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尾部扰流装置、车辆及方法与流程
发布日期:2024-08-21 浏览次数: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资质办理快速响应热线:4006-054-001 微信:15998557370
申请号: | 申请日: |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
发明(设计)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
主分类号: | 分类号: | ||
代理公司: | 代理人: | ||
地址: | 国省代码: | ||
权利要求书: | 说明书: | ||
微信咨询: | 添加微信:543646或【点此在线咨询】 | 文件下载: | 【点此下载】请正确填写本页网址和接收邮箱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车辆,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尾部扰流装置、车辆、用于控制车辆的尾部扰流装置的方法和用于控制车辆的顶侧部扰流装置的方法。、大马力和高扭矩的发动机价格昂贵,发动机逐渐被更加经济的电动机取代,电动机能够以更低廉的价格实现大马力和高扭矩。各车企在将车速越做越快、马力越做越大的同时,也注... | ||
相关服务: |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全国受理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 ||
本发明涉及车辆,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尾部扰流装置、车辆、用于控制车辆的尾部扰流装置的方法和用于控制车辆的顶侧部扰流装置的方法。背景技术:1、大马力和高扭矩的发动机价格昂贵,发动机逐渐被更加经济的电动机取代,电动机能够以更低廉的价格实现大马力和高扭矩。各车企在将车速越做越快、马力越做越大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在高速度行车工况下,空气对车辆操控、续航、乘坐感受的巨大影响。2、相关技术中,车辆设置扰流板以打散车辆尾部的湍流,降低车辆行驶中受到的阻力。但受限于车辆造型或驾驶水平的限制,扰流板通常不能发挥完全的气动学作用,反而会对整车能耗起到反作用,例如用于增加下压力的扰流板应用不当就出现负荷变大、能耗增加等负面作用。3、由此,这存在改进的空间。技术实现思路1、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尾部扰流装置,扰流装置可以通过更换位置,一个位置下降低车辆行驶中的能耗,另一个位置调整车辆的抓地力,满足车辆的变速需求。2、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车辆。3、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用于控制车辆的尾部扰流装置的方法。4、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用于控制车辆的顶侧部扰流装置的方法。5、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尾部扰流装置包括扰流调节组件和运动驱动机构,所述运动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扰流调节组件在第一方向上往复运动,所述扰流调节组件包括:第一扰流板和第二扰流板,所述第一扰流板和所述第二扰流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扰流板包括第一扰流面;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扰流板和所述第二扰流板;角度驱动机构,所述角度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扰流板翻转,以调节所述第一扰流板相对于所述第二扰流板的角度;所述扰流调节组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扰流板位于第一高度,所述第一扰流面与第二方向之间形成第一角度;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扰流板位于第二高度,所述第一扰流面与所述第二方向之间形成第二角度,其中,所述第一角度大于或等于0°,所述第二角度大于所述第一角度,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6、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尾部扰流装置,当扰流调节组件位于第一位置时,扰流调节组件可以消除车辆的湍流,平衡前后气压阻力,减小车辆行驶阻力,降低车辆的能耗;当扰流调节组件位于第二位置时,在消除湍流的基础上,扰流调节组件能够调整车轮的抓地力。根据车辆不同的行驶环境,通过改变扰流调节组件的位置,第一位置下可以降低车辆的能耗,第二位置下可以满足车辆的变速需求。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扰流调节组件还包括补偿板,所述补偿板位于所述第二扰流板的背离所述第一扰流板的一侧;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补偿板和所述第二扰流板;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补偿板位于所述第一高度。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扰流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铰接相连,所述角度驱动机构包括尾部电动撑杆,所述尾部电动撑杆包括尾部固定杆和尾部伸缩杆,所述尾部固定杆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尾部伸缩杆与所述尾部固定杆嵌套设置,且所述尾部伸缩杆相对于所述尾部固定杆适于伸出或缩回,所述尾部伸缩杆与所述第一扰流板铰接相连。9、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尾部车身和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尾部扰流装置,所述尾部扰流装置安装于所述尾部车身,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所述第一扰流板和所述第二扰流板沿所述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10、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的尾部扰流装置,可以向车辆的尾部施加下压力,从而增加车辆尾部轮胎的抓地力。当扰流调节组件位于第一位置时,扰流调节组件可以消除车辆尾部的湍流,平衡前后气压阻力,减小车辆行驶阻力,降低车辆的能耗;当扰流调节组件位于第二位置时,在消除湍流的基础上,扰流调节组件能够调整车轮的抓地力。根据车辆不同的行驶环境,通过改变扰流调节组件的位置,第一位置下可以降低车辆的能耗,第二位置下可以满足车辆的变速需求。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尾部车身具有尾部顶面和设于所述尾部顶面且向下凹陷的凹槽,所述运动驱动机构安装于所述凹槽,所述第二扰流板具有第二扰流面,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扰流面与所述尾部顶面相连形成光滑过渡的车身外表面。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扰流调节组件还包括补偿板,所述补偿板位于所述第二扰流板的背离所述第一扰流板的一侧,所述补偿板具有补偿面,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补偿面与所述尾部顶面相连形成光滑过渡的车身外表面。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辆还包括顶侧部扰流装置,所述顶侧部扰流装置安装于所述车辆的侧围或顶部,所述顶侧部扰流装置包括扰流板板体和顶侧部驱动机构,所述顶侧部驱动机构连接所述扰流板板体与所述车辆的车身,所述顶侧部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扰流板板体摆动,以调节所述扰流板板体相对于所述车身的角度。