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发配件及卷发装置的制作方法
发布日期:2024-08-21 浏览次数: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资质办理快速响应热线:4006-054-001 微信:15998557370
申请号: | 申请日: |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
发明(设计)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
主分类号: | 分类号: | ||
代理公司: | 代理人: | ||
地址: | 国省代码: | ||
权利要求书: | 说明书: | ||
微信咨询: | 添加微信:543646或【点此在线咨询】 | 文件下载: | 【点此下载】请正确填写本页网址和接收邮箱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卷发配件及卷发装置。、卷发造型作为美发设计的一种,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追捧和热爱。在采用传统的手法设计卷发造型时,一般需要用到电吹风并配合卷发梳,或者采用手动的夹持式卷发器,这些传统的手法都需要用户手动将头发缠绕在卷发棒上,然后利用卷发棒对缠绕后的头发进行... | ||
相关服务: |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全国受理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 ||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卷发配件及卷发装置。背景技术:1、卷发造型作为美发设计的一种,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追捧和热爱。在采用传统的手法设计卷发造型时,一般需要用到电吹风并配合卷发梳,或者采用手动的夹持式卷发器,这些传统的手法都需要用户手动将头发缠绕在卷发棒上,然后利用卷发棒对缠绕后的头发进行加热,从而实现卷发,比较费时,并且这些手法非专业人士不能完成,卷绕效果无法保障。2、为此,现有技术中出现了能够实现自动卷发的装置,例如空气卷发装置等,通过在卷发棒上设置出风口输出气流,使得气流沿卷发棒外周壁流动带动头发缠绕并吸附在卷发棒上,通过卷发棒对头发加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动卷发。现有技术中大多的空气卷发装置都是固定的出风方向,只能实现单向卷发,因此用户在实际使用时,根据不同的卷发造型,需要改变手持卷发装置的姿势才能完成出风方向的变换,导致用户实际使用较为不便。技术实现思路1、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大多的空气卷发装置都是固定的出风方向,导致用户实际使用时转换出风方向较为不便的问题,提供一种卷发配件及卷发装置。2、一种卷发配件,包括:主壳体,所述主壳体设有流体通道,所述主壳体底部设有进风口,所述主壳体侧壁设有多个过风口,所述流体通道分别与所述进风口和多个所述过风口连通,所述进风口用于与卷发装置主体的出风端连通;导风叶片,所述导风叶片与所述主壳体活动连接,所述导风叶片位于所述主壳体的外侧,所述导风叶片与所述主壳体围合形成过风腔,所述导风叶片的第一侧壁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导风叶片的第二侧壁设有第二出风口,所述过风腔分别与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和多个所述过风口连通,所述导风叶片可相对所述主壳体转动并至少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导风叶片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侧壁远离所述流体通道的一端与所述主壳体侧壁抵接,所述第二出风口被所述主壳体密封且所述第一出风口与外界连通,所述导风叶片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侧壁远离所述流体通道的一端与所述主壳体侧壁抵接,所述第一出风口被所述主壳体密封且所述第二出风口与外界连通。3、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卷发配件,其导风叶片可转动地设置在主壳体的外侧并与主壳体围合形成与流体通道连通的过风腔,导风叶片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分别设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通过翻转导风叶片,能够驱使第一侧壁或第二侧壁远离流体通道的一端向主壳体侧壁靠近并与之抵接,从而使得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中的一个被封堵,从而气流从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中的另一个流出,由此实现装置出风方向的变化,达到两个不同旋向的出风效果,本发明结构简单,转动方便,可快速切换,提高了卷发的效果和效率。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壳体包括内筒和限位柱,所述内筒设有所述流体通道,所述内筒底部设有所述进风口,所述内筒侧壁设有多个所述过风口,所述限位柱沿所述内筒轴线方向设置,所述限位柱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的所述限位柱沿所述内筒的周向间隔分布在所述内筒的外侧壁上,所述导风叶片部分延伸至相邻的两个所述限位柱之间,所述导风叶片的两侧分别与相邻的所述限位柱活动连接,所述导风叶片与相邻的两个所述限位柱和所述内筒的外侧壁围合形成所述过风腔。通过限位柱的设置,可便于导风叶片相对内筒转动的同时能够与相邻的两个限位柱连接形成导风腔,可有效防止导风叶片与内筒连接不紧密而导致气流意外泄漏。