在施工临时支撑之前通过预设支撑的高度及夹角放线定位,确定临时支撑的下端位置,浇筑用于连接临时支撑的支撑基础并安装第二预埋组件,临时支撑的下端与支撑基础上的第二预埋组件铰接连接。20、优选的,步骤三中,所述临时支撑包括有斜杆;所述斜杆有多组,由上而下依次平行间隔设置;在相邻两组对应的斜杆之间设置有连接杆;每组斜杆沿墙体的长轴向间隔设置,且斜杆的上端支撑墙体的横梁上,斜杆的下端与铰接连接在地面上;所述水平杆连接在相邻的斜杆之间;横梁由上往下进行安装,每道横梁安装完成后,安装一道临时支撑,即:第一道横梁→第一组斜杆→第二道横梁→第二道斜杆……,依次安装,然后安装连接杆与水平杆,将临时支撑安装后方可安装下竖向钢杆。21、优选的,步骤四中,采用压密注浆加固法进行地基基础加固,单液注浆管中的浆液水泥浆,双液注浆管的浆液为水泥浆+水玻璃双液浆。22、优选的,步骤六中钢框架的具体施工方法如下。23、步骤ⅰ,连接板的加工:连接板采用矩形板,上部开设长圆孔。24、步骤ⅱ,根据墙体分层位置,放线确定临时铰接节点位置,然后进行下竖向钢杆的施工,将下竖向钢杆与对应位置的横梁焊接,并将连接板与下竖向钢杆进行焊接。25、步骤ⅲ,根据下竖向钢杆的定位进行上竖向钢杆的施工,将上竖向钢杆与对应位置的横梁焊接,然后将上竖向钢杆与连接板通过第二对拉螺栓初步铰接连接,使上部钢框架与下部钢框架之间预留15-20mm间隙,为墙体扶正预留可移动空间;待墙体纠偏完成后,拧紧第二对拉螺栓,并将连接板与上竖向钢杆焊接固定。26、步骤ⅳ,安装下横杆和上横杆,将上横杆与一组上竖向钢杆进行焊接,将下横杆与一组下竖向钢杆进行焊接。27、优选的,步骤1中,水平拉索的水平间距为2m~3m,竖向间距为1.5m~2.5m。28、优选的,所述第一预埋组件包括有第一预埋板和预埋螺栓;所述第一预埋板呈长条状,分别预埋在墙体的内外两侧,且每块第一预埋板沿墙体的长轴向通长设置;所述第一预埋板的板面上间隔开设有孔洞;所述预埋螺栓预埋在墙体混凝土基础中,预埋螺栓的上端从孔洞中伸出第一预埋板的顶面;所述下部钢框架中最底部的下横杆通过预埋螺栓固定。29、优选的,所述第二预埋组件包括有第二预埋板和螺纹套管;所述第二预埋板上间隔开始有穿孔,且第二预埋板埋设在支撑基础的顶部;所述螺纹套管连接在第二预埋板的底部、对应穿孔的位置处,并且螺纹套管埋设在支撑基础中;所述斜杆的底部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采用螺栓与螺纹套管连接。3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31、 1、本发明的历史建筑残存倾斜砖墙的加固扶正施工方法采用注浆、内外加钢框架的加固措施,保证了老墙扶正加固效果的耐久性,并且在施工完毕后墙体两侧外立面均不做处理,最大程度保护了老墙的历史风貌,达到了“修旧如旧”的效果。另外,本发明的墙体加固前将原老墙破损墙帽保护性拆除,加固完成后进行原样恢复,不仅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破损墙帽掉落伤人,也最大程度保证老墙的原汁原味。32、 2、本发明在对墙体加固前确定墙体的倾斜部位,并根据倾斜部位对墙体进行分段和分层,然后根据分好的墙段依次进行施工,该施工方法适用不同倾斜角度的倾斜墙体,此施工方法简便,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适用性强。33、 3、本工法采用在墙体两侧分别设置钢框架,同时结合本技术的斜撑进行,无需使用古建筑特殊昂贵材料,材料成本可控,节约资源,特别适用于作业环境狭窄里弄、胡同内老旧民居墙体加固工程。34、 4、本发明基础加固是通过地基注浆,保证了基础土体的承载力,同时在原基础两侧新增扩大混凝土基础,保证墙体稳定性。墙体钢框架施工则是按照倾斜度对老墙进行分层,在老墙内外侧按层增加上部和下部钢框架,墙体扶正前上下部连接为临时铰接,待扶正后改为刚接,该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小了对倾斜度小或者不倾斜的墙体部位的影响,保证扶正过程及完成后整体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