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侧部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动撑杆、第二电动撑杆和第三电动撑杆,所述第一电动撑杆的固定端可枢转地连接所述车身,所述第一电动撑杆的伸缩端可枢转地连接所述扰流板板体的前部,所述第二电动撑杆的固定端可枢转地连接所述车身,所述第二电动撑杆的伸缩端可枢转地连接所述扰流板板体的后部,所述第三电动撑杆的固定端可枢转地连接所述车身,所述第三电动撑杆的伸缩端可枢转地连接所述第二电动撑杆,所述第一电动撑杆的固定端、所述第三电动撑杆的固定端、所述第二电动撑杆的固定端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自前向后顺次布置。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侧部扰流装置具有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在所述第三位置,所述扰流板板体与所述车身的表面相连形成光滑过渡的车身外表面;在所述第四位置,所述扰流板板体相对于所述车身的表面倾斜设置。16、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控制车辆的尾部扰流装置的方法,所述车辆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所述方法包括采集所述车辆的车速;采集所述车辆所处的路况;在所述路况为湿滑路况且所述车速达到第一预设车速,或者在所述路况为标准路况且所述车速达到第二预设车速时,将所述扰流调节组件调节至所述第二位置;否则,将所述扰流调节组件调节至所述第一位置;其中,所述第二预设车速大于所述第一预设车速。17、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控制车辆的顶侧部扰流装置的方法,所述车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所述顶侧部扰流装置具有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所述方法包括采集所述车辆的制动信号;判断所述车辆的制动装置是否满足制动需求,在所述制动装置不满足制动需求时,将所述扰流板板体调节至所述第四位置;否则,将所述扰流板板体调节至所述第三位置。18、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技术特征:1.一种用于车辆的尾部扰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扰流调节组件和运动驱动机构,所述运动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扰流调节组件在第一方向上往复运动,所述扰流调节组件包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尾部扰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调节组件还包括: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尾部扰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铰接相连,所述角度驱动机构包括尾部电动撑杆,所述尾部电动撑杆包括尾部固定杆和尾部伸缩杆,所述尾部固定杆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尾部伸缩杆与所述尾部固定杆嵌套设置,且所述尾部伸缩杆相对于所述尾部固定杆适于伸出或缩回,所述尾部伸缩杆与所述第一扰流板铰接相连。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尾部车身和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尾部扰流装置,所述尾部扰流装置安装于所述尾部车身,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所述第一扰流板和所述第二扰流板沿所述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车身具有尾部顶面和设于所述尾部顶面且向下凹陷的凹槽,所述运动驱动机构安装于所述凹槽,所述第二扰流板具有第二扰流面,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扰流面与所述尾部顶面相连形成光滑过渡的车身外表面。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调节组件还包括补偿板,所述补偿板位于所述第二扰流板的背离所述第一扰流板的一侧,所述补偿板具有补偿面,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补偿面与所述尾部顶面相连形成光滑过渡的车身外表面。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顶侧部扰流装置,所述顶侧部扰流装置安装于所述车辆的侧围或顶部,所述顶侧部扰流装置包括扰流板板体和顶侧部驱动机构,所述顶侧部驱动机构连接所述扰流板板体与所述车辆的车身,所述顶侧部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扰流板板体摆动,以调节所述扰流板板体相对于所述车身的角度。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顶侧部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动撑杆、第二电动撑杆和第三电动撑杆,所述第一电动撑杆的固定端可枢转地连接所述车身,所述第一电动撑杆的伸缩端可枢转地连接所述扰流板板体的前部,所述第二电动撑杆的固定端可枢转地连接所述车身,所述第二电动撑杆的伸缩端可枢转地连接所述扰流板板体的后部,所述第三电动撑杆的固定端可枢转地连接所述车身,所述第三电动撑杆的伸缩端可枢转地连接所述第二电动撑杆,所述第一电动撑杆的固定端、所述第三电动撑杆的固定端、所述第二电动撑杆的固定端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自前向后顺次布置。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顶侧部扰流装置具有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在所述第三位置,所述扰流板板体与所述车身的表面相连形成光滑过渡的车身外表面;在所述第四位置,所述扰流板板体相对于所述车身的表面倾斜设置。10.一种用于控制车辆的尾部扰流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为权利要求4-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所述方法包括:11.一种用于控制车辆的顶侧部扰流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为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所述顶侧部扰流装置具有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所述方法包括: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尾部扰流装置、车辆及方法。本申请包括扰流调节组件和运动驱动机构,运动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扰流调节组件在第一方向上往复运动,扰流调节组件包括第一扰流板和第二扰流板,第一连接部用于连接第一扰流板和第二扰流板,角度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一扰流板翻转,以调节第一扰流板相对于第二扰流板的角度;扰流调节组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扰流装置可以通过更换位置,一个位置下降低车辆行驶中的能耗,另一个位置调整车辆的抓地力,满足车辆的变速需求。技术研发人员:易新宇,辛雯康,周维明,周健良,周剑河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