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叶片包括弧形板和连接筋,所述连接筋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连接筋位于所述弧形板靠近所述流体通道的一侧,两个所述连接筋分别与所述导风叶片相对的两端连接,两个所述连接筋分别与所述弧形板配合形成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两个所述连接筋的至少部分分别延伸至相邻的两个所述限位柱之间,两个所述连接筋分别与相邻的所述限位柱连接,所述导风叶片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弧形板远离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一端与所述限位柱抵接,使得所述第二出风口被密封,所述导风叶片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弧形板远离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一端与所述限位柱抵接,使得所述第一出风口被密封。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利用两个连接筋和相邻的限位柱连接,从而使得导风叶片可与主壳体之间形成导风腔,当顺时针转动导风叶片至第一位置时,弧形板远离第一出风口的一端将向相邻的限位柱靠近并与之抵接,从而使得第二出风口被封堵,确保气流将经第一出风口输出并沿并绕外筒表面流动,形成第一旋向的出风效果;而当逆时针转动导风叶片至第二位置时,弧形板远离第二出风口的一端将向相邻的限位柱靠近并与之抵接,从而使得第一出风口被封堵,确保气流将经第二出风口输出并沿并绕外筒表面流动,形成第二旋向的出风效果。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柱和/或所述连接筋采用弹性材料,所述限位柱与相邻的所述连接筋过盈配合。通过采用上述结构,一方面可确保连接筋与限位柱之间连接紧密,避免气流发生意外泄漏,使得装置出风混乱影响卷发效果,另一方面可便于导风叶片发生转动时,连接筋和限位柱能够发生弹性形变,使得导风叶片的转动阻力减小同时还能降低限位柱和连接筋之间的磨损,有利于提高装置的使用寿命。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柱为中空柱。通过采用中空柱结构能更有利于限位柱受到挤压时发生弹性形变。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叶片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的所述连接筋与相邻的所述限位柱分离并形成第一过风间隙,所述过风腔分别通过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一过风间隙与外界连通,所述导风叶片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靠近所述第二出风口的所述连接筋与相邻的所述限位柱分离并形成第二过风间隙,所述过风腔分别通过所述第二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过风间隙与外界连通。通过采用上述结构,第一过风间隙和第二过风间隙的形成可进一步增大装置出风面积,能有利于提高出风风量,并降低出风噪音。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筒的外侧壁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数量与所述限位柱的数量一致,所述限位柱包括柱体本体和卡凸,所述卡凸设置在所述柱体本体靠近所述流体通道的一侧,所述卡凸与所述卡槽适配安装。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卡凸与限位柱的配合可对限位柱形成限位作用,以便于限位柱的快速定位组装,同时还能避免卷发过程中限位柱被导风叶片带动发生松脱或移位。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壳体还包括环形安装座,所述环形安装座套设在所述内筒外侧,还包括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过风腔内,所述第一转轴穿过所述导风叶片并插设在所述环形安装座上,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内筒的中轴线平行,所述导风叶片可相对所述主壳体绕所述第一转轴转动。通过在内筒外侧设置环形安装座用于固定第一转轴,当导风叶片绕第一转轴转动时可相对主壳体发生位置变化,利用导风叶片与限位柱之间连接关系的变化以改变装置出风方向,从而实现两个不同旋向的出风效果。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叶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导风叶片沿所述内筒的周向间隔分布,还包括旋转盖,所述旋转盖同轴设置在所述内筒远离所述进风口的一侧,所述旋转盖与多个所述导风叶片的导风叶片活动连接,所述旋转盖可相对所述内筒绕所述内筒的中心轴旋转,以带动多个所述导风叶片绕对应的所述第一转轴同步转动。通过在主壳体的端部设置旋转盖用于实现多个导风叶片的转动,可使得导风叶片的转动操作更加方便,实现快速切换,并使得装置出风方向的切换更加稳定。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叶片朝向所述内筒的一侧形成定位板,所述定位板设有与所述过风腔连通的轴孔,所述第一转轴穿过所述轴孔。通过定位板的设置,第一转轴穿过轴孔可进一步提高定位效果,确保导风叶片绕第一转轴转动时,第一转轴不易发生移位或松脱。