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发布日期:2024-08-21 浏览次数: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资质办理快速响应热线:4006-054-001 微信:15998557370
申请号: | 申请日: |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
发明(设计)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
主分类号: | 分类号: | ||
代理公司: | 代理人: | ||
地址: | 国省代码: | ||
权利要求书: | 说明书: | ||
微信咨询: | 添加微信:543646或【点此在线咨询】 | 文件下载: | 【点此下载】请正确填写本页网址和接收邮箱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车辆领域,主要涉及一种驱动装置及车辆。、通常对于搭载分布式电驱动总成的车辆,其动力总成通常由两个电机分别与两个车轮直连,两个电机在所有工况都参与直接驱动,而且无法解耦,两个电机无论什么工况都要同时输出功率,这样就会造成在大部分工况,两个电机都在较低的效率区间内运行,导致整车的电耗... | ||
相关服务: |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全国受理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 ||
本发明涉及车辆领域,主要涉及一种驱动装置及车辆。背景技术:1、通常对于搭载分布式电驱动总成的车辆,其动力总成通常由两个电机分别与两个车轮直连,两个电机在所有工况都参与直接驱动,而且无法解耦,两个电机无论什么工况都要同时输出功率,这样就会造成在大部分工况,两个电机都在较低的效率区间内运行,导致整车的电耗增加,影响整车续航能力。技术实现思路1、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装置及车辆,使得能够根据路况切换至不同的工作模式,降低能耗。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3、一种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差速器、第一控制元件和第二控制元件;所述差速器包含有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以及差速器齿轮;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所述第二输出轴均与所述差速器齿轮相连,所述第一输出轴用于连接第一轮端,所述第二输出轴用于连接第二轮端;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输出轴相连;所述第一控制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输出轴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且所述第一控制元件能够控制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输出轴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的通断;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输出轴以及所述差速器齿轮相连;所述第二控制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输出轴以及所述差速器齿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所述第二控制元件能够控制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输出轴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的通断,以及能够控制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差速器齿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的通断。4、本申请一些方案中,所述第二控制元件包括第一结合件、第二结合件以及第三结合件,所述第一结合件与所述第二电机传动连接,所述第二结合件与所述差速器齿轮传动轮连接,所述第三结合件与所述第二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一结合件能够与所述第二结合件结合或分离,所述第一结合件能够与所述第三结合件结合或分离;所述第一结合件、所述第二结合件以及所述第三结合件构成三工位同步器或三工位离合器。5、本申请一些方案中,所述第二电机的转轴上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结合件上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所述第二结合件上设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差速器齿轮啮合,所述第三结合件上设有第四齿轮,所述第二输出轴上设有第五齿轮,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四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齿轮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齿轮的直径,所述第五齿轮的直径大于所述第四齿轮的直径,所述差速器齿轮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三齿轮的直径。6、本申请一些方案中,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均与所述第一输出轴平行设置,且在所述第一输出轴的轴向上至少部分重叠。7、本申请一些方案中,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中间轴、第十一齿轮、第十二齿轮、第十三齿轮以及第十四齿轮,所述第十一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机的转轴上,所述第十四齿轮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出轴上,所述第十二齿轮、所述第十三齿轮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上,且所述第十二齿轮与所述第十一齿轮啮合,所述第十三齿轮与所述第十四齿轮啮合;所述第一控制元件包括第四结合件和第五结合件,所述第四结合件与所述第一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五结合件与所述第十四齿轮连接,所述第四结合件能够与所述第五结合件结合或分离;所述第四结合件与所述第五结合件构成同步器或离合器。