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穿戴设备、电子设备及安装支架的制作方
发布日期:2024-08-21 浏览次数: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资质办理快速响应热线:4006-054-001 微信:15998557370
申请号: | 申请日: |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
发明(设计)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
主分类号: | 分类号: | ||
代理公司: | 代理人: | ||
地址: | 国省代码: | ||
权利要求书: | 说明书: | ||
微信咨询: | 添加微信:543646或【点此在线咨询】 | 文件下载: | 【点此下载】请正确填写本页网址和接收邮箱 |
摘要: |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电子设备及安装支架。、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的表体与表带之间相对固定连接,在拆卸时十分困难,需要借助专业的工具或寻求专业人士帮忙,在使用时十分不便。技术实现思路、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电子... | ||
相关服务: |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全国受理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 ||
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电子设备及安装支架。背景技术:1、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的表体与表带之间相对固定连接,在拆卸时十分困难,需要借助专业的工具或寻求专业人士帮忙,在使用时十分不便。技术实现思路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电子设备及安装支架,用于降低可穿戴设备的主体部与安装支架的安装和拆卸难度。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3、安装支架;4、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安装支架;5、其中,所述主体部设置有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所述安装支架设置有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用于与所述第一配合部配合,所述第二配合部能够相对于主体部运动,所述第二限位件具有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二配合部具有凸起部,所述第二配合部能够沿所述主体部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相对于所述主体部运动时,所述凸起部能够伸入或脱离所述第一凹陷部;6、所述第一限位件位于所述安装支架的侧壁且相对于所述安装支架的侧壁凸起,用于沿可穿戴设备的厚度方向限制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安装支架的相对位置,所述第二限位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支架的底壁,且沿所述可穿戴设备的厚度方向延伸,用于沿可穿戴设备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限制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安装支架的相对位置;7、当所述凸起部与所述第一凹陷部配合,且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一限位件配合时,所述主体部安装于所述安装支架;8、当所述凸起部脱离所述第一凹陷部时,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限位件解除配合,且所述第一配合部能够脱离所述第一限位件。9、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案中,通过限位件与配合部之间的配合实现主体部与佩戴部之间的可拆卸安装,不仅操作简单,而且还能够将主体部完全从佩戴部2拆卸,更加符合实际的使用需求。当可穿戴设备出现损坏时,可以根据需求,单独更换佩戴部,或将主体部拆卸,以便于对主体部进行维修,降低佩戴部在维修过程中的干扰,从而有利于降低可穿戴设备的维修难度。在拆卸时通过驱动第二配合部即可解除第二配合部与第二限位件的配合,并直接驱动主体部相对于安装支架运动即可解除第一限位部与第一配合部的配合即可完成拆卸,使用时十分方便。1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安装支架运动,当所述主体部位于所述安装支架时,所述第一限位件能够伸入所述第一配合部,或,所述第一限位件能够脱离所述第一配合部。11、通过使第一限位件能够相对安装支架运动,以便于第一限位件和第一配合部进行配合。1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支架具有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一限位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一限位件能够沿所述第二凹陷部运动,以使所述第一限位件能够沿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开口伸出或缩回。13、第二凹陷部能够对第一限位件的运动进行导向,从而提高第一限位件运动的稳定性,从而便于第一限位件与第一配合部配合或解除配合。1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底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件,当所述第一限位件缩回所述第二凹陷部时,所述第一弹性件被压缩,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限位件沿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开口伸出。