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织横机的沉降片驱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发布日期:2024-09-03 浏览次数: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资质办理快速响应热线:4006-054-001 微信:15998557370
申请号: | 申请日: |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
发明(设计)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
主分类号: | 分类号: | ||
代理公司: | 代理人: | ||
地址: | 国省代码: | ||
权利要求书: | 说明书: | ||
微信咨询: | 添加微信:543646或【点此在线咨询】 | 文件下载: | 【点此下载】请正确填写本页网址和接收邮箱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针织横机的,尤其是涉及一种针织横机的沉降片驱动机构。、针织横机通过织针作有规律的升降运动,实现纱线的退圈、垫纱、闭口、套圈、弯纱、脱圈和成圈等动作,从而完成布料的编织。织针在上升过程中,线圈逐步退出针勾,打开针舌,并退出针舌挂在针杆上,织针在下降过程中,针勾勾住新放的纱线,并将其... | ||
相关服务: |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全国受理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全国受理 | ||
本发明涉及针织横机的,尤其是涉及一种针织横机的沉降片驱动机构。背景技术:1、针织横机通过织针作有规律的升降运动,实现纱线的退圈、垫纱、闭口、套圈、弯纱、脱圈和成圈等动作,从而完成布料的编织。织针在上升过程中,线圈逐步退出针勾,打开针舌,并退出针舌挂在针杆上,织针在下降过程中,针勾勾住新放的纱线,并将其牵拉弯曲成线圈,同时原有的线圈则脱除针勾,新线圈从旧线圈中穿过并与旧线圈串联起来,众多织针织成的多个线圈串互相联结成编织物。2、织针在上升过程中,由于织针杆相对线圈存在摩擦且纱线存在弹性,线圈会随着织针向上浮动,从而影响退圈的顺利进行。为此,针织横机设置了沉降片装置帮助织针顺利完成退圈动作,沉降片驱动机构安装在针织横机的机头上,工作时随机头横向左右移动,沉降片在沉降片驱动机构的作用下运行,以完成按压线圈或纱线的功能。3、但是现有的针织横机的沉降片驱动机构有上下行、左右行和复合型结构,都较为复杂,制造成本高,而且需要额外配置驱动电机进行对于沉降片的驱动,从而增加了机构的能源消耗,不利于节能减排。技术实现思路1、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驱动机构需要额外电机进行驱动的不足,提供一种针织横机的沉降片驱动机构,无需额外驱动电机进行沉降片的驱动,降低了能源消耗,有利于节能减排。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3、一种针织横机的沉降片驱动机构,所述针织横机设置有机头,包括底板、沉降片和插片,所述沉降片活动连接于所述插片上,所述沉降片与所述插片之间设置有移动部,所述移动部用于使所述沉降片能够沿所述底板的高度方向滑移且能够相对所述底板转动,所述底板靠近所述沉降片的一侧设置有驱动组件和复位块,所述底板设置于所述机头上以使机头带着所述底板移动,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复位块在所述底板的移动方向上前后排列设置,所述沉降片设置有沉降片片体、片踵、按压部和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用于使所述按压部具有朝远离所述底板方向转动趋势,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块和限制块,所述驱动块为能够用于与所述片踵通过抵接配合以使所述片踵沿所述底板的高度方向上升,所述限制块为能够用于与所述沉降片片体通过抵接配合以限制所述按压部转动,所述驱动块与所述限制块在所述底板的移动方向上重叠设置,所述复位块为能够用于与所述片踵通过抵接配合以使所述片踵沿所述底板的高度方向下降。