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转盖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形成有滑柱,所述滑柱的数量与所述导风叶片的数量一致,所述导风叶片靠近所述旋转盖的一侧设有滑槽,所述滑柱的至少部分延伸至所述滑槽内并与所述滑槽侧壁抵靠,所述滑槽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当所述滑柱滑动至所述所述滑槽的中心端时,所述第一端至所述内筒的中心轴的直线距离和所述第二端至所述内筒的中心轴的直线距离均大于所述中心端至所述内筒的中心轴的直线距离,所述滑柱能沿所述滑槽进行往复运动,以驱动所述导风叶片绕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通过分别在导风叶片和旋转盖上设置相适配的滑槽和滑柱,滑柱可沿滑槽来回滑动,使得导风叶片与旋转盖活动连接,由于当滑柱滑动至滑槽的中心端时,第一端至内筒的中心轴的直线距离和第二端至内筒的中心轴的直线距离均大于中心端至内筒的中心轴的直线距离,从而当滑柱从中心端向第一端或第二端滑动时,滑柱将同时带动第一端或第二端靠近内筒的中轴线活动,由此可驱动导风叶片绕第一转轴转动,当滑柱滑至第一端时,导风叶片位于第一位置,当滑柱滑至第二端时,导风叶片位于第二位置。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限位盖,所述限位盖同轴设置在所述内筒远离所述进风口的一侧,所述限位盖位于所述内筒和所述旋转盖之间,所述旋转盖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限位盖转动连接,所述旋转盖可相对所述限位盖转动,所述旋转盖朝向所述限位盖的一侧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侧壁沿所述旋转盖的周向设有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所述限位盖形成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延伸至所述凹槽中,所述限位凸起可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限位槽或所述第二限位槽卡接配合以对所述旋转盖限位,所述限位凸起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槽时,所述导风叶片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限位凸起位于所述第二限位槽时,所述导风叶片位于所述第二位置。通过采用上述结构,限位凸起可分别与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配合,实现对旋转盖旋转角度的限制,并且能够形成定位固定作用,避免卷发过程中导风叶片被头发带动下出现转动。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盖与所述第二转轴一体成型。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安装座与所述内筒为一体成型。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导流件,所述导流件包括支架和多个导流筋,所述支架沿所述导风叶片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导风叶片上,所述支架位于所述过风腔内,多个所述导流筋间隔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导流筋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所述第一导流面沿气流方向逐渐朝向所述第一出风口倾斜或弯曲,所述第二导流面沿气流方向逐渐朝向所述第二出风口倾斜或弯曲。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导流筋将相对气流上升方向设置,当气流经过风口进入过风腔后,气流持续上升与导流筋相撞并发生转向,使得气流能够沿导流筋表面流动流向出风口,并通过形成弯曲或倾斜的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可更好地在气流上升时对气流进行引导实现向左或向右两个方向的导风,避免气流与导流筋正面碰撞导致风力较大损耗。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筋为v字型。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件位于所述导风叶片和第一转轴之间。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筋设有限位孔,所述第一转轴穿过所述限位孔。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可使得导流件能更好地配合导风叶片绕第一转轴转动,同时第一转轴与限位孔的配合可对导流件形成限位作用,以便于导流件的快速定位组装,同时还能避免装置使用过程中导流件发生移位。21、本技术的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卷发装置。22、一种卷发装置,包括:主体;上述的卷发配件,所述卷发配件与所述主体适配连接,所述进风口与所述主体的出风端连通;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设置在所述主体上,所述风机组件用于产生气流。本技术的第二方面公开的卷发装置,通过在主体上设置前述任意一项的卷发配件,通过翻转其导风叶片,能够驱使导风叶片的第一侧壁或第二侧壁远离流体通道的一端向主壳体侧壁靠近并与之抵接,从而使得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中的一个被封堵,从而气流从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中的另一个流出,由此实现装置出风方向的变化,达到两个不同旋向的出风效果。
- 上一篇:一种分类式储蓄罐的制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透气防护服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