15、通过设置第一弹性件可以实现对第一限位件运动的控制,便于驱动第一限位件沿第一通孔伸出并与第一配合部配合,当第一限位件与第一配合部配合时,第一弹性件可以降低第一限位件因误触等原因导致缩回的可能,降低第一限位件与第一配合部脱离的可能,从而可以提高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配合部的稳定性。1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第一限位段和第二限位段,所述第一限位段的截面积大于第二限位段的截面积,第二限位段位于第一限位段远离第二凹陷部的底壁的一侧,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开口设置有第三限位件,所述第三限位件具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凹陷部连通,偶数第二限位段的至少部分能够沿所述第一通孔伸出;17、所述第一限位段的至少部分与第三限位件朝向第二凹陷部的一侧抵接。1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一限位件远离所述第二限位件的一侧。19、这样的方式便于第一弹性件连接第一限位件和第二凹陷部的侧壁。2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底壁设置有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底壁凸起,所述第一弹性件的至少部分套设与所述第一导向部。21、通过将第一弹性件的至少部分套设于第一导向部,在提高第一弹性件安装的稳定性的同时,还能够在第一弹性件发生形变时对第一弹性件的收缩或延伸进行导向,从而提高第一弹性件发生形变时的稳定性,进而能够提高第一限位件运动的稳定性。2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限位段具有第一导向面,所述第一导向面位于所述第二限位段远离所述第一限位段的一端,用于与所述主体部接触。23、通过设置第一导向面,能够便于第一限位件与第一配合部配合,从而便于主体部安装于安装支架。在安装时,将主体部沿安装方向放入安装支架,在放入的过程中,主体部与第一导向面接触,主体部与第一导向面之间的产生的作用力可以被分解,产生沿第一限位段指向第一限位段的分力,在该分力的作用下,第一限位件能够缩回,第一弹性件被压缩,直至第一配合部运动至预设位置时,主体部与第一导向面解除抵接,在第一弹性件的驱动力的作用下,第一限位件的部分沿第一通孔伸出第二凹陷部,并伸入第一配合部。2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安装支架一体成型。25、这样的设计可以减少部件的数量,由于第一限位件与安装支架一体成型,因此,可以省去第一弹性件、第三限位件等部件,同时对于第一限位件的结构要求也相对较低,可以不需要做成截面积不同的多段结构。有利于简化安装支架以及可穿戴设备的结构,从而可以降低加工难度,并简化加工组装的步骤,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更加符合实际的使用需求。2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配合部为凹槽,所述第一限位件的延伸方向垂直与所述可穿戴设备的厚度方向。27、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便于第一限位件对主体部进行限位。2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凹陷部设置于所述第二限位件的侧壁,并沿所述第二限位件的径向延伸。29、通过设置第一凹陷部能够提高第二限位件与第二配合部配合时的稳定性,降低第二限位件与第二配合部脱离的可能,从而提高主体部安装的稳定性。3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具有第二弹性件,当所述第二配合部相对于所述主体部运动时,所述第二弹性件能够发生形变,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配合部复位。31、在安装或拆卸主体部时,可以通过手动的方式驱动第二配合部相对于主体部移动,当第二配合部相对于主体部运动时能够带动第二弹性件发生形变,第二弹性件形变时所产生的回复力能够用于驱动第二配合部复位,以使第二配合部与第二限位件更好的配合,同时还能够提高第二配合部与第二限位件配合的稳定性,降低第二配合部因误触导致其与第二限位件解除配合的可能。3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配合部具有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二导向部沿所述第二配合部的运动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弹性件的至少部分套设于所述第二导向部。33、通过设置第二导向部能够提高第二弹性件安装的稳定性,同时,第二导向部还能够对第二弹性件的形变进行导向,从而降低第二弹性件在形变过程中发生偏离的可能,以有利于提高第二配合部的运动稳定性。3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配合部具有第二导向面,所述第二导向面设置于所述凸起部,用于与所述第二限位件接触。35、在安装主体部时,可以将主体部安装方向放入安装支架,第二导向面与第二限位件接触,二者之间产生的作用力能够分解形成沿第二限位件径向的分力,分力能够用于驱动第二配合部沿第二限位件的径向,向远离第二限位件的方向运动,当第二配合部运动至预设位置时,第二配合部能够在第二弹性件的回复力的作用下运动,并深入第一凹陷部。3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限位件设置有第三导向面,所述第三导向面用于与第二导向面接触。37、第三导向面可以是斜面、弧形面等。当第三导向面与第二配合部接触时,可以使第二限位件沿第三导向面运动,从而便于第二限位件运动至预设位置。3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配合部具有第二通孔,当所述主体部安装于所述安装支架时,所述第二限位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通孔。39、第二通孔也可以在第二配合部与第二限位件配合时,对第二限位件起到限位的作用,从而能够提高第二配合部与第二限位件配合的稳定性。4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部位于所述第二通孔的侧壁。41、通过设置第二通孔以及凸起部,能够便于第二配合部与第二限位件配合。