4、上述技术方案中,当将此驱动机构应用到针织横机中时,安装有需要进行驱动的沉降片的插片安装在针织横机上,即沉降片安装在针织横机上,并将底板安装到针织横机的机头上,以使机头带着底板滑移,即使底板逐步对针织横机上的沉降片进行驱动。其中对于各个沉降片的驱动方式为首先机头驱动底板移动到对应的沉降片处,在这之前沉降片处于初始状态。底板继续滑移,底板靠近沉降片的一侧安装有驱动组件、复位块,其中驱动组件与复位块在底板的移动方向上前后排列布置,因此底板上的驱动组件会先于复位块移动到沉降片处。按压部用于按压线圈,沉降片活动连接在插片上,沉降片与插片之间安装有移动部,移动部用于使沉降片能够沿底板的高度方向滑移且能够相对底板转动,当驱动组件运动到沉降片处时,驱动组件包括驱动块和限制块,并且驱动块与限制块在底板的移动方向上重叠布置,因此驱动块与片踵抵接配合的同时沉降片片体与限制块抵接配合,其中限制块为能够用于与沉降片片体通过抵接配合以限制按压部转动,限制块在抵接配合的过程中将通过沉降片片体对弹性件施力,使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且保持复位的趋势,从而在限制按压部转动的同时使按压部具有朝远离底板方向转动趋势,即使按压部具有朝靠近待按压线圈方向转动趋势,驱动块为能够用于与片踵通过抵接配合以使片踵沿底板的高度方向上升,因此由于限制块限制了按压部的转动,即限制了沉降片以移动部为转动中心的转动,使得沉降片沿底板的高度方向滑移,即使沉降片滑移至自身能够位于底板高度方向上的最高位置,沉降片处于待压圈状态。之后底板继续滑移,即驱动组件移动过沉降片,即使驱动块不再与片踵抵接配合,同时沉降片片体不再与限制块抵接配合,使得限制块不再限制了按压部的转动,即不再对弹性件施力,弹性件复位使按压部朝远离底板方向转动,从而使得按压部朝靠近待按压线圈的方向转动,以此实现对于线圈的按压,即使沉降片处于压圈状态。当不需要沉降片对线圈进行按压时,即复位块移动至沉降片处,复位块能够用于与片踵通过抵接配合以使片踵沿底板的高度方向下降,即复位块与片踵抵接配合,使得片踵沿底板的高度方向下降,即使沉降片回复至初始状态,不再对线圈进行按压,以便于后续的加工,即通过驱动组件和复位块与沉降片抵接配合实现了对于沉降片的驱动,无需额外驱动电机进行沉降片的驱动,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能源消耗,有利于节能减排。5、作为优选,所述驱动组件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驱动组件沿所述底板的移动方向间隔设置,位于所述底板两端的所述驱动组件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复位块,所述底板设置有与所述复位块一一对应且沿所述底板移动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滑移槽,所述复位块滑移连接于对应的所述滑移槽上,所述滑移槽的两端均设置能够与所述复位块通过抵接配合以限制所述复位块的滑移的限制部。6、所述结构中,在底板上安装多个驱动组件,并通过在驱动组件之间安装不同数量的复位块,能够实现在一次底板移动的时间内对于沉降片的多次驱动,以实现沉降片多次的压圈动作,并且能够通过不同复位块与对应驱动组件之间的安装距离实现压圈动作持续时间的控制,使得驱动机构能够根据加工要求调整压圈动作的次数和所持续的时间,使得驱动机构能够适用于不同的加工要求。并且复位块滑移连接在滑移槽内,滑移槽的两端均安装有能够与复位块通过抵接配合以限制复位块滑移的限位部,从而能够实现复位块两个工位的定位,使得在底板往复运动的情况下,沉降片将与复位块抵接以实现往复方向上复位块两个工位的切换,同时通过调节滑移槽两端限位部所处的位置能够实现底板往复运动时底板的不同移动方向对于沉降片的驱动时序是一致的,即压圈次数、持续时间以及先后顺序均一致,以此提高了针织横机的编织效率,且在底板与沉降片接触时间不变即底板长度不变的情况下,滑移槽在满足底板往复运动的情况下延长了沉降片压圈状态所能够持续的最长时间,使得沉降片的按压范围变得更加宽广,降低了在接圈织针下行至低点位置前沉降片已经不处于压圈状态的风险,使得驱动机构能够满足较松密度线圈移圈,使得驱动机构能够适用于更多不同的加工要求,提高了驱动机构使用的实用性。7、作为优选,所述滑移槽内设置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沿所述底板的移动方向布置,所述复位块开设有安装槽,所述限位杆滑移连接于所述安装槽内。