8、本申请一些方案中,所述第一结合件、所述第二结合件和所述第三结合件同轴设置,所述第一结合件、所述第二结合件和所述第三结合件所在的轴线位置为第一中间轴,以所述第一中间轴、所述第二电机的转轴以及所述第二输出轴为顶点,所述第一中间轴、所述第二电机的转轴以及所述第二输出轴的连线构成第一锐角三角形;以所述中间轴、所述第一电机的转轴以及所述第一输出轴为顶点,所述中间轴、所述第一电机的转轴以及所述第一输出轴的连线构成第二锐角三角形;所述第一锐角三角形和所述第二锐角三角形关于所述第一输出轴的轴线对称,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电机以及所述差速器在所述第一输出轴的轴向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9、本申请一些方案中,所述第一输出轴包括第一输出半轴、第二输出半轴以及第三控制元件,所述第一输出半轴与所述差速器齿轮相连,所述第二输出半轴与所述第一轮端连接,所述第三控制元件与所述第一输出半轴以及第二输出半轴连接,所述第三控制元件能够控制所述第一输出半轴与所述第二输出半轴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的通断;所述第一控制元件能够控制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二输出半轴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的通断,还能够控制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差速器齿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的通断。10、本申请一些方案中,所述第一控制元件包括第六结合件、第七结合件以及第八结合件,所述第六结合件与所述第一电机传动连接,所述第七结合件与所述差速器齿轮传动轮连接,所述第八结合件与所述第二输出半轴传动连接,所述第六结合件能够与所述第七结合件结合或分离,所述第六结合件能够与所述第八结合件结合或分离;所述第六结合件、所述第七结合件以及所述第八结合件构成三工位同步器或三工位离合器。11、本申请一些方案中,所述第一电机的转轴上设有第六齿轮,所述第六结合件上设有第七齿轮,所述第七齿轮与所述第六齿轮啮合,所述第七结合件上设有第八齿轮,所述第八齿轮与所述差速器齿轮啮合,所述第八结合件上设有第九齿轮,所述第二输出半轴上设有第十齿轮,所述第十齿轮与所述第九齿轮啮合;所述第七齿轮的直径大于所述第六齿轮的直径,所述差速器齿轮的直径大于所述第八齿轮的直径,所述第十齿轮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九齿轮的直径。12、本申请一些方案中,所述第三控制元件包括第九结合件和第十结合件,所述第九结合件与所述第一输出半轴连接,所述第十结合件与所述第二输出半轴连接,且所述第九结合件能够与所述第十结合件结合;所述第九结合件与所述第十结合件构成同步器或离合器。13、一种车辆,包括车体、第一轮端、第二轮端以及所述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安装在所述车体上,所述第一轮端与所述第一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二轮端与所述第二输出轴连接。14、有益效果:本申请的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差速器、第一控制元件和第二控制元件,第一控制元件设置在第一电机与第一输出轴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且第一控制元件能够控制第一电机与第一输出轴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的通断,第二控制元件设置在第二电机与第二输出轴以及差速器齿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且第二控制元件能够控制第二电机与第二输出轴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的通断,以及能够控制第二电机与差速器齿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的通断,因此,通过第一控制元件和第二控制元件的控制,能够实现第一电机驱动第一输出轴转动、第二电机驱动第二输出轴转动的分布式工作模式,也能够实现第二电机驱动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转动的单电机集中驱动工作模式,驱动装置能够根据路况选择对应的工作模式,使得电机工作在效率较高的点,进而降低能耗。技术特征:1.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差速器、第一控制元件和第二控制元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第一轮端、第二轮端以及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安装在所述车体上,所述第一轮端与所述第一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二轮端与所述第二输出轴连接。技术总结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驱动装置及车辆,包括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差速器、第一控制元件和第二控制元件,第一控制元件设置在第一电机与第一输出轴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且第一控制元件能够控制第一电机与第一输出轴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的通断,第二控制元件设置在第二电机与第二输出轴以及差速器齿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且第二控制元件能够控制第二电机与第二输出轴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的通断,以及能够控制第二电机与差速器齿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的通断,因此,通过第一控制元件和第二控制元件的控制,能够实现第一电机驱动第一输出轴转动、第二电机驱动第二输出轴转动的分布式工作模式,也能够实现第二电机驱动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转动的单电机集中驱动工作模式,驱动装置能够根据路况选择对应的工作模式,使得电机工作在效率较高的点,进而降低能耗。技术研发人员:王宝智,施国飞,缪伟,吴为理,谢斌权,辛发巧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