4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第二限位件的一侧具有第三凹陷部,所述第三凹陷部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当所述主体部安装于所述安装支架时,部分所述第二限位件伸入所述第三凹陷部。43、通过设置第三凹陷部能够第二限位件进行避让,从而可以降低第二配合部的厚度,而且在计算总厚度时,第二限位件伸入第三凹陷部14的部分的尺寸可以不计,因此,有利于减小可穿戴设备的总体厚度,有利于实现可穿戴设备小型化、轻薄化的设计,更加符合实际的使用需求。4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凹陷部的侧壁设置有第四导向面,所述第四导向面与所述第二导向面平行设置,用于与所述第二导向面抵接。45、通过设置第二导向面和第四导向面,能够在第二配合部和第二限位件配合的过程中起到导向的作用,从而便于第二限位部伸入第一凹陷部,以提高配合的稳定性。同时,由于第二导向面和第四导向面均为倾斜设置,因此有利于增加二者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第一配合件和第二配合件配合的稳定性。4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部具有第四限位件,所述第二配合部设置有第四凹陷部,所述第四限位件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第四凹陷部,用于限制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主体部的相对位置。47、通过设置第四限位件以及第四凹陷部,可以通过二者的配合对第二配合部的运动进行限位,限制第二配合部在运动时的行程范围,从而降低第二配合部位移过大与主体部的内部结构发生干涉或者脱离主体部。4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限位件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配合部的运动方向。49、第四限位件可以设置在主体部的底壁,沿主体部的厚度方向延伸,第二配合部可以沿主体部的宽度方向移动,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更好的通过第四限位件对于第二配合部进行限位。5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限位件包括第一本体部和第二本体部,第二本体部位于第一本体部远离主体部的一侧,且第二本体部的截面积大于第一本体部的截面积,所述第四凹陷部包括相通的第一凹陷结构和第二凹陷结构,第二凹陷结构位于第一凹陷结构远离主体部的一侧,且第二凹陷结构的截面积大于第一凹陷结构的截面积;51、第一本体部位于第一凹陷结构,第二本体部位于第二凹陷结构,且第二本体部的截面积大于第一凹陷结构的截面积。52、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通过第二本体部对于第二配合部进行限位,从而降低第二配合部12向远离主体部的方向脱离的可能。5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配合部包括按压部,所述按压部和所述第四凹陷部沿所述第二配合部的运动方向位于所述第二配合部的第二通孔的两侧。54、通常,第二配合部沿其移动方向的尺寸较长,在移动过程中,远离按压部的一端容易发生倾斜,例如在运动过程中向远离主体部的一侧翘起,对第二配合部的运动出现干涉,通过设置第二本体部和第二凹陷结构的配合可以降低第二配合部在运动过程中翘起的可能,使第二配合部的运动更加平稳。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部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配合部,所述安装支架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限位件。55、通过设置至少两个第二配合部和至少两个第二限位件能够提高主体部与配合部安装的稳定性,降低主体部从配合部脱离的可能,更加符合实际的使用需求。5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部包括两个所述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二配合部沿所述主体部的宽度方向位于所述主体部的相对两侧,所述安装支架包括两个所述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沿所述安装支架的宽度方向位于所述安装支架的相对两侧;57、所述第一配合部沿所述主体部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主体部的一侧,所述第一限位件沿所述安装支架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安装支架的一侧。58、通过将第二配合部设置在主体部远离第一配合部的一端的相对两侧,以使两个第二配合部以及第一配合部的连线进行围合成三角形,从而有利于提高主体部在安装的稳定性。而且,在拆卸时使用者可以通过食指和拇指对于位于主体部相对两侧的第二配合部进行按压,以使第二配合部与第二限位件解除配合,操作起来较为便捷,更加符合实际的使用需求。59、本技术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安装于安装支架,所述电子设备包括:60、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设置于所述电子设备的侧壁,用于与所述安装支架的第一限位件配合;61、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二配合部具有凸起部,所述第二配合部设置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底壁且能够沿所述电子设备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运动,用于通过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安装支架的第二限位件配合;62、其中,所述电子设备可以作为以上任一项所述的主体部。63、通过设置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能够便于将电子设备安装于安装支架以及从安装支架拆卸。