8、所述结构中,限位杆能够对复位块的滑移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且限位杆对复位块的滑移方向进行了一定的限制,防止了复位块从底板上脱离,降低了复位块偏移规定的运动路径的风险,提高了驱动机构使用的稳定性。9、作为优选,所述底板的两端均设置有初始块,所述初始块均设置有能够用于与所述片踵通过抵接配合以使所述片踵沿所述底板的高度方向下降的回复面。10、所述结构中,初始块位于底板的两端,因此在底板运动到沉降片处时,初始块会先于驱动组件和复位块运动到沉降片处,初始块开设有能够用于与片踵通过抵接配合以使片踵沿底板的高度方向下降的回复面,因此在驱动组件运动到沉降片之前,回复面与片踵抵接以使沉降片沿底板高度方向下降,即使沉降片恢复到初始状态,从而防止在对沉降片进行驱动之前沉降片初始位置偏离影响后续驱动的风险,提高了驱动机构使用的稳定性,且便于底板进行往复运动以实现不同的加工要求或提高编织效率,使得驱动机构能够适用于更多不同的加工要求,提高了驱动机构使用的实用性。11、作为优选,所述驱动组件设置有至少一对,所述复位块设置有至少一个、且与每对所述驱动组件呈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复位块设置于对应的每对所述驱动组件的两个所述驱动组件之间,所述复位块沿所述底板的移动方向滑移连接于所述底板上。12、所述结构中,当底板以一个方向进行移动时,底板首先经过一端的初始块回复至初始状态,之后经过在底板移动方向上的第一对的第一个驱动组件,从而实现沉降片从初始状态到压圈状态的转换,以此实现第一个压圈动作,且随着底板继续滑移,沉降片将推动对应的复位块滑移,直到复位块滑移至对应滑移槽的一端限位部处,复位块与片踵抵接配合,从而实现压圈状态到初始状态的转换,此为第一压圈动作的持续时间。之后沉降片经过第一对的第二个驱动组件,从而实现沉降片从初始状态到压圈状态的转换,以此实现第二个压圈动作。当底板继续滑移,沉降片经过第二对的第一个驱动组件,从而实现沉降片从压圈状态到待压圈状态再到压圈状态的转换,以此实现第二压圈动作的结束并实现第三个压圈动作;随着底板继续滑移,沉降片将推动对应的复位块滑移,直到复位块滑移至对应滑移槽的一端限位部处,复位块与片踵抵接配合,从而实现压圈状态到初始状态的转换,此为第三个压圈动作的持续时间。之后沉降片经过第二对的第二个驱动组件,从而实现沉降片从初始状态到压圈状态的转换,以此实现第四个压圈动作,底板继续滑移,并以此进行循环,直到沉降片经过每对驱动组件,之后经过另一端的初始块回复至初始状态,便于底板进行往复运动。当底板另一反方向运动时沉降片将会使复位块移动至另一端的限位部处,从而实现复位块两个工位的转换,且沉降片也将进行同样数量的压圈动作,且沉降片的各个状态的先后顺序也与底板朝另一方向运动时保持一致,并且通过复位块位置的设定能够使得在实现底板往复运动时底板的不同移动方向对于沉降片的驱动时序是一致的,即压圈次数、持续时间以及先后顺序均一致,以此提高了针织横机的编织效率。并且在底板与沉降片接触时间不变即底板长度不变的情况下,滑移槽在满足底板往复运动的情况下延长了沉降片压圈状态所能够持续的最长时间,使得沉降片的按压范围变得更加宽广,降低了在接圈织针下行至低点位置前沉降片已经不处于压圈状态的风险,使得驱动机构能够满足较松密度线圈移圈,同时将驱动机构进行应用时驱动机构能够在织针成圈之前对线圈进行压圈,便于线圈的退圈,即通过每对驱动组件的第一个驱动组件进行压圈动作,底板继续滑移,每对驱动组件的第二个驱动组件将再次实现沉降片的压圈动作,即在织针成圈后驱动机构能够继续驱动沉降片按压线圈,使得驱动机构能够适用于多次局部编织,使得驱动机构能够适用于不同的加工要求,提高了驱动机构的实用性。13、作为优选,所述插片设置有能够与所述沉降片片体抵接配合以限制所述按压部转动的第一定位轴和第二定位轴,所述沉降片片体位于所述第一定位轴和所述第二定位轴之间。14、所述结构中,第一定位轴和第二定位轴通过与沉降片片体抵接配合能够限制按压部转动的转动角度,从而降低了按压部偏离运动路径影响线圈的按压效果的风险,提高了驱动机构使用的稳定性。15、作为优选,所述移动部为设置于所述插片上的连接轴,所述沉降片片体开设有沿所述底板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移动槽,所述沉降片片体能够沿所述移动槽相对所述连接轴移动且能够以所述连接轴为转动中心转动。16、所述结构中,沉降片片体能够沿移动槽相对连接轴移动且能够以连接轴为转动中心转动,移动槽沿底板的高度方向延伸,即使得沉降片能够相对插片沿所述底板的高度方向滑移且能够以转动轴为转动中心转动,即采用连接轴与移动槽之间的配合便可实现对于沉降片运动路径的限定,在实现目的的同时无需安装额外的复杂零件,使得驱动机构的结构简单化,便于驱动机构自身的组装与加工,降低了驱动机构的生产成本。17、作为优选,所述沉降片片体设置有用于与所述限位块抵接配合的抵接部,所述按压部和所述抵接部分别位于所述连接轴的两侧,所述限制块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设置有能够与所述抵接部抵接配合的限制面,所述限制面朝远离所述底板的方向凸起设置。18、所述结构中,当限制块运动到沉降片处时,限位面与抵接部抵接配合,限制面朝远离底板的方向凸起布置,即使得抵接部朝远离底板的方向运动,弹性件受力发生弹性形变且保持复位的趋势,使得按压部具有朝远离底板方向转动的趋势,而限位面与抵接部抵接配合以此限制了抵接部朝靠近底板的方向运动,按压部和抵接部分别位于连接轴的两侧,以此限制按压板朝远离底板方向的转动,即限制了按压板的转动,其中采用限制面使得驱动机构的结构简单化,便于驱动机构自身的组装与加工,无需安装额外的复杂零件,降低了驱动机构的生产成本。同时通过使得按压部和抵接部分别位于连接轴的两侧以此实现了施力方向的转换,且能够通过沉降片片体增大使沉降片转动的驱动力的力矩,便于驱动机构驱动沉降片转动。19、作为优选,所述弹性件为设置于所述沉降片上的弹性臂,所述插片设置有限位轴,所述弹性臂的一端设置于所述按压部上、另一端与所述限位轴抵接配合。20、所述结构中,弹性臂自身具有弹性,弹性臂的一端与限位轴抵接配合,在抵接部与限位面抵接时限制面通过抵接部对弹性臂施力,弹性臂受力发生弹性形变,使沉降片片体朝远离底板的方向运动,弹性臂具有复位的趋势,即使得沉降片片体具有朝靠近底板方向运动的趋势,从而使按压部具有朝远离底板方向转动的趋势,在实现所需功能的情况下结构简单,便于驱动机构的组装和加工,无需安装额外的复杂零件,降低了驱动机构的生产成本。21、作为优选,所述弹性臂背离自身弹性形变方向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限位轴抵接配合的凸块。22、所述结构中,当沉降片处于初始状态时,凸块位于限位轴的下端;当沉降片从初始状态转换到待压圈状态时,凸块移动至限位轴上方;当沉降片从待压圈状态转换到压圈状态时,沉降片转动,凸块位于弹性臂背离自身弹性形变方向的一侧,在此过程中凸块始终位于限位轴的上方且与限位轴抵接配合,限位轴对通过凸块对沉降片施加支撑力,以此限制沉降片的运动路径,从而降低了按压部偏离运动路径影响线圈的按压效果的风险,提高了驱动机构使用的稳定性。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24、1.通过驱动组件和复位块通过抵接实现了沉降片的驱动,无需额外驱动电机进行沉降片的驱动,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能源消耗,有利于节能减排;25、2.在底板上安装多个驱动组件,并通过在驱动组件之间安装不同数量的复位块,能够实现在一次底板移动的时间内对于沉降片的多次驱动,以实现沉降片多次的压圈动作,并且能够通过不同复位块与对应驱动组件之间的安装距离实现压圈动作持续时间的控制,使得驱动机构能够根据加工要求调整压圈动作的次数和所持续的时间,使得驱动机构能够适用于不同的加工要求,提高了驱动机构使用的实用性;26、3.使得能够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来设定滑移槽两端的限位部所处的位置以此来调整沉降片与复位块抵接的时间点,使得每次沉降片压圈状态的持续时间为可调的,使得驱动机构能够适用于更多不同的加工要求,提高了驱动机构使用的实用性;27、4.通过调节滑移槽两端限位部所处的位置能够实现底板往复运动时底板的不同移动方向对于沉降片的驱动时序是一致的,即压圈次数、持续时间以及先后顺序均一致,以此提高了针织横机的编织效率;28、5.在底板与沉降片接触时间不变即底板长度不变的情况下,滑移槽使得沉降片的按压范围变得更加宽广,使得驱动机构能够满足较松密度线圈移圈,使得驱动机构能够适用于更多不同的加工要求,提高了驱动机构使用的实用性;29、6.使得驱动机构的结构简单化,便于驱动机构自身的组装与加工,降低了驱动机构的生产成本。
- 上一篇:一种串珠与竹节交替编织的提花织带及其制造方
- 下一篇:一种自动化缝纫设备