6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配合部为凹槽,当所述电子设备安装于所述安装支架时,所述第一限位件的至少部分能够伸入所述第一配合部。65、这样的设计便于第一限位件和第一配合部进行配合。6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配合部通过第二弹性件安装于所述电子设备。67、通过所述第二弹性件能够提高第二配合部与第二限位件配合的稳定性,同时实现第二配合部的自动复位。6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配合部具有第二通孔,当所述电子设备安装于所述安装支架时,使所述第二限位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通孔。69、通过所述第二通孔能够在配合时对第二限位件进行限位,并提高二者配合的稳定性。7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第四限位件,所述第二配合部具有第四凹陷部,所述第四限位件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第四凹陷部;71、所述第四限位件包括第一本体部和第二本体部,所述第二本体部位于所述第一本体部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本体部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本体部的截面积,所述第四凹陷部包括相通的第一凹陷结构和第二凹陷结构,所述第二凹陷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凹陷结构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凹陷结构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凹陷结构的截面积;72、所述第一本体部位于所述第一凹陷结构,所述第二本体部位于所述第二凹陷结构,且所述第二本体部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凹陷结构的截面积。73、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对第二配合部的运动进行限制,从而降低第二配合部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倾斜的可能。7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配合部,各所述第二配合部沿所述电子设备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对称分布。75、通过设置多个第二配合部能够提高电子设备安装的稳定性。76、本技术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安装支架,用于安装主体部,所述安装支架包括:77、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位于所述安装支架的侧壁,用于与所述主体部的第一配合部配合;78、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位于所述安装支架的底壁,用于与所述主体部的第二配合部配合;79、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的至少部分能够伸入所述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二限位件具有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用于容纳所述第二配合部的凸起部;80、所述安装支架应用于以上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设备。81、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简化主体部的安装和拆卸步骤,更加符合实际的使用需求。8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安装支架运动。83、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便于第一限位件与第一配合部配合以及解除配合。8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件一体成型与所述安装支架。85、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减少部件的数量,降低组装难度。8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支架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限位件,各所述第二限位件沿所述安装支架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间隔设置。87、通过设置多个第二限位件能够提高安装支架用于安装主体部时的稳定性,更加符合实际的使用需求。88、本技术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主体部和安装支架,主体部具有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安装支架具有用于与第一配合部配合的第一限位件和用于与第二配合部配合的第二限位件,第二限位件和第二配合部中,一者具有凹陷,另一者具有凸起,第二配合部能够沿主体部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相对于主体部运动。当凸起伸入凹陷且第一配合部与第一限位件配合时,主体部安装于安装支架,当凸起脱离凹陷时,主体部能够从安装支架拆卸。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通过驱动第二配合部解锁后直接驱动主体部即可解除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配合部的配合,主体部的安装和拆卸过程十分方便。89、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 上一篇:一种强抓地的耐磨鞋底的制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不易跑动下滑的拉链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